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振輝
(湖南女子學院教育與法學系,湖南 長沙 410004)
法治生態化:生態文明建設法治保障的回應
——評《法治保障生態化:從單一到多維》*
屈振輝
(湖南女子學院教育與法學系,湖南 長沙 410004)
近年來黨和國家倡導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建設,并把它提到作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基礎性地位的高度加以認識,而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意見也已出臺,在舉國上下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之際,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于2015年底出版了李愛年教授與肖愛副教授合著的《法治保障生態化:從單一到多維》。該書系湖南師范大學原校長劉湘溶教授主編的“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生態文明發展戰略研究叢書”之一,同時也是司法部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生態文明建設法治保障體系研究”等系列重大科研項目的成果。這本書既與叢書整體相融又獨樹一幟,在生態文明的時代主題外又反映了另一時代主題即依法治國,具有強烈的現實性。
在該書中,作者首先以“法治生態化:生態文明建設之憑依”開篇,在分析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種種“非生態化”法治困境后,指出法律生態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低層次要求,而法治生態化則是對于法律生態化的多維超越;并特別指出“‘生態化’在法律意義上是人類以及每一個人應該對他人以及生態環境本身承擔的生態保護義務, 是調整人的思維方式、 生活方式以及人類的生產方式以尊重自然、 順應自然、保護和珍惜自然”,其后有關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等法治生態化的論述都圍繞這個主題展開*李愛年,肖愛.法治保障生態化:從單一到多維[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4.。“在現代法哲學中,權利是更根本的概念,是法哲學的基石范疇,無論是法學理論,還是法律實踐,都應當以權利為本位。”*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修訂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342.作者接著抓住“權利生態化”作為其研究法治生態化的邏輯起點,很好把握住了法治生態化的本質;并通過解讀權利的生態化以及分析其反面——權利非生態化的弊端,進而指出環境權是權利生態化的標桿。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是已為我國人民所公認的法治環節,十八大報告更是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方針。因此在該書主體部分中,作者圍繞“立法生態化”、“執法生態化”、“司法生態化”、“守法生態化”四個主題,分別以四章篇幅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法制結構調整、執法機制創新、司法權威保障和法治要求的內化與自覺等問題。在“立法生態化”部分,作者在從法理層面對立法生態化進行深入剖析的基礎上,分別就立法生態化在我國憲法、環境保護法和其他主要部門法等層面的現實狀況、存在問題和完善對策進行了系統分析;在“執法生態化”部分,作者闡釋了執法生態化的法理,剖析了我國環境執法目前存在的困境及其成因,并從四個方面為我國環境執法體制機制的生態化創新提出了建議;在“司法生態化”部分,作者主要從司法人員構成的生態化和司法機制的生態化兩方面展開論述;在“守法生態化”部分,作者指出生態文明建設主要依賴普遍守法,而塑造守法“生態人”則是其實現的法治途徑。全書內容詳實、論說嚴密,但在結構上似乎白玉有微瑕——缺乏結論性的收官之筆,讀到“守法生態化”后就嘎然而止、意猶未盡,建議在修訂時予以補足。
通讀之后,我認為該書特點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是“不唯上”。“唯上”即熱衷于為長官意志做注解,這曾是我國環境法學研究的普遍風氣。“環境法學的研究方法主要還是闡釋現行法律法規,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注釋法學’。它不是運用注釋法學的方法通過嚴密的理論分析而對現實的環境法制度進行客觀論證、推導和評價,而是熱衷于長官意志和行政部門解釋,使環境法理論淪為長官意志的‘注釋’。”*呂忠梅. 環境法新視野[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200.而該書則與之截然相反,主要表現在雖然我國官方文件已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由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組成的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2011年10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但作者卻敢于指出這一體系中各“部門法劃分事實上將環境保護甚至生態文明建設寄托于通過行政權的授予、行使和監督等行政規范來實現,將自然資源的開發使用簡單地作為‘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經濟活動實行干預、管理或者調控所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進行調整,這無法回應現實中資源無序開發的多樣形態,尤其是在資源形態與資源市場主體多元化日益發展的當前。”表現出作者在學術上求真而“不唯上”的可貴態度。不過作者也解釋了其成因即沒有“與時俱進”,“直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白皮書正式發布時,決策層還沒有將環境保護上升到生態文明建設根本的高度,沒有將環境資源法擺到法治中國建設中應有的突出地位。”*李愛年,肖愛.法治保障生態化:從單一到多維[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7.另外,這種“不唯上”態度還體現在作者論及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普遍守法時,提出“政黨守法”、“政府守法”等理念,且將其置于“公民守法”、“企業守法”和“社會組織守法”前。中國傳統法理念認為法從來就是“治民之法”,為官者可超越和凌駕在法律之上,謂之“刑不上大夫”。該書作者認為在生態守法中,政黨和政府的責任重于民眾,生態守法首先是政黨和政府守法。概而言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現代化,政府與民眾的多元共治是其主要特征,環境治理是其重要方面。環境法學者應有該書作者那樣敢于發聲的品格。
