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濤++胡娟++蔡銀鶯++王秀蘭



摘要:生態補償制度涉及供給者、需求者等重要的市場主體及其所享受的生態系統服務及產品。本研究基于武漢市農民和市民的實地調研,揭示出生產者和消費者兩個重要的市場主體對8種環境友好型農產品供需意愿及價格,為制定符合公眾供需及接受能力的農田生態補償機制及政策,推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兩型農業的發展,提供部分參考借鑒。研究結果表明:(1)隨著環保意識和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針對8種不同的化肥、農藥施用量限制的環境友好型農產品,武漢受訪市民的需求意愿率均高于70%,需求價格為4.38~5.50元/kg;(2) 在8種不同的化肥、農藥施用量限制條件下,受訪農戶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供給意愿率在60%左右,供給價格為4.52~4.70元/kg。說明對化肥、農藥施用量限制的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需求價格區間均包含或大于供給價格,消費者的需求意愿大于農戶的供給意愿。
關鍵詞:環境友好;供給意愿;消費意愿;意愿調查法(CVM);農田生態補償
中圖分類號: F323.7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2-0450-06
收稿日期:2014-10-1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編號:09CJY02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編號:07JC790034)。
作者簡介:余濤(1986—),男,湖北黃岡人,碩士,主要從事土地資源經濟與管理研究。E-mail:549797998@qq.com。
通信作者:王秀蘭,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土地資源經濟與管理研究。E-mail:xlw65@sohu.com。環境友好型農產品,顧名思義就是有利于環境保護、社會安全和人生健康,無污染或低污染的農產品。為減輕高投入、高產出的常規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國內外一致倡導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但由于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成本較高,對技術投入和管理水平都有額外要求,因此農民自愿進行環境友好生產的積極性不高[1]。當前,在我國生態破壞日益嚴重,農業污染問題尤為突出,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選擇,生產環境友好型農產品已迫在眉睫。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推廣,不僅有利于加強農產品的質量,而且有利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武漢作為中部崛起的主導力量城市,研究其農田生態系統,對于中部地區食品安全及生態環境保護有著重要和特殊的意義。環境友好型農產品價格是決定環境友好型農產品市場能否長期存在并良好健康發展的關鍵,對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農產品安全均具有重大意義。本研究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通過對武漢市農戶和市民在生態約束下(主要減少農田中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農產品供需價格的意愿調查,在一定程度上得出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供需價格,生態約束下農產品供需價格的貨幣化計量,可以為政府出臺農田生態補償政策提供科學依據,為農田生態補償機制構建提供技術支持,協調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兩者之間的關系。
1研究方法與實地調研
1.1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是條件價值評估法,配合回歸分析等數理統計方法。條件價值評估法(簡稱CVM)是以調查問卷為工具,通過構建假想市場,揭示人們對于環境改善的最大支付意愿(WTP),或對于環境惡化希望獲得的最小補償意愿(WTA)[2]。