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人才隊伍建設不能只注重數量,只生產“普工”,還要“以質為帥、量質兼取”,大力培育“金領”和“巧匠”。
◆企業作為主要的用人主體,是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的前沿陣地,是人才干事創業、創新創造的平臺與載體。
◆用平臺吸引人才,用園區、街區孵化夢想,用產品、企業培植成果,用事業、戰略成就人生,才能真正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人才工作怎么提檔?怎么升級?遵循科學的人才觀,立足湖北的實際,要使工作方向更加聚焦中心大局,工作對象更加貼近產業需求,工作方式更加注重市場配置,工作措施更富有針對性、實效性,工作效果更加凸顯,必須著力推進“四個轉變”。
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由點上突破向面上鋪開深化轉變
點上突破相對難度小,易于見效,但不可避免地局限于一域,而且無論是前期改革的積累,還是當前形勢的逼迫,面上鋪開深化的時機已經成熟。要系統設計、整體推進,通過3至5年的努力,形成湖北比較完備、與國際接軌、具有比較競爭優勢的人才制度體系。
一是盡快出臺并落實好我省《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人才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即將出臺的《實施意見》,是我省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總遵循”,也是加快人才工作轉型的“行動指南”。《實施意見》的貫徹落實,要作為當前和今后幾年人才工作的“牛鼻子”,一抓不放、一抓到底。
二是抓好年度改革項目。對照《實施意見》,組織相關責任單位制定年度改革項目清單,進一步明確工作目標、責任處室、措施路徑,迅速抓好落實。重點突破科研經費管理改革、職稱評審制度改革、海外高層次人才永久居留證及出入境制度改革等廣大用人單位和人才高度關注的改革事項。
三是尊重和鼓勵基層首創。對基層申報的項目要認真研究,不能簡單否定;對基層的創新經驗要及時總結提煉,適時推廣鋪開;對一時拿不準的,只要符合發展方向,要優先指導支持,鼓勵先行先試。
推進人才隊伍建設由注重擴大人才規模向聚焦高層次人才和產業急需緊缺人才轉變
當今世界產業分工越來越精細化,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專業化,“高精尖缺”型人才需求巨大。抓人才隊伍建設不能只注重數量,只生產“普工”,還要“以質為帥、量質兼取”,大力培育“金領”和“巧匠”。
一方面,要強化重大項目布局及人財物等創新資源配置和統籌,高標準抓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和產業需求人才培育。深入實施“百人計劃”,探索建立高層次人才需求目錄,通過搭建離岸創新創業中心、集中赴海外引才、發揮國際高端獵頭作用等措施,引進一批全球產業領軍人才。要統籌實施“千名創新人才培育計劃”和“萬名創業人才支持計劃”,切實改革以選拔、培訓代替培養的現象,向“人才+項目”、“人才+資本”、“人才+服務”綜合發展,著力培養引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企業家人才、科技創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另一方面,要針對縣市區尤其是邊遠貧困地區人才供求矛盾,加大人才精準扶貧支持力度。堅持省市縣三級聯動實施人才支持服務基層計劃,統籌整合專業技術人才奉獻崗位計劃、院士專家工作站、“三區”人才支持計劃,開展“基層醫生”“一村多名大學生”等培養工作,著力培養本土人才。
推進人才動能激發由單純聚焦人才本體向全面調動人才發展主體積極性轉變
人才不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單就人才抓人才,還應從調動工作主體、用人主體積極性上著手。
首先,要發揮用人主體作用。企業作為主要的用人主體,是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的前沿陣地,是人才干事創業、創新創造的平臺與載體。制定人才政策、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必須把以企業為主的用人主體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落實有利于促進人才開發的相關財政獎勵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要將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各類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重大科研項目、技術改造項目、創新創業平臺的重要參考,引導企業主動引才育才。高校、科研院所既擔負著育人、科研任務,也是重要的用人單位,要完善市州人才工作考核辦法,將高層次人才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和重大人才工程、重點人才工作項目等納入高校、科研院所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履職盡責考核目標清單。
其次,要發揮人才社會服務組織主體作用。一方面,以人力資源服務業為重要內容的服務業將成為“十三五”發展的重頭戲。“十三五”時期,服務業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勞動就業的主渠道、利用外資的主方向、固定資產投資的主戰場、生活方式的主杠桿。另一方面,人力資源服務業是推進人才工作轉型、提高人才工作發展水平的重要依靠力量。只有用市場的辦法來服務用人主體,才能知道企業需要什么,人才是否滿意。要借鑒上海、江蘇等沿海地區經驗,進一步規范人力資源服務市場,制定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相關標準,推進人力資源服務業產業園建設,引進一批大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
推進人才發展環境建設由側重政策創新向注重打造人才發展平臺轉變
平臺是要素的集聚體,是重大任務、重大項目的承載體。只有用平臺吸引人才,用園區、街區孵化夢想,用產品、企業培植成果,用事業、戰略成就人生,才能真正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一要打造創新創業園區(街區)。根據各地園區、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事業單位優勢,著力打造市級重點推進創業園區建設、縣級重點推進“夢想小鎮”建設、鎮級重點推進創業街區建設工作格局,形成“一市(州)多園、一縣(市)多鎮、一鎮(街道)多街”的創業平臺體系。
二要推進創新創業孵化器、加速器、創業體驗區建設。要加強資源統籌,發揮行業領軍企業、創業投資機構、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的主力軍作用,大力培育發展或與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專業機構共建孵化器,依托孵化場地開辟創業體驗區。
三要強化企業崗位平臺建設。除了新建一批,還要加強平臺規范化建設,提升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協同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技能人才工作站等平臺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的功能。
四要創優平臺管理服務。平臺建設既要重建、更要重管,要采取對各地工作進展情況進行通報、開展省級人才創新創業平臺評審等方式,對各地平臺建設工作進行考核驗收。突出“人才創新創業超市”建設理念,全面整合黨政資源,集聚社會資源,引導市場資源,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商事辦理、投資咨詢、成果轉化等各種綜合性創新創業服務。
(摘編自于紹良同志在全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