夏卜賢+++安云蓉+++高建明+++羅峰+++陳曉木++李歐靜++王飛揚+++石東峰+++關(guān)小楠+++吳宏玉+++裴忠有


摘要:以甜高粱品種羅馬和W452與普通高粱品種忻粱52不同生育時期的葉片和莖稈為材料,對總糖、蔗糖含量以及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SS)基因表達規(guī)律進行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葉片和莖稈的整個生育期,蔗糖為總糖的主要組成成分,其含量與總糖含量的變化趨勢一致;在葉片中,總糖和蔗糖含量從拔節(jié)期開始逐漸升高,在灌漿期達到最高,隨后又下降,同時通過對SS基因表達規(guī)律研究發(fā)現(xiàn),SS基因表達量先于蔗糖含量在開花期達到最高;在莖稈中,蔗糖含量占總糖含量的60%,甜高粱的糖分含量明顯高于普通高粱,完熟期時糖分含量達到最高,而SS基因表達規(guī)律與在葉片中表達相似,開花期達到最高,隨后有所下降。因此,通過研究糖分含量變化趨勢與SS基因表達規(guī)律為甜高粱分子育種創(chuàng)造了條件。
關(guān)鍵詞:甜高粱;qRT-PCR;糖分積累;蔗糖合成酶;基因表達;生育期
中圖分類號: S514.0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2-0133-03
收稿日期:2015-01-05
基金項目:天津市中青年骨干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計劃;天津市科技支撐計劃(編號:12ZCZDNC00100);天津市高校優(yōu)秀青年教師資助。
作者簡介:夏卜賢(1989—),男,安徽馬鞍山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作物遺傳育種研究。E-mail:beifanglang12689@126.com。
通信作者:裴忠有(1967—),男,遼寧大連人,博士,研究員,主要從事甜高粱育種研究。E-mail:zhongyoupei@tjau.edu.cn。隨著化石能源的日趨枯竭和環(huán)境的日益惡化,發(fā)展生物能源成為未來解決能源危機的主要途徑。甜高粱作為普通高粱的一個變種,因其莖稈糖分、汁液含量高,是目前被公認最有發(fā)展前景的能源作物之一,而其總糖、蔗糖含量以及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SS)基因調(diào)節(jié)蔗糖合成代謝已成為研究熱點。謝鳳周對甜高粱品種麗歐的總糖含量變化趨勢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在整個生育時期呈逐漸增加的趨勢,在完熟期達到最高[1];楊相坤等對蔗糖含量在整個生育時期的變化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從孕穗期到蠟熟期呈逐漸升高、在蠟熟期達到最高值后又略有下降趨勢[2-3]。通過對甜高粱莖稈汁液化學(xué)成分的分析發(fā)現(xiàn),蔗糖是其主要成分,占55%左右[4]。而蔗糖受作為調(diào)節(jié)植物蔗糖代謝的關(guān)鍵酶之一SS的調(diào)節(jié),該酶在小麥胚芽中被首次發(fā)現(xiàn)[5-7],它參與淀粉、纖維素和ATP 等的合成,調(diào)動蔗糖進入各種代謝途徑,且可逆合成和分解蔗糖,進而調(diào)節(jié)植物的生長過程等[8];該酶在番茄中控制蔗糖的合成及運轉(zhuǎn),保持相對較強的活性[9];該酶在甘蔗中有利于運輸過程中將庫器官的蔗糖卸出[10],在多數(shù)植物中存在2種同工酶SS1和SS2,其中SS1主要分解蔗糖,SS2主要合成蔗糖[11],并且利用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驗證了蔗糖合成酶表達量與蔗糖含量具有顯著的相關(guān)性[12]。本研究測定了普通高粱及甜高粱的葉片和莖稈中糖分含量,分析了SS基因的表達量,這對進一步了解葉片、莖稈中的糖分積累與SS基因表達之間的關(guān)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種植及取樣
