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虎華++薛林++郝德榮++陳國清++石明亮++冒宇翔+++胡加如+++黃小蘭++程玉靜+++張振良++周廣飛



摘要:報道了糯質自交系通系5的選育過程,對通系5的優良性狀開展了研究。結果表明:通系5不僅農藝性狀優良、糯性好、配合力高,而且對玉米粗縮病的抗性也優于其他糯玉米種質;通系5或衍生品種被國內多個育種單位作為種質資源廣泛應用,育成了28個優良的鮮食糯玉米品種。應用分子標記技術開展通系5優良性狀的遺傳機理研究,將進一步提升其在糯玉米育種中的利用價值。
關鍵詞:玉米;糯質一環系;通系5;選育;利用
中圖分類號: S513.0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2-0138-03
收稿日期:2015-02-25
基金項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編號:CARS-02-50];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編號:CX(12)2032];江蘇省南通市科技公共服務平臺項目(編號:CP22013005)。
作者簡介:陸虎華(1974—),男,江蘇啟東人,副研究員,從事玉米新品種選育及區試研究。E-mail:1094849519@qq.com。糯玉米起源于我國西南亞熱帶地區,是受突變基因wx控制的特異淀粉類型,表現為蠟質,支鏈淀粉含量高,其鮮食時,籽粒黏軟清香、營養豐富、易于消化吸收,深受廣大民眾喜愛。長期以來,糯玉米作為自然授粉品種,由農民零星自由種植,自產自銷,由于缺少系統育種選擇,這些品種表現為株型松散、莖稈柔軟、易倒伏、抗病性差、果穗小、產量低,難以市場化規模生產[1-3]。20世紀80年代初,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在謝孝頤研究員帶領下,開始進行長江下游地區糯玉米地方品種的搜集、整理工作,篩選出一批適應該地區生態環境的代表品種,用于組建復合品種大群體,并開展群體改良,最終獲得高配合力群體,選育出優質高配合力自交系通系5(已獲植物新品種權授權),并進一步利用通系5號與衡白522雜交,育成了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優質高產鮮食糯玉米單交種蘇玉(糯)1號,推廣種植遍布我國大陸20多個省(市、自治區),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1-3]。此后,項目組以通系5為核心材料,進行種質創新,培育出T361、W15等優良自交系,并育成在國內有廣泛影響的鮮食白糯玉米單交種蘇玉糯2號[4](2002年通過江蘇省審定、2003年通過國家審定,現為國家黃淮海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對照品種)、蘇玉糯5號[5](2003年通過江蘇省審定、2004年通過國家審定,現為國家東南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對照品種)等。本研究報道通系5的選育過程和雜交利用,旨在為糯玉米遺傳育種提供參考。
1通系5的選育經過
1981—1984年,筆者所在項目組利用來源于江蘇啟東、海門及上海崇明地區的雪花糯等8個糯質自然授粉地方品種,通過多輪農藝性狀選擇和配合力測定產生的“分離小群體”作為基礎材料,經所內(江蘇如皋春、秋播)和海南(海南冬種)兩地三季不同環境下農藝性狀、抗逆性和適應性的強化選擇,結合配合力測定,選育出綜合性狀優良的白粒糯質自交系通系5(圖1),于2001年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授權。
2通系5的優良性狀
2.1農藝性狀優
通系5株型緊湊、莖稈粗壯,葉色濃綠,熟期適中。株高170~180 cm,穗位80~85 cm,雙穗率50%左右。果穗外觀品質佳,雌穗苞葉包裹緊密,圓錐形,穗型大,籽粒白色,行列直,結實到頂不禿尖;穗長14~15 cm,每穗14行,每行25粒,千粒質量230 g左右,籽粒為白色、糯質、硬粒型。克服了一般糯質系株型松散、果穗小的缺點。
2.2品質性狀優
以通系5等9個糯質自交系按NCⅡ遺傳交配設計(5×4)配制20個雜交組合,研究糯玉米自交系感官品質、甜糯性、皮薄厚、風味、柔嫩性、色澤等6個品質性狀的配合力(表1) [6]。結果表明,通系5的6個品質性狀的一般配合力(GCA)效應值均表現出較高的正向值,表明通系5易組配出品質優良的糯玉米組合。此外,對130份糯玉米自交系的籽粒淀粉黏度特征值測定結果表明,通系5崩解值最大,消減值最小,說明其黏度性狀優良,且最不易回生。
2.3配合力高
選用通系5等10個糯質自交系,按NCⅡ((5×5)遺傳交配設計,對通系5及其衍生系T361、T354進行產量配合力分析(表2)。結果表明,通系5及其衍生系有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效應值,且與熱帶種質T2有著較好的特殊配合力(SCA)效應。
2.4對粗縮病具有較好的抗性
