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婷
關于做好新形勢下人社信訪工作的思考
何婷婷
近年來,人社工作中各種新問題、新矛盾、新情況不斷涌現,因人事、社會保險、勞動報酬、工傷賠付、勞動糾紛等引發信訪不斷增多。協調處理好這些問題,對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根據多年從事信訪維穩工作的經驗,結合大邑縣人社系統信訪工作實際情況,談一些初淺的認識。
自2011年人事、勞動、就業、社保、醫保合并后,機關和事業單位干部職工中的矛盾問題、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員中的矛盾問題和少數沒有進入保險覆蓋范圍的人員中的矛盾問題集中體現出來。僅2015年,全年接待來信來訪182批896人次。
(一)信訪主體多元化。信訪人群既有城鎮企事業職工、企業失業軍轉干部、退休職工、失業人員、農民工,也有城鄉居民、征地農轉非人員等。
(二)信訪訴求多樣化。反映問題涉及社會保障、就業保障、勞動關系、勞動維權、收入分配和人事人才等,具體訴求表現為企業不簽勞動合同、不為職工參加社會保險、違法解除勞動關系不支付經濟補償、拖欠工資、工傷賠付、醫療報銷、養老保險待遇等。
(三)信訪問題復雜化。有的信訪問題時間跨度長、檔案材料不齊,有的甚至遺失,調查取證困難;有的問題沒有政策依據難以處理;還有人事制度改革不徹底造成的一些遺留問題。
(四)重復信訪數量多。有的信訪人因反映的訴求處理達不到預期意愿,就不斷上訪、重復上訪甚至纏訪、非訪,給政府施加壓力;有的信訪事項已按《信訪條例》完成復查復核“三級終結”程序,仍不斷上訪、重復上訪。
(一)用人單位主觀惡意。少數用人單位法律意識淡薄,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用工不簽訂勞動合同、不參加社會保險、拖欠工資等違法現象時有發生,使一些問題難以得到解決而引發上訪。
(二)信訪人理解政策片面利己。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政策或法律法規連貫性、政策性、專業性極強,有的群眾了解不充分或斷章取義片面理解,甚至誤解誤讀,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而信訪。
(三)信訪人信“訪”不信“法”。
有的信訪人認為訴訟程序復雜繁瑣,信訪途徑簡單方便,從而采取信訪渠道解決自已的訴求。
(四)政策法規更替頻繁。政策法規不斷更新替代,使得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不能按新政策解決訴求而上訪。
人社信訪要求工作人員做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工作的同時,積極引導群眾依法、理性、逐級表達訴求,確保對既有信訪做到妥善處理,改變相對被動的信訪辦理方式,認真細致落實各項惠民舉措,確保人社工作的總體穩定。現結合工作實際,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圍繞“源頭預防”,當好政策法規“宣傳員”,有效減少人社信訪誘因。借助多形式、各環節的群眾普法教育,引導群眾依法信訪。具體到處理信訪問題時,可由部門法律顧問針對信訪人所訴事項開列“普法服務單”,為信訪當事人講解、宣傳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
(二)圍繞“解決問題”,當好民計民生“服務員”,大力提升群眾來訪滿意度。如條件允許可單獨設立信訪接待室,配備專職工作人員或邀請熟悉人社政策法規的退休老同志擔任志愿者,安排局領導定期接訪,真心真意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對社會關注帶有普遍性的熱點、難點信訪問題,可設置統一的處理或答復口徑,縮短信訪人到訪時間。如因政策問題,以文件形式予以答復,并按“三級信訪終結”處理,避免重信重訪。
(三)圍繞“保障到位”,當好涉法涉訴“協調員”,逐步搭建齊抓共管大平臺。一方面發揮地方信訪局接待信訪群眾、處理信訪事項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利用好信訪人所在鄉鎮(村社區)熟悉、了解當事人情況的優勢作用,幫助當事人分清合理訴求和不合理要求的界限,合理的要求堅決支持,不合理的應進行教育勸解。另外,發揮好“人人都是信訪干部”的作用,既要充分動員基層勞動保障協理員、勞動保障監察員主動調處糾紛、化解矛盾和收集問題,又要對縣級人社部門所涉職能科室進行明確分工,確保在規范解答政策、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及時處理網絡投訴輿情、時時監督作風紀律等方面配合到位,形成群眾反映問題有人接待、有人處理、有人督辦、有人問責的閉環系統。
(作者單位:大邑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