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臻鵬++許澤新++欒新河++吳蘭英
據族譜記載,徐治塆648年前從江西景德鎮過籍到新洲區邾城街巴徐村。全塆版圖面積0.49平方公里,119戶共計386人。
自去年底開始,徐治塆的面貌“每天不一樣”:村民通過自發投工投勞,清理塆子內外多年的垃圾和雜草;關停了總養殖量近2萬只的多處蛋雞養殖場;拆除了旱廁102座;疏浚了3萬平方米繞村溝渠和塘堰;修繕老舊危房12棟……
一個自然塆,蹄疾步穩地忙改建,徐治塆這是要干什么呢?建一個生態旅游鄉村的樣本——既有田園生態美景,又有現代文明生活,宜居、宜業、宜游,讓鳥兒回來、讓人兒回家、讓心兒回暖,成為綠色幸福村,精神棲息的家園。
為什么先行一步的是徐治塆?
有效地組織和發動群眾
在手機普及的當下,聯系更方便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心歸家了、人更近了。面對落后的面貌,人人都在思考,什么時候徐治塆才能“看起來更像農村,住起來比得上城市,坐在家里把錢掙,做夢的時候能笑出聲”?
徐治塆真正能做到發動村民,緣于村支書徐國棟順時勢、應民心,建立了專屬徐治塆的塆級微信群。這是新洲聯系村民用得最好的群之一,人數達到170人,十分活躍。
如果說過去村民之間交流僅限于過年回家,大家碰一碰頭、秀秀新衣、炸炸金花(打牌),那么現在的方式變了,在微信上,大家隨時可以“開會”交流。
聊著聊著,就聊到了落后面貌不改不行,慢慢形成“徐治塆不能再這樣垮下去了”的共識。在外見過世面的新生代村民率先被“引爆”,由此引發了全塆人的共鳴。
發揮鄉賢支點和示范作用
為了徐治塆的發展,村“兩委”一度找到湖北省“綠色幸福村”工作組,邀請專家來徐治塆轉一轉、把把脈。在那個工作組,有從本塆考大學飛出去的雄鷹、在省某辦任職的徐新橋。
為鄉親們自發向上的精神所感動,徐新橋表示理應為家鄉的發展作些貢獻。憑借省域視野,徐新橋不僅很快帶來了自己在規劃、設計、旅游和文化界的朋友,還發揮專長,幫助村民定下了發展大計。
在眾多國內外志愿者當中,有一位韓國籍旅游規劃專家,名叫崔德基。他來中國10多年,曾成功地策劃了麻城“人間四月天,麻城看杜鵑”等30多個知名旅游項目,有了這樣的志愿者“大咖”到來,專業技術就有了保證。
村塆是最小的社會,村民之間不可能沒有矛盾,但是有了鄉賢的帶動,包括志愿者、村“兩委”和合作社一班人在內,通過義務勞動,以身示范,加強協調,促進了思想統一,消除了矛盾誤會。
“三眾籌、四入股”釋放生產力
在鄉賢和專家的指引下,徐治塆決定開始“三眾籌、四入股”。所謂“三眾籌”即“農業、農民和農村眾籌”,所謂“四入股”,即村民可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以“現金、房子、承包地和勞動力”等一種或多種方式入股。
其中,現金入股,從5000元到14萬元不等,作股計入合作社的“大盤”。目前,村民已完成現金入股138.5萬元,將適時對外開放,接受社會資金入注參股。
房子入股,既可整棟,也可半層,還可只拿出一個單間入股。不推倒重建,只修繕加固,曲折相連,分別用作游客餐廳、客房和娛樂室,一房一個特色不重復。
土地入股,村民的承包權不變,以經營權入股,由合作社集中起來,統籌種植林果,保證四季有花有果,供游客觀賞或采摘,增加旅游體驗。
