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昆++李杰雄+++韓曉磊++徐建榮



摘要:將抱卵克氏原螯蝦的離體幼蝦按體質量分為大、中、小3組,進行2次選育,每次試驗均設3個平行組,進行選育后代生長特性的研究。結果表明:各種規格幼蝦培育40 d后,體質量和體長均有極顯著變化(P<0.01),存活率均超過50%,大規格幼蝦增質量率和體長增長率顯著高于其他規格幼蝦(P<0.01)。繼續培育40 d后發現,大規格螯蝦之間的大小差異在減小,而3種規格螯蝦種群之間的競爭更加強烈,存活率均低于50%,尤其大規格螯蝦之間尤為突出。小規格螯蝦的增質量率和體長增長率顯著高于其他規格螯蝦(P<0.01)。
關鍵詞:克氏原螯蝦;選育后代;生長特性
中圖分類號: S966.12+9.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2-0279-03
收稿日期:2015-01-27
基金項目: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水產三項工程項目(編號:PJ2011-58),蘇州市基礎研究項目(編號:SYN201120)。
作者簡介:曹昆(1986—),男,江蘇南通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克氏原螯蝦人工養殖研究。E-mail:1275776517 @qq.com。
通信作者:徐建榮,教授,主要從事水產繁殖、養殖與遺傳育種研究。E-mail:xujrcs @163.com。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俗稱淡水小龍蝦,原產于墨西哥東北部和美國中南部[1]。1981年,由美國引進日本,1929年又由日本傳入我國江蘇南京附近[2],現已廣泛分布于全國,成為我國一種重要的淡水蝦類資源,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3]。目前,人工養殖所需的蝦苗大多是從天然水域捕撈或是依靠上年養殖的留塘蝦進行自主繁育[4]。由于缺乏系統的良種保持和選育技術體系,這樣的蝦苗品質參差不齊,生長速率不一,產量低。為了進一步開發利用克氏原螯蝦,提高其后代優良品質,本試驗對克氏原螯蝦選育后代生長特性進行了研究,為克氏原螯蝦的選擇育種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從常熟理工學院謝橋基地采集抱卵克氏原螯蝦若干尾,試驗前暫養10 d。暫養期間養殖用水為曝氣24 h的自來水,以增氧泵增氧,并每天適時投喂配合飼料。試驗于2014年在常熟理工學院篤行樓實驗室進行。試驗用克氏原螯蝦抱卵蝦個體(33.41 ± 5.23) g,要求顏色暗紅或深紅、附肢齊全、活動能力強、體質健壯。
1.2方法
1.2.1抱卵母體培育將抱卵克氏原螯蝦母體置于培養缸(85 cm×50 cm×25 cm)中進行養殖,培養缸中放入適量的隱蔽物,日換水量為原水的1/3,每天水循環2 h,并定時定點投喂配合飼料。培養至幼體自行離開母體而獨立生活。
1.2.2幼蝦選育試驗將離體的幼蝦根據體質量分為大、中、小3組。每組隨機挑選60尾幼蝦進行養殖,養殖前隨機挑選10尾幼蝦測量并記錄體質量、體長(眼柄基部至尾尖的距離),計算每組體質量變異系數和體長變異系數。每組均設3個平行組。投喂配合飼料,每天投喂量為蝦體質量的6%~8%。每天在07:00、12:00、17:00、22:00這4個時間點,根據幼蝦攝食情況進行投喂,發現死蝦和殘余飼料及時清除。養殖40 d后撈出所有蝦,統計每組幼蝦的尾數,并隨機選取30尾幼蝦測量并記錄終末體質量、終末體長,計算每組體質量變異系數、體長變異系數、存活率、增質量率和體長增長率。并從每組中隨機選取30尾幼蝦按原來的培育方法繼續養殖,40 d后再統計每組螯蝦的尾數,測量并記錄所有蝦的終末體質量、終末體長,計算每組體質量變異系數、體長變異系數、存活率、增重率和體長增長率。
2結果
2.1培養40 d后不同規格幼蝦生長性狀比較
由表1可見,經過40 d的培育,剛離開母體的幼蝦生長差異極顯著(P<0.01),大規格幼蝦的變異系數較大。40 d培育后,各組幼蝦之間的生長差異極顯著(P<0.01),而且體質量和體長均發生明顯變化,尤其大規格幼蝦生長增質量最明顯。從體質量變異系數和體長變異系數來看,大規格幼蝦的變異系數最大,小規格幼蝦其次,最小的是中等規格幼蝦。各規格幼蝦變異系數均比試驗前提高,尤其大規格幼蝦的變異系數變化最大。