本試驗所用甜高粱品種為羅馬和W452,普通高粱品種為忻粱52,均由天津農(nóng)學(xué)院高粱育種課題組提供。試驗分別于2011年和2012年在天津農(nóng)學(xué)院作物標本園進行,試驗地前茬為玉米,土壤肥力偏低。5月1日播種,設(shè)3次重復(fù),每個小區(qū)面積30 m2,行長4 m,行距0.5 m,株距0.2 m;播種時每個小區(qū)施底肥硫酸鉀和復(fù)合肥各0.075 kg;中耕除草3次。分別在拔節(jié)期、孕穗期、抽穗期、開花期、灌漿期和完熟期等6個生育時期隨機重復(fù)3次取樣,取材部位為植株中部莖稈和完全展開的葉片,一部分用于測定樣品的各種糖分含量,另一部分用液氮速凍后置于-80 ℃冰箱內(nèi)保存,用于研究葉片及莖稈中蔗糖合成酶基因的表達規(guī)律。
1.2試劑
測量總糖含量所用試劑包括酒石酸鉀鈉(C4H4O6KNa·4H2O)、硫酸銅(CuSO4·5H2O)、無水葡萄糖(C6H12O6)、氫氧化鈉(NaOH)、亞鐵氰化鉀[K4F4(CN)6·3H2O]、次甲基藍(C16H18CIN3S·3H2O)、鹽酸(HCl),均購自天津北方天醫(yī)化學(xué)試劑廠。測量蔗糖含量所用試劑包括色譜純乙腈、果糖標準品、葡萄糖標準品、蔗糖標準品,均購于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RNA提取試劑盒購自北京百泰克(Bioteke)公司。反轉(zhuǎn)錄試劑盒購于北京康為世紀公司,定量反應(yīng)中的內(nèi)參基因β-actin及SS基因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
1.3蔗糖和總糖含量的測定
高粱莖稈和葉片通過榨汁處理后分成2份,分別用于總糖和蔗糖含量的測定,簡單步驟為:向10 mL樣品中加入1 mL 濃硫酸,混勻,68 ℃水解10 min,隨后使用SGD-Ⅳ型全自動還原糖測定儀測定汁液中的總糖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譜儀(安捷倫CP-3800)測定樣品中的蔗糖含量,每個樣品重復(fù)測定3次。
1.4總RNA的提取與分析
根據(jù)百泰克公司RNA提取試劑盒的說明提取高粱葉片和莖稈的總RNA。將提取的RNA溶于溶解液(TE Buffer)后,使用微量核酸測定儀檢測其純度和濃度,并取1 μL的RNA樣品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以確定所提取RNA的完整性。
1.5利用qRT-PCR分析蔗糖合成酶基因的表達
本試驗應(yīng)用Primer 5、Oligo 6 等軟件在甜高粱SS基因Susy2(FJ513325)跨內(nèi)含子區(qū)設(shè)計正向引物5′-GTCCCTCAAGACACTCCCT-3′和反向引物5′-ATTGGATTGGGCAAAGTAG-3′;高粱β-actin基因引物,其正向序列為5′-ACGGCCTGGATGGCGACGTACATG-3′,反向序列為5′-GCAGAAGGACGCCTACGTTGTGTAC-3′。按北京康為世紀公司反轉(zhuǎn)錄試劑盒的說明將RNA樣品反轉(zhuǎn)成cDNAs。