它的基本思想是由哈佛大學經濟學院學生Ciriacy 在其博士論文中首次提出的[3],從20世紀60年代初首次實踐應用后得到廣泛發展,據Carson不完全統計,至1995年,已有40余個國家開展了2 000多項CVM的應用研究,其中已經公開發表的文獻就多達1 600余項[4],近些年來該方法逐漸由環境非市場價值的估算過渡到食品安全(包括農產品)的價值測度,運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國外應用CVM進行食品安全的價值測度的案例較多:Buzby等應用CVM 估算消費者對于低殘留葡萄的支付意愿,估算出消費者的平均支付意愿溢價為0.119~0.169 美元/磅,其價格的溢出水平為8%~138%[5];Boccalet等使用CVM 調查了消費者對有機蔬菜的WTP,調查發現只有少部分受訪者(11%)不愿意為有機蔬菜支付任何高價,而大約有70%的受訪者的支付意愿溢價水平高于10%[6];而國內關于食品安全的研究技術還不成熟,關于WTP的案例研究遠遠少于國外,研究對象也比較局限。周應恒等運用CVM估算消費者對低殘留青菜的支付意愿,估算出消費者的平均支付意愿達到了5.36元/kg,其價格溢出為335%[7]。王鋒、張小栓運用CVM探討對可追溯農產品的支付意愿,結果表明,雖然大多數消費者表示愿意為可追溯農產品支付高于普通農產品的價格,但是愿意支付的消費者中僅有30.1%的人愿意支付高于10%的價格[8]。
1.2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是此次調研的基礎和關鍵,本次調查問卷分為市民類和農戶類,采用支付卡式問卷的調查格式。其中針對市民的正式問卷由下面內容構成:(1)市民對購買糧食、蔬菜作物安全認知的調查。(2)市民對農田生態環境的認知狀況調查。(3)市民對農田生態環境的意愿調查。(4)市民的個人情況調查。
針對農戶的正式問卷由下面內容構成:(1)當前農田生態環境狀況調查。(2)農戶對農田生態環境的認知狀況調查。(3)農戶對保有農田的認識情況調查。(4)農戶對農田生態環境的意愿調查,包括化肥、農藥施用量減少,農戶對相關補貼的接受意愿和農戶對農產品價格的接受意愿兩個部分。(5)農戶的個人及家庭情況。
該順序一方面可使被調查者更清楚支付對象的信息和調查的目的,另一方面避免了調查者在一開始被追問個人經濟特征等敏感問題的排斥心理產生的偏差。
1.3實地調研
本次調查于2013年7月進行,采用面對面的實地訪談式調查。市民的調查問卷主要分布在江岸區、洪山區、武昌區、漢陽區、江漢區與蔡甸區,一共發放190份,由于是面對面的訪談,回收率為100%。經過數據統計和問卷分析,一共排除8份無效問卷(回答內容在邏輯上前后矛盾或關鍵問題未回答),即有效的市民問卷為182份,占調查問卷的95.79%。農戶的調查問卷主要分布在洪山區、東西湖區、漢南區、蔡甸區、江夏區、黃陂區和新洲區,一共發放183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為179份,占調查問卷的97.81%。市民類問卷和農戶類問卷的抗議性回答比例均小于10%,說明問卷調查的結果有效。
2消費者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需求價格估算及影響因素分析2.1消費者的社會經濟特征
在進行主體問題分析前必須要檢驗樣本是否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根據表1分析,受訪市民的基本特征指標呈明顯的正態分布,說明樣本的代表性比較強。市民的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可以進一步地進行認知分析和需求價格估算。
2.2消費者的認知程度
2.2.1消費者對糧食、蔬菜作物安全的認知消費者整體上對糧食、蔬菜作物安全的認知程度。從整體上看,受訪者均非常關心糧食、蔬菜作物的質量安全問題。大部分的受訪者(79.12%)對目前糧食質量表示基本放心及以上。在對蔬菜的質量安全問題上,消費者則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其中表示對蔬菜質量安全不放心和較擔心的比例達到40.11%。可見在市民心中,武漢市目前的蔬菜質量安全存在較大的問題。大部分受訪者認為目前糧食、蔬菜作物安全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化肥和農藥施用過多。
消費者對農戶自己食用和用于銷售的糧食、蔬菜作物化肥、農藥施用量是否有區別的認知程度。大部分的受訪者均表示兩者化肥、農藥施用量是有區別的。在認為會區別對待的受訪者中:大部分人認為農戶對于自己食用的糧食(6699%的消費者認為)和蔬菜(57.26%的消費者認為)施少量的化肥,以農家肥或有機肥為主,而對于銷售的糧食(70.19%的消費者認為)和蔬菜(74.58%的消費者認為)施較多化肥,兼施少量有機肥或農家肥;絕大部分的受訪者認為農戶對于自己食用的糧食(87.27%的消費者認為)和蔬菜(83.76%的消費者認為)僅在蟲害較多時施少量農藥,一般情況下基本不施農藥,而對用于銷售的糧食(61.26%的消費者認為)和蔬菜(50.85%的消費者認為)有蟲害便施藥,不考慮是否施用過量的問題。
2.2.2消費者對農田生態環境的認知分析施用化肥農藥對環境是否有害認知程度。由于市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絕大部分受訪市民認為長期使用化學肥料(88.46%的消費者認為)和濫用農藥(97.76%的消費者認為)對農田生態環境有害。其中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有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會增加農產品有毒物質殘留,長期食用有害人體健康”。
