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勇
(湖北省英山縣人民醫院放射科, 湖北 英山 438700)
?
MRI與CT在老年多發性腦梗死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胡 勇
(湖北省英山縣人民醫院放射科, 湖北 英山 438700)
【摘 要】目的:探討多發性腦梗死老年患者臨床診斷中MRI與顱腦CT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3年至2015年收治的多發性腦梗死老年患者97例,均在入院后行顱腦CT以及MRI影像學診斷,對兩種檢查方式的梗死及病灶檢出率、檢出時間以及不同時間與部位的病灶檢出率進行分析。結果:MRI檢查老年多發性腦梗死的檢出率、24h以及24~72h內的病灶檢出率、顳葉、額葉、小腦、頂葉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檢查時間明顯縮短(P<0.05),病灶檢出數量明顯增加(P<0.05),小病灶檢出數量明顯增加(P<0.05)。結論:相比CT檢查,MRI對老年多發性腦梗死的診斷更加準確,特別在早期、較小病灶、后顱凹梗死灶、多發性梗死灶的檢驗中具有明顯的優勢。
【關鍵詞】MRI; CT; 老年多發性腦梗死; 診 斷
本次臨床研究通過顱腦CT以及MRI診斷多發性腦梗死的臨床資料分析,探討老年多發性腦梗死的有效診斷方法。
1.1 一般資料:在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住院治療的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患者中選取97例,在就診后的臨床體征與癥狀主要包括偏癱、意識障礙、感覺缺失,部分患者存在大小便失禁、昏迷等現象。本組患者中男68例,女29例,年齡61~78歲,平均(67.9±6.4)歲;患者中69例由于急性腦梗死就診,其中35例患者在發病24h內就診,34例患者在發病24~72h內就診,其余28例患者為陳舊性腦梗死;腦梗死基礎疾病為高血壓47例,動脈硬化42例,顱腦外傷8例。
1.2 檢查方法:兩組患者均在就診后行臨床體征以及臨床癥狀檢查,確定符合腦梗死的臨床癥狀與體征。所有患者均進行MRI以及顱腦CT檢查,以確定梗死病灶的位置、大小以及數量等資料。CT檢查儀器選擇為美國GE公司的16排螺旋CT掃描儀,層厚設定為10mm,矩陣設定為512×512,延遲時間范圍為48 ~ 56s,平均延遲時間為53s,在目標區域完成2mm與5mm的薄層掃描,準直設定為0.75mm,床進設定為2. 8mm/ r。MRI檢查儀器選擇為德國四門子公司的NOVA 1.5T超導性磁共振掃描儀,快速掃描序列選擇TRNS位、SAGI位、CORO位的T1WI以及T2WI成像。1.3 觀察指標:詳細記錄本組患者MIR以及顱腦CT檢查發現的腦梗死病灶大小、數量、位置以及檢查操作時間,同時統計病灶檢出時間以及發病至檢查的時間。統計分析兩種檢查方式的腦梗死檢出率、不同梗死發生時間的梗死檢出率、不同位置的病灶檢出率以及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班次臨床研究數據處理采用SPSS15.0軟件包,梗死以及病灶檢出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病灶數量、大小、時間等檢查指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檢驗方法采用t檢驗,均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灶檢出率比較:兩組檢查方法的腦梗死病灶檢出率以及不同發病時間的檢出率統計結果,見表1。MRI檢查腦梗死病灶的總檢出率以及24h以內、24~ 72h檢出率均明顯高于CT檢查方式(P<0.05),72h以上病灶檢出率兩種檢查方式無顯著差異(P>0.05)。
2.2 檢查指標比較:本組患者不同檢查方法的腦梗死指標統計結果,見表2。MRI檢查發現的腦梗死病灶數量相比CT檢查明顯增加(P<0.05),平均病灶大小相比CT檢查明顯減小(P<0.05),檢查時間與發病至檢查時間相比CT檢查明顯縮短(P<0.05)。

表1 兩組檢查方法的腦梗死病灶檢出率以及不同發病時間的檢出率比較n(%)
表2 本組患者不同檢查方法的腦梗死指標比較(±s)