cDNAs合成后,將cDNA以10倍梯度稀釋成5個濃度,使用ABI公司的7 500 fast熒光定量PCR儀分別擴增靶基因SS和內(nèi)參基因β-actin,根據(jù)2個基因的循環(huán)數(shù)與初始模板濃度制備2個基因的標準曲線,并進行擴增效率的檢測。擴增體系如下:cDNAs 2 μL,依次加入12.5 μL的2×Ultra SYBR Mixture,10 μmol/L上下游引物各1 μL,最后加入RNase-Free的水補至25 μL。實時熒光定量PCR的擴增程序如下:預(yù)變性95 ℃10 min;95 ℃ 15 s,60 ℃ 1 min,40個循環(huán)。溶解曲線程序為:95 ℃15 s;60 ℃1 min;95 ℃15 s;60 ℃15 s。每個樣本進行3次重復(fù),同時設(shè)置無模板陰性作對照。在反應(yīng)結(jié)束后儀器會自動生成熔解曲線圖及樣品的循環(huán)數(shù)(CT)。
2結(jié)果與分析
2.1不同生育時期葉片中總糖和蔗糖含量的變化
為了解作為糖分合成部位——葉片中糖分的變化情況,本試驗對甜高粱品種羅馬和W452與普通高粱品種忻粱52不同生育時期總糖和蔗糖含量進行測定。由圖1、圖2可以看出,3個品種糖分含量都呈現(xiàn)出從拔節(jié)期至灌漿期一直上升而到完熟期又有所下降的趨勢,3個品種葉片中的糖分含量在開花期和灌漿期比較接近;從整個生育時期來看,3個品種的糖分含量在灌漿期都有1個突然升高的過程,可能這一時期是糖分合成的活躍期,等到完熟期時,大量糖分被運輸至莖稈或穗子中,所以此時又呈下降趨勢。
2.2不同生育時期莖稈中總糖和蔗糖含量的變化
甜高粱為普通高粱的一個變種,它的莖稈已經(jīng)成為糖分儲存的庫,而普通高粱的莖稈只是作為糖分轉(zhuǎn)移的流。從圖3、圖4可以看出,W452和忻粱52總糖和蔗糖含量從拔節(jié)期開始逐漸升高,灌漿期時達到最高值,隨后在完熟期又有所下降;而羅馬的總糖和蔗糖含量則在完熟期達到最高值,這種變化趨勢與葉片中的糖分積累規(guī)律基本一致,同樣甜高粱莖稈中的糖分在灌漿期也有1個突然升高的過程,但忻粱52莖稈中的總糖和蔗糖含量與甜高粱相比在各個時期都比較低,這可能是因為灌漿期時葉片中大量合成的蔗糖流向庫器官——
穗,很少在莖稈中儲存,導(dǎo)致莖稈中的糖分含量比較低,而甜高粱的庫器官除了穗以外還有莖稈,因此甜高粱莖稈中總糖和蔗糖含量明顯高于普通高粱莖稈;同時本試驗還在3個品種中進行蔗糖和總糖含量的相關(guān)性分析,結(jié)果表明,不同高粱品種莖稈內(nèi)的蔗糖和總糖含量都呈現(xiàn)出極顯著相關(guān)(r>0.98,P<0.01),蔗糖含量約占總糖含量的60%。
2.3不同生育時期葉片中SS基因表達分析
SS基因是植物蔗糖合成重要的調(diào)節(jié)基因,本試驗利用qRT-PCR方法對3個高粱品種羅馬、W452與忻粱52的不同生育時期葉片中的SS基因表達進行分析。從圖5可以看出,以拔節(jié)期的表達量作為參照,SS基因在不同高粱品種中的表達量均呈現(xiàn)先升后降的趨勢,開花期達到最高,此時羅馬、W452和忻粱52的表達量分別是拔節(jié)期的7.8、10.5、1.8倍,可見2個甜高粱品種變化幅度較忻粱52明顯,忻粱52葉片中SS基因在不同生育時期的表達量變化差異不大。
2.4不同生育時期莖稈中SS基因表達分析
莖稈為甜高粱糖分的主要儲藏器官,了解莖稈中SS基因的表達與甜高粱中蔗糖積累的關(guān)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試驗對羅馬、W452和忻粱52的各個時期莖稈中SS基因的表達量進行分析(圖6)。在整個生育時期,SS基因在3個品種內(nèi)的表達量均呈現(xiàn)先升后降的趨勢,至開花期表達量最高,此時羅馬、W452和忻粱52的表達量分別為拔節(jié)期的5.0、5.1、1.7倍,說明SS基因在甜高粱品種中的表達量明顯比普通高粱高,而且SS基因在忻粱52各個生育期中的表達量變化差異不大,該結(jié)果與葉片中SS基因的表達量變化趨勢一致,但是表達量明顯比葉片中的少。
