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苗苗
(中央財經大學,北京 100081)
周恩來精神的時代內涵及其價值的研究述評
韓苗苗
(中央財經大學,北京 100081)
周恩來精神是一個內容極為豐富的思想寶庫。近年來,國內學術界關于周恩來精神的研究,從概念的提出與發(fā)展歷程,到內涵的界定與實質的歸納,再到歷史的定位與價值的揭示,不斷深化。這些研究不僅對提升周恩來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更為當前全面從嚴治黨背景下加強干部作風建設提供了鮮活范例。這座以周恩來同志堅定信仰、優(yōu)良作風和崇高品德鑄就的不朽精神豐碑,是黨和國家的寶貴遺產,值得進一步銘記、傳承與弘揚。
周恩來精神;時代內涵;時代價值;研究述評
周恩來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yōu)秀代表和精神楷模。雖然他離開我們已經40年了,但其精神風范依然深深影響著今天的我們。有學者認為,“周恩來精神是由周恩來在長期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形成的理想追求、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和工作作風等體現(xiàn)出來的、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崇高價值理念和信仰。”[1]在筆者看來,周恩來精神絕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精神風范,而是代表了那個時代,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的精神風采,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的名片。40年來,周恩來精神一直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學者們從不同的側面對其展開研究與論述。國內學術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周恩來精神的內涵與實質、周恩來精神的歷史定位和當代價值兩個方面。
(一)學術界對周恩來精神內涵的解讀
學術界較早提出周恩來精神概念的是劉濟生,他將周恩來精神概括為六個方面:共產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科學精神、高尚的道德、優(yōu)良的作風。繼劉濟生“六方面說”之后,又出現(xiàn)了石仲泉的“八方面說”、王家云的“十方面說”、崇慶余的“十二個方面說”等內容。總結學者們的觀點,大致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理解周恩來精神的內涵。
第一,理想信念方面。正確的理想信念是選擇正確人生道路的前提。對此,劉秀萍指出,“周恩來精神具有堅定地共產主義信念和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人生觀,并同改造中國、為中華之崛起、為中國之繁榮富強緊密聯(lián)系,并為之一生奮斗、百折不撓、無怨無悔”。不少學者認為,周恩來崇高的理想信念具體體現(xiàn)為:周恩來具有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周恩來精神蘊含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周恩來精神體現(xiàn)了“為黨為國為民”的宗旨風尚。無論是呂建中概括的“為國為民的無私無畏”,陳建新概括的“為革命事業(yè)奮不顧身的執(zhí)著”,還是陸劍杰總結的“以建設強大國家的堅忍不拔”,都受周恩來堅定理想信念的影響。
第二,工作作風方面。張壽春指出,“求真務實是周恩來工作作風方面的生動體現(xiàn)”。隨后學者們在此基礎上也進行了更加具體的闡述,他們觀點可以分為兩大方面:首先,工作態(tài)度方面,“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周恩來被稱為“全天候總理”,[2]在他的工作臺歷中,經常連續(xù)工作二十多個小時,最長的記錄是連續(xù)工作84個小時。在周恩來胸前常常別著的徽章上,銘刻著“為人民服務”五個字,這是他一生踐行的宗旨。他對待工作“嚴肅認真、嚴密細致、一絲不茍、精益求精”,這些特點共同刻畫出了周恩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民公仆形象。其次,工作方法方面。第一個主題詞是“求實”。周恩來一貫堅持實事求是,他號召大家“說真話,鼓真勁,做實事,收實效”,要求大家在工作上老老實實,腳踏實地。他提倡既要有“敢想敢說敢做的革命精神”,又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李瀟認為,“周恩來是我們黨堅定地貫徹執(zhí)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卓越領導人,從旅歐時期探求真理,到中國革命與建設時期實踐真理,周恩來始終堅持與倡導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循序漸進、求真務實”。在工作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重視科學研究”、“密切聯(lián)系群眾”、“認真開展調研”、“向一切國家的長處學習”等,無不反映出周恩來工作方法的科學性。第二個主題詞是“創(chuàng)新”。王家云、劉濟生早前就對周恩來的創(chuàng)新精神加以表述,張伏力等學者表示認同,并用周恩來的實例加以論證。他們認為,“創(chuàng)新”是周恩來精神的重要內容,在《周恩來文選》中,周恩來經常用“要善于估計情況,運用策略,創(chuàng)造各種各樣的工作方法”,“習作合一,要注意時間、空間和條件,使之配合適當,要注意檢討和整理,要有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并且在革命實踐的過程中努力踐行創(chuàng)新。
