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紅 趙耀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1)
對高職學生職業道德培育的探討
宋小紅 趙耀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1)
高職院校應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把培育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作為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職業發展后勁以及永葆高職教育社會主義性質的思想政治保證。在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實踐中,以促進正確的職業認知為前提,以培育深厚的職業情感為基礎,以培養進取的職業精神為依托,以養成勇于擔當的職業責任感為保障,以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為動力,逐漸養成學生“立業為國,執業為公,恪盡職守,服務為人”的職業道德。
高職學生;職業道德;培育
高職教育是圍繞提高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開展的教育活動。“職業性是職業教育系列的根本特征”,“也是高職教育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1]“職業性是高職培養目標定位的內涵”[2]。一位合格高職畢業生不僅要有相關的職業知識技能,也要有優良的職業道德,如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強烈的職業責任感、積極健康的職業心態、崇高的職業追求等。早在2006年11月教育部頒布《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高職院校應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把加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作為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職業發展后勁以及永葆高職教育社會主義性質的思想政治保證。在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實踐中,以促進正確的職業認知為前提,以培育深厚職的業情感為基礎,以培養進取的職業精神為依托,以養成勇于擔當的職業責任感為保障,以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為動力,逐漸養成“立業為國,執業為公,烙盡職守,服務為人”的職業道德。
職業,由“職”和“業”構成,“職”為職位、職責,“業”即工作、事業。職業認知指人們在學習實踐中形成的對某種職業的認識和評價的過程或活動,包括對職業價值觀、職業技能的認識、評價。培養高職學生正確的職業認知是對其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前提。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認知,使他們真正認識職業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增強職業技能學習的主動性、目的性、理想性,為將來把自身專業特色、職業追求與社會需要有機結合,服務社會。
當前高職學生入學后對自己所學專業及將來從事職業的認知有些偏頗或不足,不利于學生職業道德的養成。有關調查顯示: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對社會職業狀況有一定認知的占66%,認知較少的占29%,認知較多的只占4%;而對自身適合從事哪方面的職業,23%的學生“很清楚”,62%的學生“不太清楚”,“不清楚”和“沒想過”的學生分別占13%和3%。[3]該調查數據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圍內反映了高職學生對職業認知的不夠。高職學生職業認知不足的表現:一是基于自卑心理的過低自我認知。部分高職學生對自己及所學專業的認識不清楚,存在過低的自我認知、職業認知。這容易弱化學生學習進取心、就業信心以及就業后的敬業心等。二是存在以自我需求為中心,存在著把職業理想化的完美主義傾向。一些高職學生未能對即將從事的職業以及自身是否適合該職業有全面、深入的認識、理解,他們常常以自我需求為中心,盲目地選擇大城市、大企業、大機關。三是存在職業價值評價個人本位,功利性強的現象。一些高職學生在進行職業價值評價時,過多基于自身追求的目標,呈現優先追求利益的價值取向,對職業的發展基礎則重視不夠。
為增進高職學生的職業認知,一方面,應加強高職學生的自我認知。教育引導高職學生根據社會發展需要,認知自身的特長、興趣,養成良好的自我意識,提高自我認知水平,對自己進行合理的職業定位。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強高職學生對所學專業、相應職業的價值以及就業前景的認知。通過幫助學生解答對專業、相關職業的疑慮或疑問,為他們指明專業學習、職業發展方向,增強學生對專業學習目標、職業崗位要求、就業發展前景的理性認識。由此使得學生對其所學專業,將后所從事相應職業的價值取向和規范有正確的認知,這是他們職業道德養成的重要前提和條件。
職業情感指人們在對所從事職業的認知和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態度和內心體驗,包括職業認同感、職業榮譽感等。高職學生的職業情感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感,表現為對自身專業、將從事職業的熱愛并全身心地傾注、投入實踐。深厚的職業情感是養成職業道德的基礎,對做好本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學生職業情感培養,促進學生人格完善、個性發展,有助于學生養成正確的、樂觀向上的職業態度和價值取向。通過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情感,為高職學生的專業、職業發展指引方向,激發活力,并對學生心理與精神成長產生積極影響,從而在情感上充滿對專業、職業的敬畏,為將來做一名合格職業人員打下良好的情感、道德基礎。