表2 本組患者不同檢查方法的腦梗死指標比較(±s)
檢查方法 例數 病灶數量(n)病灶大小(mm2)檢查時間(min)發病至檢查時間(d) MRI 97 2.51±0.86 8.45±1.62 10.18±1.45 0.91±0.22 CT 97 1.88±0.54 11.41±2.79 18.84±2.67 1.95±0.18 t 2.6638 3.5487 5.2216 1.6548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不同部位病灶比較:不同檢查方法的腦梗死病灶檢出部位統計結果,見表3。MRI檢查腦梗死病灶的顳葉、額葉、小腦以及頂葉的檢出率明顯高于CT檢查(P<0.05),基底節區、小腦、腦室旁的梗死病灶檢出率兩種方法無顯著差異(P>0.05)。

表3 不同檢查方法的腦梗死病灶檢出部位比較(n)
腦梗死的臨床診斷中定性診斷的主要依據為臨床體征與臨床癥狀,當患者存在神經系統功能缺損的相關癥狀時,即可推斷腦梗死患者病灶的大體位置,典型癥狀包括失語、偏癱、意識障礙、運動障礙等[1]。而在病情嚴重的患者治療中需要根據梗死的具體情況選擇治療方案,比如外傷、急性缺血性腦梗死等需要進行溶栓或者手術治療的患者,需要根據具體的梗死位置、大小、出血狀況等準確臨床資料作出決定。而MRI以及CT是腦梗死具體病灶信息獲取中較為常用的影像學檢驗方式[2]。
CT掃描是通過X射線束對檢查目標位置的特定厚度的層面掃描而完成的,以探測器接受能夠透過這一層面的X射線,以計算機完成接受到的X射線的圖像計算處理,提供CT檢測的圖像。CT的成像原理是根據人體不同組織吸收X射線的能力不同而提出的,目標病灶吸收X射線的能力如果相比正常組織較強,則目標區域的病灶CT顯示為高密度陰影,而目標病灶吸收X射線能力相比正常組織較差,則目標區域的病灶CT圖像為低密度陰影[3]。而腦組織中存在出血情況,則目標區域CT圖像能夠發現出血位置的密度提高,如果腦組織存在梗死病灶,則CT圖像能夠發現梗死位置血液供應區域為低密度陰影。CT檢查具有操作簡單、顯像迅速、費用較低的優點,而臨床診斷的準確率較高,是心腦血管疾病診斷的重要影像學方法。
MRI磁共振掃描則是通過記錄腦組織中細胞核的氫元素與腦細胞共振的成像方式,提供腦細胞活動的具體信息[4]。MRI檢查方式在腦梗死診斷中,能夠在患者發病后1~2h顯示出病灶的具體情況。本次臨床研究中,MRI在24h以及72h以內的腦梗死檢出率均明顯高于CT檢查,確定在早期腦梗死的臨床診斷中MRI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而MRI圖像的分辨率要高于CT檢查,能夠有效檢查出腦梗死直徑不足2mm的微小病灶,而成像時間也更短[5]。本次臨床研究中,MRI檢查診斷的病灶數量明顯較多,而病灶平均大小也明顯減小,證明MRI比CT檢查的圖像顯示更為清晰,對微小病灶的檢出能力也更強。由于人顱骨的具體結構的原因,CT在后顱凹位置的顯像難度較大,比如腦干以及小腦位置的病灶顯示較為困難,而MRI檢查則不存在這方面的影響,能夠有效顯示整體腦組織的梗死病灶。
可以得出結論,在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診斷中MRI具有相比CT更為顯著的優勢,能夠有效顯示多發病灶、微小病灶、早期梗死以及后顱凹位置的病灶,但MRI費用相比CT更高,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臨床癥狀與體征判定大致的梗死位置,選擇具體的影像學檢查方式。
【參考文獻】
[1] 白向東,魏欣,王利明,等.急性多發性腦梗死的微栓子監測研究[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3,35(2):222~224.
[2] 蔡望洲,張燕,陳亮,等.MRI與CT應用于老年多發性腦梗死病人診斷中的比較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8):1463~1464.
[3] 黃兵權.磁共振成像與X線計算機成像技術對老年多發性腦梗死的診斷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35 (30):3392~3393.
[4] 余蕾,黃覓.血漿ADMA水平與急性腦梗死病灶大小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河北醫學,2015,21 (11):1765~1766.
[5] 宮鑫,張干.急性腦梗死患者血脂和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華全科醫學,2011,9(6):880~ 883.
【基金項目】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科研基金項目,(編號:SB201405)
【文章編號】1006-6233(2016)03-0477-03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 j.issn.1006-6233.2016.0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