勞動力入股,工程由村民自建,大工200元/日、小工120元/日,當日只結40元,其余的作為股本入股。工程用到挖機等大型機械的,先期只付油錢,工錢參股分紅。
“三眾籌”和“四入股”的出現,有助于解決“明天誰來種地”,有益于化解“三留守之痛”,有利于提高農民閑房利用率,是存量資源上的“去庫存”,是制度上的“供給側”之變。
破題廁所革命走出美加凈新路
受徐新橋邀約,崔德基先生第一次來徐治塆時,看到100多座旱廁圍村,滿村的垃圾加上雞糞臭味撲鼻,只說了一句:“村里的環境太臟了!你們先把衛生給我做好了,我們再談!”說完扭頭就走了。
這深深刺痛了塆里人,大家一致表示,再不能這樣下去了。有人表示愿意捐款支持村塆清潔,有人表示愿意抽空回鄉參加義務勞動……
通過共同的努力,徐治人狠心關停了6家良種蛋雞養殖場,少了2萬余只母雞日夜生產,廢棄物不再直排塘堰,空中也不再有雞糞“飄香”。
拆除了圍村的100多座旱廁,由此騰退近1000平方米的公共面積。在預測游客規模的基礎上,擬新建4座五星級標準的公廁,共計28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2座。
為對生活污水進行終極化處理,按照“雨污分離”的要求,徐治人率先鋪設了污水管網1200米,直接引入到事先建成的日處理能力30噸的生態凈化池,實現達標排放。
恢復古村落面貌留住鄉愁
為了留住那一抹鄉愁,在崔德基先生指導下,徐治塆大膽實施全新的鄉村治理理念——不搞大拆大建,只在原有基礎上小修小補,盡可能恢復古村落面貌。
對老房子,只作屋面固化和墻面抹泥,做到修舊如舊,對部分新房,加裝彩繪,體現村在綠中、人在畫中,提升想像空間。
塆北的舉水河古河道,水面寬闊,既清且深,是村民的洗菜塘,岸邊幾塊青石板,見證了歷史滄桑,被納入水上和沙灘娛樂版塊開發,因勢造景。
村民將繞村的溝渠和塘堰進行了深挖清理,再現了35年前的地形原貌,架設了通往菜地花田的過溝小橋,引入舉水河活水打造循環水系,親水平臺依勢順利建成。
平臺岸邊處,有一廢棄的老宅基,留住兩株古樹,清走昔日的垃圾,鋪上一層紅磚,加上木質游廊串連簡易餐廳半繞,一座婚慶廣場就建成了。
“建”在“未建”之中提升功能品質
徐治之變,妙在“建”在“未建”之中,在減法中做加法,在加法中做減法。
徐治塆改建了室內廁所后,農民不用再在家里設置糞桶了,免去了挑糞桶和洗涮糞桶的麻煩,房子還是那個房子,但是功能品質升級了。
幾處蛋禽養殖場,有的改造成了土特產商店,有的建成了西餐廳,有的修成了多功能用房,冬天提供汗蒸服務,夏天開辦新農村培訓學校、民間手工藝及創業學校。
通過整合分散的曬場,成功“擴建”了文藝表演廣場。通過置換集體建設用地,為配套建設生態停車場騰退出了足夠面積。
徐治塆的建設,堅持不搞水泥固化。像進村路,只鋪亂石,通過合理擺拼,既體現了古樸風味,又彰顯了“海綿城市”特色。
以互動守望增強心的吸附力
徐治塆將加快發展觀光體驗農業,打造具有徐治特色的土特產品牌。塆里將開辦美食館、手藝館和體驗館,讓村民人人可參與,實現留守創業。
徐治人還成立了全區為數不多的村塆愛心基金會。目前,已籌資6.3萬元,并對70歲以上的特困人員進行了第一輪關愛。基金的本金將入股合作社,享受日后分紅,合作社每年還將把利潤的10%注入基金,讓基金逐漸長大。
于萬村千鄉之中,徐治人搶先邁出一步,看似比較偶然,其實有其必然。吾心安處是吾鄉,徐治塆的脫胎換骨,必定會如燎原之火,點燃新洲,照亮荊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