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鋒
卷首
讓兒童成為兒童
○孫建鋒
快樂與夢想,缺一不成為童年。
近閱一則小學生日記——假如我的生命只剩三天,我會在第一天和我的親人們道別,感謝他們曾給予我的愛和溫暖。我還會給這個世界寫一封信,告訴人們我曾經到過這里。而剩下的兩天,我會在教室里度過,不是因為我多么好學,而是因為——在教室里我度日如年……
個案或許說明不了問題。有人曾做過一項關于“微笑”的跟蹤調查:“視頻”記錄了孩子一到六年級的“面部語言”,六年的日常深度跟蹤表明:孩子們的微笑和年級成反比。微笑是快樂的晴雨表,沒有微笑的表情,何來快樂的心情?某市接受“國家質量監測”的四年級學生認為“在學校里感到快樂”的只占總人數的59%。讓孩子感到不快樂的教育能算成功的教育?
快樂的兒童是兒童,乃人性本然。當不快樂的兒童漸漸演變為一種心照不宣的實然,呼吁兒童回歸兒童便是一種鐵肩擔道義的應然;讓兒童成為兒童,則是一種不辱使命的必然。
讓兒童成為兒童,這是一項需要家庭、社會與學校攜手同構的系統工程,也是一篇人人可以運筆的詩意文章。
一次,在杭州的公開課上,我播放了兩段微視頻,放飛孩子快樂習作之夢。微視頻1是《小鴨媽媽教小鴨子上臺階》:鴨媽媽在臺階上耐心等待一群小鴨子上臺階,它完全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嘗試……小鴨子個個都不怕摔,努力向上爬,最后全部登上了最高臺階。微視頻2是《小丫媽媽教小丫背乘法口訣》:小丫媽媽一遍又一遍地教小丫死記硬背乘法口訣。三五一十五“太難了”,小丫背得聲淚俱下,還是濤聲依舊——“三五三十五”。
孩子們看得津津有味,不時捧腹大笑,捧腹之余,便用筆說“夢”。一個女孩寫道:“如果我做媽媽,就做鴨媽媽。因為,它讓事實告訴小鴨子,生活會遇到一個個臺階,遇到臺階就要自己爬。哪怕跌落N次,也要N+1次地往上爬。當你不知道這些臺階把你引向何方的時候,你已經攀登得比任何時候更高了。雖然鴨媽媽沒有上過師范大學,但是,它懂教育。”
愿每一堂課,每個孩子都能像“小女孩”一樣有著暢所欲言、放飛夢想的童年。
對教育者而言,我們不能站在成人的高度俯視孩子,只有躬下身來,感受孩子身上表現的天資和無限規定性,虔誠諦聽孩子的聲音,平等地與孩子對話,才能放飛孩子自由想象的力量。讓兒童成為兒童,就是要讓兒童成為用自己的眼看、用自己的心想、用自己的手寫、用自己的嘴說的兒童;成為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兒童;成為與你在自我的唯一性、獨特性價值上是平等的兒童。
任何一個成人的精神世界,都源自兒童時代的快樂與夢想。“兒童是成人之父”,因為他是歷代祖先發展的縮影;“兒童是未來人的父親”,因為他的任務是造就成人。成人有什么理由不讓既是其前身,又是其未來的兒童成為兒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