農田生態環境關注程度。武漢市民對農田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比較關注及以上的受訪者的比例為50%,剩余50%的受訪者均表示很少關注或偶爾關注農田生態環境。
治理農田生態環境緊迫性認知。受訪者中有超過一半(56.52%)的人認為當地農田很有必要進行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治理,并且治理很緊迫。大部分人認為進行經濟補償是最有效的解決當地農田生態環境問題的手段,也有部分人認為法律法規比較有效。60.41%的受訪者認為應該由當地政府或國家對當地的農田生態環境進行經濟補償,27.92%的受訪者認為誰破壞誰補償。
2.3消費者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需求意愿及價格估算
2.3.1消費者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支付意愿率與最大支付意愿溢價(WTP溢價)利用問卷建立假想市場,直接詢問市民對環境友好型生態約束下農產品價格的WTP溢價,估算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需求價格。調查結果表明,針對8種環境友好型條件下,受訪市民對不同的環境友好型農產品表現出不同的支付意愿率以及不同的WTP溢價。受訪市民的支付意愿溢價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的化肥、農藥施用量限制狀態下,受訪市民的支付意愿率均高于70%,非零支付意愿所占比例符合國際已有研究的一般統計范圍 [9]。可見大部分市民愿意通過提高農產品的價格來實現區域農田生態環境的改善。被調查者不愿意支付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覺得農產品價格高增加家庭生活開支。在8種不同的約束條件下,消費者表示了不同的溢價水平。當完全不施用化肥和農藥或僅一種不施時,消費者的平均支付意愿溢價水平均很高,溢價均超過了 1元/kg。在同等情況下,越少施化肥、農藥,溢價越高;減少農藥的施用量的溢價比減少化肥施用量的溢價要高,市民對農藥的敏感度要強于化肥。當溢價為1.352元/kg最高時,標準差最大,達到9.03;當溢價為0.632元/kg最小時,標準差最小,為5.04%。可見平均支付意愿溢價越高,標準差越大,市民的意見越分散,反之,則越集中。環境友好型1(化肥施用量減少50%)、環境友好型2(100%不施用化肥)、環境友好型3(農藥施用量減少50%)、環境友好型4(100%不施用農藥)、環境友好型5(化肥、農藥施用量均減少50%)、環境友好型6(均100%不施用化肥、農藥)、環境友好型7(100%不施用化肥,農藥施用量減少50%)、環境友好型8表1武漢市受訪市民的基本特征
2.3.2消費者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接受價格估算由數據分析可以得到受訪市民家里平時購買的稻米價格的上限為 4.14元/kg,下限為3.74元/kg。結合消費者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平均支付意愿溢價表,可以得到8種不同狀態下的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需求價格,具體見表3。
2.4影響消費者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需求意愿的因素
消費者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需求意愿的高低受受訪者認知程度及社會經濟特征的影響。調查結果(表4)表明:受訪市民的年齡、文化程度、月開支和職業對需求意愿有顯著影響。其中消費者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需求意愿與年齡成反比,即年輕力壯的勞動力的需求意愿高于老年人;與文化程度、家庭月開支和職業成正比,文化程度及家庭月開支越高、職業越好越穩定需求意愿越高。從整體來看,受訪者的月開支是環境友好型農產品接受價格的決定性因素,反映出消費者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購買主要由經濟能力決定,經濟能力越好,購買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需求意愿越高。
3生產者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供給價格估算
3.1生產者的社會經濟特征
受訪農戶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農業生產經驗等社會經濟情況見表5。受訪農戶的特征呈明顯正態分布,說明樣本代表性良好,可以進行認知程度及平均接受意愿的分析。
3.2生產者的認知程度