2.5高粱SS基因表達與蔗糖含量的相關(guān)性分析
通過以上蔗糖和SS基因在葉片和莖稈整個生育時期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SS基因的變化趨勢與蔗糖含量的變化趨勢基本表現(xiàn)一致,但SS基因表達量的最高峰是在開花期,蔗糖含量最高峰出現(xiàn)在灌漿期,主要因為開花期蔗糖合成活躍,但開花這一生理過程會消耗植物大量的能量[13],以致流向庫器官中的蔗糖少,所以在灌漿期之前蔗糖積累緩慢;到了灌漿期,雖然SS基因的表達量有所下降,但高粱生長發(fā)育的幾大耗能過程已結(jié)束,此時合成的蔗糖開始積累,導(dǎo)致葉片和莖稈中的蔗糖含量在灌漿期有1個短暫快速的積累過程。因此,總的來說SS基因的表達與蔗糖積累具有一定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
3結(jié)論與討論
高粱為重要的能源和飼料作物,已為世界各國所認同[14]。甜高粱莖稈無論是用來生產(chǎn)燃料乙醇還是用作青貯飼料,了解其糖分組成及決定因素對提高糖分含量具有重要意義。結(jié)果表明,蔗糖是甜高粱糖分的主要成分,而先前對蔗糖含量的相關(guān)性研究大都基于酶活性的測定,酶活性分析容易受提取過程和外界因素的影響,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15]。本試驗通過對不同高粱品種葉片和莖稈中糖分含量的測定與SS基因表達量的比較,獲得更直接的與糖分積累相關(guān)的數(shù)據(jù)。
從生理上來說,葉片是高粱的源器官,蔗糖在葉片中合成后經(jīng)長距離運輸?shù)綆炱鞴佟1狙芯拷Y(jié)果表明,葉片中總糖和蔗糖含量的變化呈“山峰”的變化趨勢,灌漿期時糖分含量達到最高值,但是通過對SS基因表達規(guī)律的研究發(fā)現(xiàn),SS基因表達量先于蔗糖含量在開花期達到最高,即糖分含量的積累具有一定的延后性。
普通高粱的穗是其唯一的“庫”,而甜高粱作為普通高粱的變種具有2個庫器官——穗和莖稈。相較于普通高粱而言,甜高粱莖稈中總糖和蔗糖的積累明顯提高,完熟期時糖分含量達到最高值,而SS基因的表達規(guī)律與在葉片中相似,開花期表達量達到最高值,隨后有所下降。甜高粱莖稈在開花期之前蔗糖含量普遍較低,并且不同品種的差異并不大,從灌漿期開始,蔗糖大量積累,到完熟期時甜高粱莖稈中蔗糖含量高于普通高粱忻粱52將近6倍,這與陳維維等的研究結(jié)論[16-17]相似。但從2個甜高粱品種整個生育時期莖稈中糖分含量的變化來看,W452從拔節(jié)期到開花期呈上升趨勢,灌漿期達到最大值后略有下降,這一結(jié)果與張華文等的研究結(jié)論[18]一致,而羅馬直到完熟期時才達到最大值,其結(jié)果與麗歐品種的特性[1]相似,這可能是因為羅馬(生育期為190 d)的生育期比W452(132 d)長的原因,測定羅馬完熟期糖分時已是深秋,低溫條件降低了細胞的呼吸強度,使得糖分一直處于不斷積累的過程。
從拔節(jié)期開始,SS基因的表達量一直呈緩慢上升的趨勢,到開花期突然增高,此時合成的大量蔗糖主要供給開花過程[13],隨著這一耗能過程的結(jié)束,光合產(chǎn)物開始往儲藏器官中運輸。雖然隨后SS基因的表達量有所下降,但此時甜高粱莖稈中的蔗糖含量積累速度仍然大于消耗速度,這也正是在生長后期糖分不斷積累的原因。本試驗結(jié)果表明,SS基因很可能是影響糖分差異的主要基因,說明在以后育種上可以根據(jù)SS基因的表達量為指標篩選獲得優(yōu)質(zhì)的甜高粱品種。
參考文獻:
[1]謝鳳周. 糖高粱莖稈糖分積累規(guī)律初步研究[J]. 遼寧農(nóng)業(yè)科學(xué),1989(5):50-51.