2.2培養80 d后不同規格幼蝦生長性狀比較
由表2可見,經過80 d選育,各種規格螯蝦長勢差異極顯著(P<0.01),體質量和體長均發生明顯變化,尤其大規格螯蝦生長增質量最明顯。而體質量變異系數和體長變異系數均降低,其中大規格螯蝦變異系數變化最大,中等規格螯蝦變異系數最低。
2.3選育培養后不同規格幼蝦生長情況
培育40 d各組幼蝦存活率均超過50%,而培育80 d各組螯蝦存活率均低于50%,且2次選育中小規格螯蝦存活率極顯著高于其他規格螯蝦(P<0.01),大規格螯蝦存活率最低(圖1)。
培育40 d各組幼蝦中僅小規格幼蝦增質量率未超過50%,且大規格幼蝦增質量率極顯著高于其他組(P<0.01)。而培育80 d 各組螯蝦增質量率均高于100%,且小規格螯蝦增質量率極顯著高于其他組(P<0.01)。培育80 d各組螯蝦中的中等規格螯蝦和小規格螯蝦增質量率均高于培育40 d各組幼蝦中的中等規格幼蝦和小規格幼蝦(圖2)。
培育40 d各組幼蝦體長增長率均低于50%,且大規格幼蝦體長增長率極顯著高于其他組(P<0.01)。培育80 d各組幼蝦中的大規格螯蝦和中等規格螯蝦體長增長率均低于50%,而小規格螯蝦體長增長率達到63.93%。培育80 d各組幼蝦中的大規格螯蝦體長增長率低于培育40 d各組幼蝦中的大規格幼蝦(圖3)。
3分析與討論
3.12次選育不同規格幼蝦生長性狀分析
通過測量離體幼蝦的體質量和體長,發現各種規格生長差異極顯著(P<0.01)。未離開母體的幼蝦個體較小、易聚團,不便于進行試驗,只能選發育完全并自動離開母體的幼蝦。試驗結果也顯示用離體的幼蝦進行選育試驗比較合適。各規格幼蝦培育40 d后,體質量和體長均有極顯著變化(P<0.01),大規格幼蝦體質量和體長增長最為顯著(P<0.01),表明幼蝦個體越大,體質越優,生長越快。變異系數是反映群體中螯蝦規格差異大小的指標,變異系數越大,螯蝦個體間規格相差越懸殊[5]。選育培養40 d的大規格幼蝦變異系數高達81.93%,說明個體間差異最大,是商品蝦的理想選育對象。而中等規格幼蝦變異系數25.26%,說明個體間差異最小,是克氏原螯蝦家系的最佳選擇對象。連續培養40 d后,螯蝦規格越大,體質量和體長增長越顯著(P<0.01),表明大規格的克氏原螯蝦本身體質較優,生長依舊較快。而且此時大規格螯蝦變異系數29.68%,中等規格螯蝦變異系數11.11%,小規格螯蝦變異系數49.42%,說明隨著培養時間延長,大規格螯蝦之間的大小差異在減小,這可能與蝦的體質、生長極限等有關,大規格螯蝦體格較強壯,在競爭中占優勢,可以獲得更多的食物,所以長得比其他規格蝦快,但隨著養殖時間的延長,大蝦的生長已經接近極限,無法再快速生長,而較小的蝦則可以繼續生長,差異在減小。從變異系數來看,中等規格螯蝦的變異系數依然是最適合用于選育家系的。熊青海等研究指出,變異系數的增大會降低螯蝦的市場價值[5],因此克氏原螯蝦幼仔經過80 d的培育可以采取捕大留小的方式分批上市,提高經濟效益。
3.2試驗條件下克氏原螯蝦個體間競爭現象分析
克氏原螯蝦種內斗爭不只發生于成蝦[6]之間,亞成蝦[7]和仔蝦[8]也會為了食物、氧分、隱蔽場所等資源產生激烈的格斗。培育80 d的幼蝦社會性行為顯著[9],通過種內斗爭形成較穩定的優勢等級[10]。試驗中幼蝦培育存活率反映了克氏原螯蝦群體內的斗爭強度。試驗結果表明存活率與幼蝦規格密切相關,幼蝦規格越大,存活率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培育80 d各組螯蝦種群之間的競爭相比培育40 d各組幼蝦之間的競爭更加強烈,大規格螯蝦之間尤為突出。由于克氏原螯蝦具有明顯的優勢等級制度,在爭奪種群中的社會地位以及食物、空間的優先權和所有權時,個體間往往會發生對抗[6,9,11],幼蝦規格越大這種現象越明顯。培育40 d大規格幼蝦增質量率和體長增長率極顯著高于其他規格幼蝦(P<0.01),表明在實驗室有限的培育條件下,大規格幼蝦之間競爭相對比較激烈,弱勢個體在試驗中被淘汰,使得存活下來的個體擁有相對大的生存空間,存活到試驗結束的個體均為優質個體,生長相對比較好。隨著培養時間延長,發現培育80 d小規格螯蝦的增質量率和體長增長率均極顯著高于其他組(P<0.01),表明實驗室培育的克氏原螯蝦規格越大,個體間的相互接觸和打斗增加,身體的大部分能量消耗在爭奪隱蔽場所、食物和對抗上,用于生長的能量相對減少[12]。因此在克氏原螯蝦培育時要采取適當的措施,如要合理安排培育幼蝦的密度、定時投喂餌料、適當增加遮蔽物的數量等,降低幼蝦之間的斗爭強度,提高養殖成活率。