2012—2013年,筆者所在項目組連續2年對64份糯玉米自交系進行田間粗縮病抗性自然鑒定,64份自交系中,地方種質6份,衡白522血統15份,通系5血統20份,外引系23份。結果表明,通系5血統的種質對粗縮病的抗性顯著好于其他種質(表3)[7]。
表34類自交系抗病差異性(2012—2013年)
來源平均病情指數差異顯著性
(P<0.05)衡白522血統67.7a地方種質60.0b外引系54.7c通系5血統43.6d
3雜交應用
筆者所在項目組以通系5直接作親本系育成蘇玉糯1號、蘇玉糯5號等玉米新品種4個,利用其衍生系作親本育成蘇玉糯2號等玉米新品種12個。其中,蘇玉糯1號是我國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鮮食糯玉米品種,自1992年推廣以來,成為國內影響最大、推廣應用時間最長的糯玉米品種,到目前為此,推廣20多年,其優良的品質仍受到消費者肯定和加工企業的歡迎。2002年開始,蘇玉糯2號和蘇玉糯5號在全國迅速得到示范推廣,蘇玉糯2號矮稈早熟,是適合設施高效栽培的優良品種;蘇玉糯5號果穗商品性好,品質優良,是加工企業的首選品種。從2008年起,蘇玉糯2號、蘇玉糯5號分別被確定為繼蘇玉糯1號后的國家黃淮海、東南鮮食糯玉米農作物新品種區域試驗對照品種,以及江蘇、浙江等多個地區的主推鮮食糯玉米品種。
通系5或衍生品種,還被安徽農業大學、海南綠川種苗有限公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作為種質資源加以廣泛應用[8-10],育成了28個優良的鮮食糯玉米品種(圖2)。江蘇省審定定名的23個糯玉米品種中,含有通系5血統的品種14個,占60.8%。2012年,以通系5為核心種質主報的“優質鮮食糯玉米種質創新與應用”項目獲江蘇省2012年度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4結論與討論
4.1重視長三角地區種質利用
位于西南生態區的云南、貴州、四川和廣西高山地區是我國糯玉米地方品種分布最為集中的區域(起源中心),理所當然成為研究重點。地處長三角的江蘇啟東、海門和上海崇明以及杭嘉湖平原地區,是我國糯玉米地方品種分布又一集中的區域。啟海崇地區品種類型多樣,品質優良,代表長江下游地區糯玉米品種資源的種質特點,有較高的育種利用價值,應引起關注。
4.2加強地方種質改良方法的研究
中國糯玉米地方品種資源豐富,但是采用常規一環系方法選系時,往往因地方品種性狀差、配合力不高等問題,得不到理想的結果。可借鑒通系5的選育經驗,采用同一生態區的不同地方種質合成基礎群體,再經過農藝性狀、抗性選擇,結合配合力測定,實現優良性狀聚合,構建目標性狀基因庫,培育具有多種優良性狀的糯玉米新自交系。
4.3重視品質性狀選擇
鮮食糯玉米產量當然十分重要,但強調優質是前提,在外觀上要穗形美觀、粒行整齊、著粒到頂、粒色鮮嫩;在口感上,要黏軟皮薄、風味好。通系5因為穗形雋秀,結實性好,穗形美觀,黏度好,遺傳力強,以此育成的品種品質優良。因此,在育種時,要自始至終重視品質選擇。
4.4加強現代分子技術在糯玉米種質資源利用方面的研究
研究表明,糯質玉米一環系通系5不僅品質優、配合力高,而且對玉米粗縮病的抗性也好于其他種質,利用分子標記技術研究通系5優良特性的遺傳機理,對重要性狀進行QTL定位,挖掘出與其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進行種質創新,將會進一步提高其在鮮食糯玉米育種中的利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謝孝頤. 玉米良種蘇玉糯1號選育及加工利用[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5.
[2]謝孝頤,薛林,石明亮,等. 高產優質多抗糯玉米雜交種蘇玉(糯)1號選育報告[J]. 玉米科學,1997,5(3):11-15.
[3]謝孝頤,蔡志飛,印志同,等. 糯玉米育種概論[J]. 玉米科學,2003(增刊2):58-67.
[4]陳國清,陸虎華,薛林,等. 早熟優質糯玉米雜交種蘇玉糯2號的選育及應用[J]. 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6,14(1):71-74.
[5]陸虎華,陳國清,薛林,等. 優質高產糯玉米單交種蘇玉糯5號的選育[J]. 玉米科學,2006,14(5):61-63.
[6]陸虎華,胡加如,薛林,等. 9個糯玉米自交系主要品質性狀的配合力效應及遺傳參數分析[J]. 天津農學院學報,2011,18(3):1-4.
[7]陸虎華,薛林,等. 鮮食糯玉米品種(品系)對粗縮病的田間抗性評價[J]. 中國農學通報,2014,30(24):277-282.
[8]赫忠友,赫晉. 美玉(加甜糯)3號鮮食專用玉米的選育[J]. 長江蔬菜,2005(12):43-44.
[9]赫忠友,赫晉. 美玉(加甜糯)8號鮮食專用玉米雜交種的選育[J]. 作物雜志,2005(5):68-69.
[10]袁建華,顏偉,陳艷萍,等. 糯玉米雜交新組合——江南花糯[J]. 江蘇農業學報,2002,18(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