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佚名
在許許多多的清朝歷史劇中,常會聽到不同時期、不同皇帝動怒時的一句經典臺詞:“將某某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這個寧古塔到底是哪里?
寧古塔其實是一個城名,是一個清朝時期的關外流放罪犯的場所。后設寧古塔將軍,為吉林將軍的前身。寧古塔屬邊遠地區,舊時,這里環境惡劣,氣候異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長,很適合罪犯改造。
把罪犯流放到寧古塔,有兩層含義:一是懲惡與揚善,讓犯了罪的人背井離鄉受盡磨難,到關外去自思、自悔,接受風沙洗滌;二是為清皇族的老家“增磚添瓦”。清朝時,全國偏遠落后的地區有的是,可清王朝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首選寧古塔呢?意圖很明顯,那就是寧古塔是滿族的發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來到這里不僅要開荒種地,修橋筑路,改變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還要忍饑挨餓,為當地官員、滿人當牛做馬,淪為家奴。
自清順治十年(1653)設置寧古塔昂邦章京,大批受到朝廷刑罰的官員將領被發配到寧古塔,特別是順治至乾隆年間,成千上萬的人被流放到東北,讓寧古塔成為當年有名的流放地之一,其中很多人在去之前就已經自殺。
歷史上的罪犯流放最早起源于五代后晉天福年間,到了清代有了較大發展,逐步健全了罪犯流配制度,設置了多處罪犯流放點。順治初年,已制定了大清律,對罪犯的流放作了詳細規定,主要是流放人員的起因、種類,流放人員的刑期,流放人員的生活等。乾隆初年公布的《大清律例》規定:“強盜免死減者,行劫數家止首一家者,伙盜供出首盜即時拿獲者,偷盜墳墓二次者……具僉發寧古塔等處。”發往寧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0年為期,然后考察他的現實表現,如能悔過自新,改惡從善,又情愿回原籍者準予回籍。但如果被判處無期徒刑,將永遠不得入關,除非皇上特批。
根據《中國通史》《清史稿》等史書記載,發遣到寧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還有朝廷大臣。順治十二年(1655年)吏科副給事官彭長庚、一等子爵許爾安上疏稱頌睿親王多爾袞,并要求為多爾袞平反昭雪,并恢復爵號。皇上將此事交給大臣們密議,密議結果,判處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召免死,流放到寧古塔。
在清朝初期,流放的地點主要是包括今天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省在內的東北地區。東北是清王朝的“龍興之地”,更重要的是,那里一直在清政權掌控中。把不放心的政治人物流放到一個放心的地方去,這也許是中國歷代當權者共同遵循的一個規則。而且其他的地域還沒有完全穩定下來,南方沒有完全控制,那更不談西北了,所以主要的流放地就是到東北。而且鑒于當時的中俄關系,為防范沙俄的侵擾,讓犯人們戍守邊疆也是出于國防的需要。
(摘自《國學》20162016年06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