根據高職學生的生存、發展的需要,分析并解決學生最現實、最關心的種種思想問題、實際困難,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一是幫助學生克服經濟困難、濟助育人。高職學生來自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比例大,其家庭經濟相對困難。學校應做好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評估工作,建立經濟困難學生檔案,通過“獎、貸、助、減、免”等資助形式和途徑,讓學生克服經濟困境,使資助工作發揮扶貧、立志、育情等多重功效。二是精神鼓勵,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師應樹立服務意識,用真心、真情、真愛講授職業價值,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通過啟迪學生的心智,為學生成人、成才提供精神支持,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三是注重實踐,積累情感體驗。教育實踐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的源頭活水。教師應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組織學生對社會企業、行業的調查,以準職員身份深入工廠、企業、行業進行頂崗實習等。通過切身的專業、職業實踐,讓學生積累職業情感體驗,不斷強化專業、職業意識并產生強烈的自豪感、榮譽感,使其將來愛業、樂業。
職業精神是在一定的職業生活中能動地表現自己,其實踐內涵體現在敬業、勤業、立業等方面。在高職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過程中,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極為關鍵。其具體表現在:具備職業精神是高職學生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培育學生職業精神是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吸納具有優秀職業精神的學生是企業、行業提高產品質量、服務質量的關節點。
企業用人要求中往往將職業精神如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合作精神等排在前面,而專業技能則排在相對靠后的位置。[4]有關調查表明,企業更多看重員工的職業精神方面,眾多企業將“愛崗敬業”、“合作精神”、“吃苦耐勞”排在前三的重要位置,分別占73.4%、64.2%、61.5%;在企業關注員工的能力方面,執行能力占71.4%、動手能力占43.1%。[5]然而,目前一些高職院校還未將學生的職業精神培育放到應有的高度,存在重專業知識教學,輕職業道德養成;重技能培養,輕職業精神培育的傾向。一些高職學生存在吃苦耐勞精神不夠,敬業愛崗意識薄弱等問題,這應引起高職教育的重視并亟待解決的問題。
重視和加強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應注重:一是以職業精神的認知學習為主渠道,抓好學生的理論認知。高職院校將職業精神教育納入到新生入學教育中,對他們進行職業道德啟蒙教育,使學生盡早進入“職業”狀態。把職業精神的培育安排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在課堂上精心滲入“敬業”、“合作”精神等,使學生對職業精神有著深刻的認知、理解,為職業精神實踐作充分的理論準備。二是以職業精神的實踐教學為主陣地,促進理論的實踐轉化。一方面,整合校內資源,組建實踐教學一體化的多功能教室,打破教室、實驗、實訓之間的壁壘,為學生職業精神的系統培養搭建實踐平臺。另一方面,通過有機整合校內外資源,構建務實高效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勤于專研、富于創新的精神。三是以職業精神交流為主路徑,為職業精神培育創造優良條件。學校領導身體力行,積極邀請校外行業、企業成功人士進校與學生分享長期從事職業一線的成功實踐經驗,并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為強化學生的敬業觀念、勤業觀念、服務觀念等創造優良條件。
職業責任感是人們對所從事職業盡自己的義務和對工作中出現的過失負責的良好價值取向。培育學生職業責任感對增強學生的使命感,明確自身的責任和義務,使其自律自強,促進其職業道德的全面提升具有積極的影響。
在高職學生中不乏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較高綜合素質者,然而無可否認的是有些高職學生缺乏職業責任意識。一些學生過多、片面地強調個人利益,忽視他人、社會利益,不能有效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使其主人翁責任感、職業使命感不強。一些學生自我意識、個人意識較強,他們對集體活動不夠關心,缺乏為社會和集體利益服務的責任。一些學生雖明大理,但說的多做的少,其承受力弱,在發生過失和錯誤時常常選擇掩飾或回避的方式。
培育高職學生的職業責任感,應注重以下方面:一是在課堂教學中融入職業責任感教育內容。通過精選事例、樹立榜樣的形式強化學生對職業責任感的印象,以鼓勵和贊譽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導,使職業責任感內化為他們的行為規范,讓學生主動摒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的價值觀,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二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輔導,確立職業責任感形成的心理導向。對學生開展職業心理健康教育輔導,通過與學生的心靈溝通,順勢疏導,排除他們的心理障礙,確立職業責任感的積極心理。高職學生職業責任感的強弱,與其所在群體的人際關系、環境氣氛密不可分。通過創設一個互相擔當、團結奮進的和諧群體關系環境,使他們能從心理上體驗到群體溫暖,逐步培育學生職業責任感。對職業認識偏激而責任感弱化的學生,通過與其進行心理交流,消除他們的不滿情緒;對職業責任感失范的學生,采取措施化解矛盾;對職業責任心理沖突的學生,利用一些警句、格言對其激勵,等等。通過采取針對性措施,從心理、思想上疏導,使其心理平衡并接受良好的勸導或建議,樹立職業責任感。三要在實踐活動中增強職業責任感。通過組織實施實訓課,為學生創造真實的職業實踐環境,讓學生以員工的身份參加實踐,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實際運用,鍛煉他們在實際工作中的協調與合作能力,深刻理解自己應該承擔的職業責任和義務。