3.2.1生產者對農田生態環境的認知施用化肥農藥對環境是否有害認知程度,調查結果表明,受訪者認為濫用農藥(85.23%)和長期使用化肥(66.12%)對生態環境有害,但是由于農戶的文化程度普遍比較低,認識程度不及市民那么高。其中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有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造成土壤板結,損害人體健康”。農田生態環境關注程度,調查結果表明,高達75.27%的受訪農戶表示偶爾關注或很少關注身邊的農田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治理農田生態環境緊迫性認知,受訪農戶中有接近80%的人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持滿意態度,75.71%的受訪農戶表示不必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治理不緊迫。可見在農戶眼中武漢的農田生態環境狀況良好,這和市民的意見相反。43.11%的受訪者認為進行經濟補償是最有效的解決當地農田生態環境問題的手段,41.32%的受訪者認為法律法規比較有效,這與市民的意見是不謀而合的。
3.2.2生產者對保有農田的認知農田對家庭生活的重要性以及選擇種田的原因,大部分受訪者(61.71%)認為農田對家庭生活非常重要,僅有22.29%的受訪農戶認為農田不重要或有點重要。農戶選擇種田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全家日常生活所需食品靠土地提供;二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土地。農田保護工作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 關于目前農田保護工作所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主要有:大量農民外出打工(31.12%受訪農戶認為);當地政府對農業投入不足(22.87%受訪農戶認為);土壤板結,農田質量逐年下降(13.83%受訪農戶認為);當地政府亂占農田,征地補償低(8.24%受訪農戶認為);基本農田保護法規不完善(4.52%受訪農戶認為)。由此可以看出農戶把目前農田保護問題主要歸結于外因,忽視其內部因素。
3.3生產者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供給意愿及價格估算
3.3.1生產者接受意愿率與最高接受意愿溢價(WTA溢價)利用問卷建立假想市場,直接詢問農戶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價格的最高接受意愿溢價,估算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供給價格。調查結果表明,針對8種不同的化肥、農藥施用量限制狀態下,受訪農戶表現出不同的接受意愿率以及不同的WTA溢價。受訪農戶的接受意愿溢價見表6。由表6可見:在8種不同的化肥、農藥施用量限制狀態下,大部分受訪農戶的接受意愿率才剛剛過半,相比市民的支付率要低得多,但過半的農戶還是愿意通過接受經濟補償來實現區域農田生態環境的改善。在8種不同的化肥、農藥施用量限制狀態下,農戶不愿意接受政府提高收購價格的主要原因是即使提高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銷售價格,不施或少施化肥、農藥仍劃不來和不施或少施化肥、農藥產量太低。對8種不同化肥、農藥施用量限制條件下,生產者表示了不同的接受意愿溢價。當完全不施用農藥、化肥時,生產者的平均接受意愿溢價水平最高, 達到了1.476元/kg。在同等情況下,越少施化肥、農藥,溢價越高,表5武漢受訪農戶的基本特征
這與市民的調查結果一致;減少化肥的施用量的溢價比減少農藥施用量的溢價要高,農戶對化肥的敏感度要強于農藥,這與市民的意見剛好相反。當最高溢價為1.476元/kg時,標準差最大,達到11.21%;當最小溢價為1.306元/kg時,標準差最小,為8.54%。可見平均接受意愿溢價越高,標準差越大,農戶的意見越分散,反之,則越集中。相比于市民,農戶的意見比較分散。環境友好型1(化肥施用量減少50%)、環境友好型2(100%不施用化肥)、環境友好型3(農藥施用量減少50%)、環境友好型4(100%不施用農藥)、環境友好型5(化肥、農藥施用量均減少50%)、環境友好型6(100%不施用化肥、農藥)、環境友好型7(100%不施用化肥,農藥施用量減少50%)、環境友好型8(100%不施用農藥,化肥施用量減少50%)的溢價水平分別為40.56%、43.93%、37.52%、4006%、44.22%、45.84%、43.90%、43.11%。表明溢價波動幅度保持在37.52%~4584%,幅度變化比較小,均在40%左右。相比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溢價水平來說,生產者的接受意愿溢價水平要高得多。
3.3.2環境友好型農產品供給價格估算由調查問卷的水田種植情況調查部分計算出稻米的市場平均單價為322元/kg。結合平均接受意愿溢價表,可以得到8種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供給價格(表7)。
表7不同化肥、農藥限制條件下農產品供給價格
狀態供給價格
(元/kg)化肥施用量減少50%4.52100%不施用化肥4.64農藥施用量減少50%4.42100%不施用農藥4.52化肥、農藥施用量均減少50%4.64100%不施用化肥、農藥4.70100%不施用化肥,農藥施用量減少50%4.64100%不施用農藥,化肥施用量減少50%4.60