第三,學習作風方面。周恩來精神中另外一個特別的閃光點就是其“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目標追求。首先,周恩來向來是個學習十分刻苦的人,工作再忙也不會停下學習的腳步,本著“謙虛謹慎、勤奮學習”、“善于學習,積極進取,刻苦好學”的求知態(tài)度,不分時間地點與場合,在書本實踐中求得真知。其次,周恩來一向注重走群眾路線,為群眾服務的同時更向群眾學習,這些都為周恩來的“自省自勉、自我改造”提供了強大基礎,自省中發(fā)現(xiàn)不足,學習中自我改造。
第四,生活作風方面。“艱苦樸素是我國優(yōu)良的歷史傳統(tǒng),也是周恩來一貫秉承的生活作風,”學者們進一步指出,周恩來“一生光明磊落、作風嚴謹、艱苦樸素”,不僅自己“住的簡陋、吃的簡單、穿的簡樸”,堅決抵制物權欲望,而且對自己身邊人提出“四要六不準要求”和對自己親人的“十條家規(guī)”,樹立清正廉潔的家風。不僅如此,周恩來的婚姻生活也不例外,他與鄧穎超總結了夫妻生活的“八互”原則,對涉及國家機密的重大事項從來守口如瓶,不讓自己的親屬與家人成為國家和社會的包袱,不把自己的私人生活與工作混為一談。
第五,為人處世方面。張壽春認為,“和合協(xié)力是周恩來待人處世方面的重要原則,他因此能夠把群眾路線和統(tǒng)戰(zhàn)工作融為一體,以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爭取到更多的知識分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為新中國實現(xiàn)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民主協(xié)商的政治體制作出杰出的貢獻”;楊家輝也認為,“周恩來和合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及統(tǒng)戰(zhàn)四項原則,為政權發(fā)展提供了穩(wěn)定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學者們特別強調,周恩來精神中的“和合”并不是只講統(tǒng)一不講矛盾,而是注重在求同存異中和平共處。除此之外,有的學者從以下角度對周恩來待人處事的特點進行了總結:其一,對待自己。周恩來對自己有著嚴格的行為規(guī)范,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人生態(tài)度,“戒驕戒躁”;“言行一致、說到做到”的“光明磊落”,也是“嚴于自律”的周恩來人格的閃光點。其二,對待他人。無論是王家云概括的“寬厚平等”,還是崇慶余形容的“平等待人,以誠待人”,都和周恩來對待自己的嚴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黨內對于周恩來精神內涵的表述
在國內學術界解讀周恩來精神的基礎上,在不同歷史時期,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周恩來精神的內涵也作出了新的概括。
“三個結合”。1998年,江澤民在周恩來百年誕辰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把“周恩來的精神”概括為:即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的結合,對上負責同對下負責的結合,高度的原則性與高度的靈活性的結合。[3]這種概括側重了周恩來的工作作風和思維方式。
“六個始終”和“六大精神”。2008年,胡錦濤在紀念周恩來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則表述為:周恩來同志始終信仰堅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現(xiàn)為他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的精神;周恩來同志始終熱愛人民、勤政為民、集中表現(xiàn)為他甘當人民公仆的精神;周恩來同志始終顧全大局、集中表現(xiàn)為他高度珍視和自覺維護黨的團結統(tǒng)一的精神;周恩來同志始終實事求是、嚴謹細致,集中表現(xiàn)為他求真務實的精神;周恩來同志始終虛懷若谷、戒驕戒躁、集中表現(xiàn)為他謙虛謹慎的精神;周恩來同志始終嚴于律己、廉潔奉公、集中表現(xiàn)為他無私奉獻的精神。[4]“六個始終”強調了周恩來的精神作風一以貫之、始終不渝,無限忠誠、甘當人民公仆、團結合作、求真務實、謙虛謹慎、無私奉獻這“六大精神”則使周恩來精神更加具體。
“三層次”內涵。2009年4月22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瞻仰周恩來紀念館時指出,“像周總理這樣的一代楷模,是我們黨政干部學習的榜樣。特別要學習他做人的風范,首先是做人,再就是做一個模范的共產黨員,再就是做一個革命家。”[5]也就是說,周恩來的精神風范包括做人的風范、做模范共產黨員的風范、做革命家的風范等三個層次,黨政干部要從不同層次的周恩來精神中吸取營養(yǎng),自覺加強黨性修養(yǎng),注重品行鍛煉,弘揚良好作風。從不同的層次對廣大黨員干部提出上述要求,更反映出了學習周恩來精神這本活教材是一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6]2015年,在周恩來誕辰117周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批示“周恩來的優(yōu)良作風和優(yōu)秀品德至今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三)周恩來精神的實質
