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迪
(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安徽 合肥 230031)
綠色發展理念的理論依據和現實必然性
金迪
(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安徽 合肥 230031)
綠色發展理念是我黨對當今全球環境現狀和我國現實國情的深刻把握基礎上提出的治國理政新理念,它既體現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樸素的生態自然觀,又反映出經典作家馬恩的生態思想,同時也吸收了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思想,它對于我們最終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綠色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因此,研究其理論依據和現實必然性,對于我們在實踐中更好的貫徹落實這一理念具有重大意義,它將指引我們更好實現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人與自然和諧,最終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綠色發展理念是一種新理念,它既體現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樸素的生態自然觀,又反映出經典作家馬恩的生態思想,同時也吸收了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思想。
1.中國古代樸素的自然觀是綠色發展的理念提出的思想淵源
我國古代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如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鼻f子提出的民胞物與,“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儒家提出的性天相通,“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還有張載提出的輔相參贊,“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边@些論述都閃耀著天人合一的思想智慧。它把人與天地萬物看成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認為它們都是由同一宇宙本源所創生的,都是有生命的存在物,相互之間處在一種血肉相依的生態聯系中。人類源于自然、順其自然、益于自然、反哺自然。人類和自然應該共生、共處、共存、共榮。因此,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為了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也必須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善待宇宙萬物。
2.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是綠色發展理念提出的基本遵循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態環境方面作了許多論述,其思想主要包括:(1)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必然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寫道:“自然科學卻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為人的解放作準備,盡管它不得不直接地完成非人化。工業是自然界同人之間,因而也是自然科學同人之間的現實的歷史關系,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產生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因此,通過工業———盡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類學的自然界?!瘪R克思認為,勞動是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人通過勞動把人的身體力量釋放給自然,并把自然的力量轉化為人身上的力量。正是由于勞動創造了人類,也正是由于勞動推動人類的發展。(2)人與自然在互動中可持續發展思想。馬克思認為“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類對立,人們同它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它的關系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力。因而,這是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但是,隨著人類物質生產實踐水平的提高,人與自然不斷走向統一,即“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同上)如果無視自然界相對于人類社會的根源性和整體性,那必將是人類遭到自然的報復,“我們不要過于得意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我們的每一次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的這種勝利,第一步我們確實達到預期的結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結果,常常正好把那第一個結果的意義又取消了?!碑斍埃覀凕h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與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也就是把自然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人及社會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的一切活動最終都必須服從整體的自然規律。只有充分認識自然、尊重和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
3.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是綠色發展理念提出的重要借鑒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是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綠色運動,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步趨于理論成熟的左翼社會思潮。它提出了一整套以維護生態平衡為基礎,以滿足新興需要為目標,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未來社會理論,并試圖尋找一條通向生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現實道路。其重要思想主要是,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歷史過程。一方面,人與自然是不可分離的,它們各自通過對方來規定自己、展現自己;另一方面,它們又是互相滲透、互相作用的,人類作為自然界整體的一部分,必須服從它的內在規律,必須承認外部自然或第一自然的優先性,但是同時人類又可以作用于它所產生的第二自然。
在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看來,在強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在生態系統中的中心地位,同時也并不否認自然生態系統內其他自然存在物同樣有它們各自的生存和發展的要求。如格侖德曼等人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是一個完整的有機系統,它的整體性決定了人類利益與自然利益的統一,人類保護自然、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同維護人類自己的生存權是一致的。提出以生態保護為宗旨的理性,即生態理性。只有消滅那種僅僅堅持經濟理性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堅持生態理性和經濟理性統一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新型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才能徹底解決好生態危機,實現人與自然發展的雙贏。
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是對當今全球環境現狀和我國現實國情的深刻把握。因此,實施綠色發展戰略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必然要求。
1.當今全球環境嚴重威脅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在農業文明時代,人類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是局部的。到了現代工業時代,人類面臨世界性生態環境問題的時代開啟。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七點共同看法,宣布人類進入自覺認識和解決世界性生態環境問題的新時代。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布《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系統分析了人類面臨的共同性的生態環境問題,數十年來,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改善生態環境問題,簽署了不少國際公約,但我們仍面臨諸多世界性生態環境問題,如“溫室效應”加劇、臭氧層破壞、物種滅絕等。
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活動,特別是發達國家大量消費化石能源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累積排放,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顯著增加,加劇了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每年春季南極大氣中的臭氧層一直在變薄,事實上在極地大氣中存在一個臭氧“洞”。由于生態環境的退化和喪失、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環境污染、外來物種入侵、氣候變化等原因,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問題十分嚴重。2014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評估結果顯示,全球被評估的73686個物種中,有22103個物種受到滅絕威脅。
2.現實國情的深刻把握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與此同時,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問題已經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大氣環境惡化。全國現在約有1億多人每天呼吸不到新鮮空氣。草地退化、消化和堿化面積逐年增加。全國已有“三化”草地面積1.35億公頃,約占草地面積的1/3,并且每年還在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水資源匱乏,水污染嚴重。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被列為全球的最缺水國家之一。森林資源緊缺。我國森林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只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六分之一。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37%,成為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引起了海岸侵蝕。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在我國動植物種類中,已有15%至20%受到威脅;瀕?;蚪咏鼮l危的高等植物有4000多種,占全國高等植物總數的15%至20%。
早在2002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2002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讓綠色發展成為一種選擇》報告中提出綠色發展?,F在我黨已經把綠色發展上升到戰略高度并把它系統化,讓綠色發展理念成為治國方略,切實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在實施綠色發展戰略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明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的奮斗方向。
1.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
習近平同志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薄凹纫鹕姐y山,又要綠水青山?!薄熬G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边@些生動形象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
唯物史觀告訴我們,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自然環境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相反會阻礙生產力發展。現在的狀況是自然環境阻礙生產力發展了,所以我們必須改善生態環境使之與生產力相適應,從而促進生產力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要在全社會普及綠色發展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樹立非綠色消費就是增加自身健康成本、綠色消費就是提高健康效益的消費理念,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2.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堅持走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路子。循環發展就是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其基本理念是沒有廢物,廢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實質是解決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資源消耗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低碳發展就是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發展,主要是通過節約能源提高能效,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增加森林碳匯,降低能耗強度、碳強度以及碳排放總量,實質是解決能源可持續問題和能源消費引起的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只有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充分考慮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推動城鄉建設和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的綠色化、循環化、低碳化,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實施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快生態修復保護,才能有效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3.明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的奮斗方向
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提出了“中國夢”的奮斗目標,其中包含的重要內容就是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習近平同志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边@是實施綠色發展戰略的目標方向,它也是隨著實踐發展而逐漸完善的。201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十八大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寫入黨章,作為行動綱領;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理念系統化,成為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性認識的最新成果。
從人類社會的演進歷程來看,當前正處在向生態文明過渡的關鍵時期。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綠色革命”,是對傳統工業文明的超越,它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生態文明新時代,就是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諧共生的時代。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指向,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1]劉曉星,邢飛龍.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N].中國環境報,2015-11-02.
[2]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EB/OL].央廣網,2015-11-03.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徐芳
F120.4
A
1674-1676(2016)06-0024-03
陸軍軍官學院政工課題“綠色發展理念的理論依據和現實必然性”(項目編號:ljjgxyzg16030)。
金迪(1964-),男,山東棗莊人,合肥市委黨校培訓中心負責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