3.4影響生產者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供給意愿的影響因素
生產者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供給意愿的高低受受訪者認知程度及社會經濟特征的影響。結果(表8)表明:受訪者的性別、年齡、農業收入比例對供給意愿有顯著性影響。其與年齡、農業收入比例成反比,即隨著年齡的增長, 農戶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供給意愿反而減少,農業收入比例越低,農戶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供給意愿反而越高,農業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越高,農戶對于農業的依賴性越強,從而導致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較低的供給意愿;與性別成正比,男性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供給意愿要明顯高于女性。在100%不施用化肥、農藥條件下,所有因素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供給意愿均不顯著,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完全不施用農藥和化肥這種理想的狀態太難達到。從整體上看,受訪者的年齡是環境友好型農產品供給價格的決定性因素,反映出在對于是否生產以及供給環境友好型農產品,農戶的年齡起主導作用。表8武漢受訪農戶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供給意愿的影響因素
環境友好類型相關系數性別年齡農業收入比例化肥施用量減少50%—-0.012 61-0.387 57100%不施用化肥 0.545 91 -0.056 11—農藥施用量減少50%—-0.013 28—100%不施用農藥——-0.320 96化肥、農藥施用量均減少50%0.711 18——100%不施用化肥、農藥———100%不施化肥,農藥施用量減少50%—-0.012 75—100%不施農藥,化肥施用量減少50%—-0.010 85—
4討論
本研究應用CVM估算了武漢市市場主體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供需價格。分析結果表明:(1)武漢市目前的糧食質量安全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普遍認可,但蔬菜質量消費者認為安全存在較大問題。絕大部分市民認為農戶對于銷售的糧食作物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遠遠大于自家食用的糧食作物的施用量。大部分的受訪者表示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對農田生態環境有害。其中絕大多數受訪市民表示為了實現區域農田生態環境的改善,可以適當提高農產品的購買價格,市民不肯支付更高溢價的原因是認為價格太高會增加家庭生活開支,保護環境還是應該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過半的受訪農戶表示為了實現區域農田生態環境的改善,可以適當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農戶的接受意愿率之所以比市民支付意愿率低得多,原因是農田對于農戶來說是主要的經濟來源,不施或少施化肥、農藥農產品的產量太低,則家庭收入太少,不能維持生計。在8種不同的化肥、農藥施用量限制的環境友好型條件下,農產品需求價格為4.38~5.50元/kg,供給價格為4.52~4.70元/kg,每一種情況的需求價格區間大于或包含了供給價格,說明政府是可以通過提高銷售價格和收購價格來實現區域農田生態環境的改善。政府要做的就是權衡不同群體的利益,制定一個科學的標準,研究出武漢市消費者的需求曲線和生產者的供給曲線,確定合理的供需價格,合理地引導市場主體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理性行為。農戶供給意愿和市民需求意愿的影響因素有所差異,這是因為不同的限制條件對市場主體的決策起了一定的作用。從總體上看,農戶供給意愿的影響因素主要有性別、年齡和農業收入比例。其中與性別成正比,與年齡、農業收入比例成反比。市民需求意愿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年齡、文化程度、月開支和職業。其中與年齡成反比,與文化程度、月開支和職業成正比。