由于周恩來精神自身的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再加上研究者的視角與側重點不同,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周恩來精神概念的界定仍沒有達成共識。盡管如此,學術界普遍認同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定位為周恩來精神實質。學者們認為,“周恩來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其實質與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或者是甘當公仆精神”,這是在其豐富內涵中始終貫穿的主線。總的來說周恩來的一生就是為人民服務的一生,無論是他在革命中為爭取無產階級解放而奮斗的精神,還是工作中的鞠躬盡瘁、克己奉公,他所服務的對象從來都是人民大眾。他從事的是人民的事業(yè),謀求的是人民的福祉,他是“俯首甘為孺子牛”有力的踐行者。
當然,學術界也有不同看法。汪浩認為,一方面,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周恩來一生的行動體現(xiàn),說它是周恩來精神的本質體現(xiàn)或核心內容是正確的,但同時也是不夠準確的。因為這一說法沒有把周恩來精神與焦裕祿精神等其他共產黨人精神區(qū)別開來,僅僅說出了周恩來精神的共性,個性特征仍有待揭示,另一方面,公仆精神是公職人員通過公權力的行使來實現(xiàn)的,在有完備法治理念的今天,公仆精神已經成為公職人員的職業(yè)道德,說他是周恩來精神的實質不具有代表性;從邏輯關系的角度分析,舍生取義、無私奉獻的公仆精神也是有總來源、總開關的,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選擇與驅使。基于以上幾點的考慮,汪浩將周恩來精神的實質總結為貴和的大愛為民精神,這是他在周恩來精神實質問題上探索與創(chuàng)新。
(一)周恩來精神的歷史定位
國內學術界在對周恩來精神如何定位的問題上,主要有四種觀點。
1.周恩來精神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相輔相成。石仲泉提出的“毛澤東思想,周恩來精神”,就突出了周恩來精神在革命建設過程中的作用,他指出:“毛澤東思想理論的影響比其精神風范的影響更為突出,周恩來精神風范的影響比其思想理論的影響更為強烈。”[7]也就是說,周恩來精神與毛澤東思想各有側重、相輔相成,作為毛澤東思想的補充使其更為完善,這一觀點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同。周蔭祖認為周恩來精神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他認為,周恩來“既推動并參與開創(chuàng)了毛澤東時代,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又為鄧小平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周恩來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周恩來在歐洲學習的過程中經過對各種主義的推敲,最終確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無產階級世界觀。他宣言“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并且很堅決地要為它宣傳奔走”。當然,對于馬克思主義,周恩來不是盲從,而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善于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在經濟、統(tǒng)戰(zhàn)、外交、科技等方面頗有建樹,對黨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作出了巨大貢獻。既繼承馬克思主義,又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
3.周恩來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張壽春認為,“周恩來是共產黨人自覺堅持黨性修為的楷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更成為了周恩來的人生信條,造就了他與廣大人民同甘苦共命運的高尚情操。對待工作高度負責,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對于權力的拿捏更是嚴格,“大到國務院辦公用房,小到個人衣食住行”周恩來都率先示范,嚴以修身、嚴以律己、嚴以用權,不為自己和親屬謀求半分的私利。
4.周恩來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結合的升華。周恩來精神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升華,其豐富的內涵很多都是傳統(tǒng)文化的直接折射。有學者認為,在周恩來精神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情懷與歷史文化中的民為邦本思想相契合;中華文明中歷來十分重視修身養(yǎng)性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嚴于律己、廉潔自律,自省自勉、自我改造的行為規(guī)范與正己正人的標準相契合;“和合”是古代文化中一個獨特的哲學概念,即在承認事物矛盾多樣性、差異性的前提下尋求彼此的平衡與協(xié)調,周恩來精神中求同存異的思想與中華民族這種中庸之道、和合精神相契合。在革命過程中周恩來爭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了祖國的統(tǒng)一與世界的和平而艱苦奮斗的作風與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高度契合。