[2]楊相昆,田海燕,陳樹賓,等. 不同種植密度對甜高粱糖分積累的影響[J]. 西南農(nóng)業(yè)學(xué)報,2009,22(1):60-63.
[3]Lingle S E. Sucrose metabolism in the primary culm of sweet sorghum during development[J]. Crop Science,1987,27(6):1214-1219.
[4]Billa E,Koullas D P,Monties B,et al.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sweet sorghum stalk components[J].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1997,6(3/4):297-302.
[5]黃東亮,李雙喜,廖青,等. 植物蔗糖磷酸合成酶研究進展[J]. 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12,32(6):109-119.
[6]Sturm A,ebková V,Lorenz K,et al. Development-and organ-specific expression of the genes for sucrose synthase and three isoenzymes of acid β-fructofuranosidase in carrot[J]. Planta,1995,195(4):601-610.
[7]Cardini C E,Leloir L F,Chiriboga J. The biosynthesis of sucrose[J]. J Biol Chem,1955,214:149-155.
[8]盧合全,沈法富,劉凌霄,等. 植物蔗糖合成酶功能與分子生物學(xué)研究進展[J]. 中國農(nóng)學(xué)通報,2005,21(7):34-37,57.
[9]齊紅巖,李天來,劉海濤,等. 番茄不同部位中糖含量和相關(guān)酶活性的研究[J]. 園藝學(xué)報,2005,32(2):239-243.
[10]Martin T,F(xiàn)rommer W B,Salanoubat M,et al. Expression of an arabidopsis sucrose synthase gene indicates a role in metabolization of sucrose both during phloem loading and in sink organs[J]. The Plant Journal for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1993,4(2):367-377.
[11]Komatsu A,Moriguchi T,Koyama K,et al. Analysis of sucrose synthase genes in citrus suggests different roles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02,53(366):61-71.
[12]楊明,劉麗娟,李莉云,等. 甜高粱蔗糖合酶表達與蔗糖積累的相關(guān)分析[J]. 作物學(xué)報,2009,35(1):185-189.
[13]Kawano S,Nagai Y. The productive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flowering plants[J].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1975,88(4):281-318.
[14]詹秋文. 高粱與蘇丹草的遺傳及其雜種優(yōu)勢利用的研究[D]. 南京: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xué),2007:1-2.
[15]劉鵬,胡昌浩,董樹亭,等. 甜質(zhì)型與普通型玉米籽粒發(fā)育過程中糖代謝相關(guān)酶活性的比較[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05,38(1):52-58.
[16]陳維維,再吐尼古麗·庫爾班,涂振東,等. 不同種植密度對甜高粱糖分積累及SS、SPS活性的影響[J]. 作物學(xué)報,2013,39(8):1507-1513.
[17]聶元冬,鐘海麗,頓寶慶,等. 甜高粱SAI基因的表達與莖稈糖分積累的相關(guān)性分析[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13,46(21):4506-4514.
[18]張華文,秦嶺,王海蓮,等. 甜高粱莖稈糖分含量的變化分析[J]. 華北農(nóng)學(xué)報,2009,24(增刊2):69-71.王曉靜,李成奇,張金寶,等. 黃萎病菌脅迫下棉花根系茉莉酸、水楊酸含量的動態(tài)變化[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16,44(2):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