本研究關于市場主體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供需意愿及價格分析只是一種探索性的研究,是依據人們在現行的社會經濟特征和認知程度下對環境友好型農產品接受意愿和支付意愿的估算,存在一定的不足。本研究提出8種假設,采用漸進方式比較市場主體對不同化肥、農藥在不同限制條件下的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的供需意愿及價格。在我國目前特定的國情下,化肥農藥雖帶來農業面源污染,但對國家糧食安全仍有一定的貢獻,大幅度地減少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還是有一定的困難。但本研究僅作為初探,可以在生態敏感地域(如重要水源地周邊的農田)進行試點和推行。對于化肥、農藥施用量限制幅度設計方面,作為初探,僅僅有50%和100%這2個幅度變化,在今后可以細化幅度變化,研究出既符合中國當前國情,又有利于生態保護的合理的化肥、農藥施用量。本研究的支付方式和接受方式均為貨幣形式,這樣就會導致工具偏差。應該多增加幾項支付方式,然后按同期的機會成本換算成貨幣形式,這樣使得計算出的WTP和WTA更加接近人們的真實意愿。本研究在數據處理階段直接剔除了抗議性樣本,有可能導致得出偏高的WTP或偏小的WTA。因此要增設保護率指標,剔除當前收益群眾中可能存在的抗議性群體[10-14],至于怎樣確定保護率指標還有待研究。由于WTP分析的精度與樣本數有關,樣本越大精度越高,WTP越接近真實值,偏差越小,本研究的有效樣本僅為182份,今后可以增加樣本數降低容忍誤差值,提高WTP的精度。
參考文獻:
[1]沈根祥,黃麗華,錢曉雍,等. 環境友好農業生產方式生態補償標準探討——以崇明島東灘綠色農業示范項目為例[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9,28(5):1079-1084.
[2 ]周學紅,馬建章,張偉,等. 運用CVM評估瀕危物種保護的經濟價值及其可靠性分析[J]. 自然資源學報,2009,24(2):276-284.
[3]王瑞雪,魏凱. 耕地非市場價值評估理論方法與實踐[M]. 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7:52-72.
[4]Carson R T. Valuation of tropical rainforests:philosoph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in the use of contingent valuation[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4:15-29.[5]Buzby Jean C J R,Richard C. Ready,using contingent valuation to value food safety:a case study of grapefruit and pesticide residues[M]//Caswell,Julie A.Valuing food safety and nutrition. Boulder,CO:Westview Press,1995.
[6]Boccaletti S,Michael N. Consumer willingness to pay for pesticide-free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Italy[J].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0,3(3):297-310.
[7]周應恒,彭曉佳. 江蘇省城市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支付意愿的實證研究——以低殘留青菜為例[J]. 經濟學,2006,5(3):1319-1342.
[8]王鋒,張小栓,穆維松,等. 消費者對可追溯農產品的認知和支付意愿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09(3):68-74.
[9]宗雪,崔國發,袁婧. 基于條件價值法的大熊貓存在價值評估[J]. 生態學報,2008,28(5):2090-2098.
[10]蔡銀鶯,張安錄. 江漢平原農地保護的外部效益研究[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8,17(1):98-104.
[11]王華書,徐翔. 微觀行為與農產品安全——對農戶生產與居民消費的分析[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23-28.
[12]蔡銀鶯,張安錄. 武漢市石榴紅農場休閑景觀的游憩價值和存在價值估算[J]. 生態學報,2008,28(3):1201-1209.
[13]王軍,張越杰. 消費者購買優質安全人參產品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09(5):35-42.
[14]李海燕,蔡銀鶯. 生態標識對糧食價格的影響及增值貢獻分析——以大米、掛面的特征價格調查為例[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94-102.胡永盛,陸建飛,唐春根.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視角下的農民培訓——基于江蘇省泰州市的調查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6,44(2):456-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