(二)周恩來精神的時代價值
周恩來精神是一座精神寶庫,他所傳達的正能量需要我們不斷挖掘。隨著時代的變化,周恩來精神不僅沒有過時,反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顯得益發(fā)珍貴。學界對周恩來精神時代價值有如下解讀。
1.周恩來精神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楊家輝認為,周恩來精神的吸收和發(fā)揚,是推進我國深入開展和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方法,與時俱進和新世紀發(fā)展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都離不開周恩來精神的指導。周恩來善于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在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敢于創(chuàng)新,不斷作出理論概括,對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與社會主義建設理論作出較多的建樹。有學者認為,學習和弘揚周恩來精神,對于當前進一步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重要的方法論。更有學者從周恩來處理民族問題、經濟問題的視角出發(fā),結合中國的實際,從中汲取適合當今時代發(fā)展的可借鑒因素。
2.周恩來精神是加強共產黨先進性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楊家輝認為,學習和發(fā)揚周恩來精神能夠提升和加強黨員干部的思想境界與修養(yǎng),是我國加強黨員干部品德建設的重要方式和指導思想。對黨員干部品質與官德的建設是抵制不正之風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干部執(zhí)政能力與水平的方式方法。鄭洋認為,周恩來具有極強的自我完善意識,在提高自身素質方面具有高度的自覺性,作為一名領導干部,要把周恩來作為黨性修養(yǎng)的標桿,不論是在“工作圈”還是“生活圈”、“社交圈”,都要以周恩來為光輝榜樣,堅持“吾日三省吾身”,時刻檢點自己的言行,始終堅持以儉養(yǎng)德。有的學者更是把周恩來精神看作黨的干部隊伍建設的指針。學習周恩來精神要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落實到實處,而不是作為口號吶喊;學習周恩來精神要遵守制度、克己奉公,而不是知法犯法;學習周恩來精神要自覺抵制腐敗,而不是追求物質享樂。學習周恩來精神要學習他“人生靠奮斗而生存,不憑關系自奮起”的嚴格自律,而不是趁職務之便任人唯親。
周恩來精神是踐行“三嚴三實”崇高的價值典范和行為標桿。“嚴”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建設的突出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間事、做于細、成于嚴,從嚴是我們做好一切的保障”。[8]周恩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是對廣大人民的莊嚴承諾。羅志軍認為,周恩來精神是共產黨人的黨性原則、道德情操和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完美結合,與“三嚴三實”主題高度契合。周恩來“嚴于律己、嚴守黨紀、嚴格用權”,經常告誡領導干部要過好思想關、政治關、社會關、生活關、親屬關,不利用手中權力為自己和親屬謀好處。周恩來一生倡導“說真話、鼓真勁、做實事、收實效”的態(tài)度等這些生平事跡和崇高精神是我們踐行“三嚴三實”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材,是真正把“三嚴三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價值典范與行為標桿。
3.大力弘揚周恩來精神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需要。早期,王家云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需要榜樣示范作用。時代需要價值標桿,理論需要形象具體。不僅如此,從內容上來看,周恩來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靈魂相通、主題統(tǒng)一、精髓契合、基礎一致。既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目標性與導向性,又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規(guī)范性與動力性,具有永恒的價值。其后,鄭洋提出“周恩來始終堅持共產主義信仰、始終堅持人民公仆本色、始終堅持愛國主義、始終堅持廉潔從政、始終堅持修身養(yǎng)性,堪稱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完美化身、全黨楷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冷溶表示,“周恩來已經成為一個光榮的名字,成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精神的名片。在他的身上,凝聚著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品格和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洋溢著浩然正氣和獨特的人格魅力,集中體現(xiàn)了黨的領袖人物的精神風采,集中體現(xiàn)了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集中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周恩來的精神風范,最能感染人、激勵人、鼓舞人、教育人,是弘揚社會正氣、激發(fā)社會正能量的強大力量源泉。”[9]