參考文獻:
[1]Huner J V. Procambarus in North America and elsewhere[M]. London:Croom Helm Ltd,1988:239-261.
[2]朱玉芳,崔勇華,戈志強,等. 克氏原螯蝦抱卵與非抱卵孵化比較研究[J]. 水利漁業,2002,22(4):16-17.
[3]李飛,李喜蓮,賈永義,等. 克氏原螯蝦家系建立及幼蝦生長比較的初步研究[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4,41(1):38-43.
[4]黃鮮明,朱俊杰,李飛,等. 克氏原螯蝦室內人工育苗技術[J]. 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1,17(12):72,79.
[5]熊青海,陳婷,李佳佳,等. 親緣關系對克氏原螯蝦仔蝦種內斗爭的影響[J]. 水產科學,2011,30(5):291-294.
[6]Figler M H,Blank G S,Peeke H S. Shelter completion between resident male red swamp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i(Girard)and conspccific intruders varying by sex and reproductive status[J]. Marine and Freshwater Behaviour and Physiology,2005,38(4):237-248.
[7]Figiel J C,Babb J,Payne J. Population regulation in young of the year crayfish,Procambarus clarkii(Girard,1852)(Decapoda,Cambaridae)[J]. Crustaceana,1991,61(3):301-307.
[8]Issa F A,Adamson D J,Edwards D H. Dominance hierarchy formation in juvenile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i[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1999,202(24):3497-3506.
[9]Graham M E,Herberholz J. Stability of dominance relationships in crayfish depends on social context[J]. Animal Behaviour,2009,77(1):195-199.
[10]Schneider R Z,Schneider R S,Moore P A. Recognition of dominance status by chemoreception in the red swamp crayfish,Procambarus clarkii[J].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1999,25(4):781-794.
[11]劉國興,李玲,彭剛,等. 放養密度對克氏原螯蝦生長和養殖水質的影響[J]. 江西農業學報,2014,26(4):86-89,93.
[12]Van Tol A,Van Gent T,Scheek L M,et al. Lipoprotein structure and metabolism during progression and re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in pigs fed with fish oil-derived fatty acids[J].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1991,285:417-421.成鋼,楊花密,王宗寶,等. 溫度與畜禽糞便配比對養殖蚯蚓生長與繁殖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6,44(2):28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