職業理想是人們依據國家、社會要求和個人條件,對自己未來職業的選擇和向往,以及在職業活動中所追求的目標,是人們對職業活動和職業成就的超前反映。從一定意義上講,職業理想決定或制約著人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職業行為,崇高的職業理想是職業道德養成的動力。高職學生崇高職業理想即社會主義職業理想,其核心內容是立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培養職業理想對高職學生擇業、就業、勤業、敬業,實現其社會價值有著良好影響。
由于諸多原因,一些高職學生職業理想意識不夠清晰,對未來職業感到迷茫、困惑;一些高職學生有功利性傾向,他們把經濟收入的多寡作為衡量職業追求高低的標準。一些學生熱衷于比較熱門的職業,隨著“熱門”職業不斷變化而變更自己的職業理想。有關調查表明:“在學校教育中你是否確立了職業理想”,沒有確立職業理想的學生占49.8%,不清楚或根本沒有想過的占37.5%,初步確立的只占12.7%;對于選擇職業時,最看重的因素是什么,35.5%的學生注重熱門職業,47.2%的學生注重收入豐厚的職業,只有17.4%的學生注重專業對口職業。[6]
針對高職學生實際,高職院校須重視提升學生的職業理想。一方面,發揮思想政治教學在培育職業理想方面的主導作用。教育、引導高職生在確立個人的職業理想時,應把社會人才的需求動向與自身專業特長技能、興趣愛好有機結合,做到個人的需求、發展與社會的發展要求一致。另一方面,在專業教學中滲透職業理想教育。專業教師要增強育人意識,在教學中適當結合專業的性質和特點,適時地設置職業理想教育,與思想政治教學中的職業理想教育相互統一,形成合力。同時,加強網絡職業理想教育陣地建設,拓寬職業理想教育的渠道。通過加強高職校園網的建設與管理,建設具有思想性、知識性、服務性的主題教育網站,對學生進行職業理想教育和引導,促成他們正確的職業發展目標。通過思想政治教學與專業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協調配合,以課堂教學、專題講座、社會實踐以及網絡服務等方式,引導學生感知、分析、判斷、選擇,樹立奉獻社會的職業理想。
今天,我國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偉大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千千萬萬有著社會主義覺悟和理想的專業技術人才。而我國高職院校是培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負著培養千千萬萬具有社會主義覺悟和理想的專業技術人才的歷史使命。高職教育在努力培育學生職業技術的同時,務必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把學生對職業的深刻認知、充分實踐以及深厚立十周年[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10.
[3]Yas Banifatemi.Precedent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M].New York:JurisNet,LLC,2008:6.
[4]張生.國際投資仲裁條約解釋方面的問題及其完善對策[J].國際經濟法學刊,2014(1):131.
[5]Jan Paulsson.Jurisdiction and Admissibility[A].Gerald Aksen. Global Reflections on International Law,Commerce and Dispute Resolution:Liber Amicorum in honour of Robert Briner [C].Paris:ICC Publishing,2005:601-617.
[6]Zachary Douglas.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Investment Claim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146.
[7]白中紅.《能源憲章條約》的爭端解決機制研究[J].外交評論,2011(3):92.
[8]張建.《能源憲章條約》對簽署國的臨時適用機制研究—以“俄羅斯訴尤科斯”仲裁案為中心的探討[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6(6):20.
[9]王玉蘋.“拒絕授惠”條款在國際投資仲裁中的適用及發展[J].武大國際法評論,2016(1):330.
[10]徐樹.國際投資仲裁中投資者的“條約選購”問題研究[J].國際經濟法學刊,2013(2):122.的職業情感轉化、升華、內化為對職業的敬畏感并樹立崇高的社會主義職業理想,使職業道德成為將來學生運用專業技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政治保障。
責任編輯:郭麗娟
[1]陳亞玲.對高職教育三個基本理論問題的再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35).
[2]李國棟.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研究[J].江蘇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3]聶利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認知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7).
[4]董剛.如何加強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N].光明日報,2012-08-27.
[5]王宇苓.關于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精神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31).
[6]張秀榮.農村籍高職學生職業理想的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
責任編輯:郭麗娟
G711
A
1674-1676(2016)06-0047-03
2014年貴州師范大學課程-團隊建設核心項目:“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團隊”(課題編號:KT2014004H);2016年教育部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認同的影響因素研究”(課題編號:16JDSZK031)。
宋小紅(1976-),男,貴州遵義人,博士,貴州師范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趙耀(1981-),男,貴州甕安人,貴州師范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