周恩來精神是深入理解“中國夢”的強大力量支撐。有學者認為,不論是周恩來十二三歲在東北發(fā)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還是十九歲赴日本留學前夕寫給同學“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的期許,都反映了周恩來國富民強的夢想[10],這是周恩來的中國夢。而如今的我們正走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周恩來的一生是追求中華民族復興的一生,他的人生歷程是我們今天追求中國夢的寶貴精神源泉,是我們實現(xiàn)中國夢的強大力量支撐”。在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和實現(xiàn)中國夢的道路上,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風范激勵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目標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力量。
4.弘揚周恩來精神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韓同友認為,周恩來精神對弘揚民族精神的當代價值主要表現(xiàn)為“六個力”,對于凝聚民族人心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對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和親和力;對于加強黨的建設具有重大的榜樣力和啟迪力。王家云等認為,弘揚周恩來精神具有“四個作用”,即對公仆執(zhí)政為民的激勵、鞭策作用;對公民道德修養(yǎng)的示范、引導作用;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推動、展示作用;對振奮民族精神的感召凝聚作用。[11]陳志鴻、蔡雪霞認為,周恩來精神的價值表現(xiàn)為“三個有利于”,即有利于教育領導干部廉潔自律,自覺做人民公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有利于在全社會加強和促進職業(yè)道德建設;有利于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楊家輝認為,周恩來精神的發(fā)揚也是提高我國公民思想道德品質的良好途徑,能夠使社會環(huán)境得到改善和很大程度上的凈化,抵制社會中存在的不良風氣,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周恩來是我們都應該向之學習的優(yōu)秀榜樣。
總之,國內學術界在周恩來精神內涵與時代價值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也應意識到在周恩來精神研究的某些方面仍需進一步挖掘。如關于周恩來精神歷史定位問題還需進一步明晰,關于周恩來精神的當代價值還需進一步挖掘;對周恩來精神的宣傳形式還需要不斷豐富。
[1]黃明理.“周恩來精神”的提出過程與研究方法[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8(1).
[2]甄小英.周恩來精神風范[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57.
[3]江澤民.在周恩來百年誕辰紀念大會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8-02-24.
[4]胡錦濤.在紀念周恩來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8-03-30.
[5]沈在宏.做素質實績形象優(yōu)秀的黨校人[N].學習時報,2016-04-11.
[6]羅志軍.學習恩來精神踐行”三嚴三實”[N].新華日報,2015-05-21.
[7]石仲泉.周恩來的卓越奉獻[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8]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08.
[9]冷溶.周恩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的名片[J].黨的文獻,2015(2).
[10]冷溶.繼承弘揚周恩來精神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4-11-13.
[11]王家云,黃明理,邵廣俠.周恩來精神[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毋斌
D261.3
A
1674-1676(2016)06-0074-05
2016年北京市社科聯(lián)、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委托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立德才兼?zhèn)涓咚刭|干部隊伍思想研究”(16ZT006)。
韓苗苗(1992-),女,山西晉城人,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