其次是“不唯書”。“唯書”即盲從于學術權威,這似乎是學界通病。這個命題不僅在近年來為我國環境法學界熱議,且已滲透到其他部門法甚至擴及整個法學領域*這方面著述有:陳泉生,張梓太. 憲法與行政法的生態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李摯萍. 經濟法的生態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張能全. 刑事訴訟生態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趙爽. 能源法律制度生態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陳泉生等. 科學發展觀與法律發展: 法學方法論的生態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等等。。呂忠梅教授認為“事實上,只有超越部門法的局限,從一個更高的境界去理解和把握這種使命,才能完成環境法與整個法制系統的協調,也才能運用環境法理念實現對傳統法部門的革命,實現法律生態化的目標”*呂忠梅. 環境法新視野[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02.。我們同為環境法學學人,很能理解彼此間的心境,即法學界在談及環境法學時總要加個前綴——“新興”。被貼上這個標簽后,環境法學只能跟在傳統部門法學身后發展,壓抑頗深,因此“生態化”的出現,則使整個環境法學界仿佛找到了趕超之道,信心大增。但該書作者并沒有迷醉于這種沾沾自喜中,而是指出法律生態化具有“局限于靜態的法律制度、規范的生態化”、“局限于法律制度本身的生態化而忽視了生態化其實是一種法治文化變革、一種文明的重塑”等不足,因而僅僅實現法律生態化還不夠。“法律生態化還只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低層次要求,其發展得好也還只能解決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法可依’問題。要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切實有效保障,必須超越‘法律生態化’,將生態化理念和法治理念滲透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每一個細胞,只有最終實行‘法治生態化’,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獲得‘疏而不漏’的有效保障。”*李愛年,肖愛.法治保障生態化:從單一到多維[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9-20.這也道破了該書副題“從單一到多維”的涵義,即生態化應當從立法的“靜態單一”發展為法治運行各個環節的“動態多維”,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
再次是“不唯虛”。科學家波普爾說“科學僅僅從問題開始”,任何學術研究都應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都應對人們的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習近平同志最近指出:“理論思維的起點決定著理論創新的結果。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該書堅持問題導向,力求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角度上,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保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很多很好的建議。在理論上,該書從批判法律生態化入手,提出法治生態化的命題,緊抓住權利生態化破題,闡明了環境權是其標桿,并對立法生態化的原理,執、守法生態化的法理,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作者在研究這些問題時,多采用哲學式思辨分析,因而頗具法哲學的韻味。與此同時,作者根據目前中國實情,對憲法以及環境保護法,還有其他部門法生態化,提出了很多的完善對策。另外,在執法生態化機制創新、司法人員和機制生態化、守法“生態人”塑造上,作者也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這些內容都頗具實務性,相信若為有關部門采納,定會對我國的法治建設,產生積極、重要的影響。總之,該書既有理論上的深度,又有運用于實踐的價值,因而不失為虛實結合的力作。
最后是“多維度”。如前所述,該書將“法律生態化”擴及為“法治生態化”,實現了從“靜態單一”到“動態多維”的飛躍。多樣性是維系生態穩定和發展的基礎。“生態系統中物種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是生態系統穩定和健康發展的基礎”*王正平.環境哲學: 環境倫理的跨學科研究[M].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171.。它包括了物種多樣性、生存方式多樣性等很多方面。該書正題為“法治保障生態化”,從生態的多樣性特征中獲得啟示,將一維的“法律生態化”發展為多維的“法治生態化”,將環境法的一維問題發展為涉及多個部門法的多維問題,其所運用的可謂是一種“學術仿生”。研究“法治生態化”的問題,自然應抓住多樣性這個生態最主要的特征。多樣性在該書中主要體現在法治生態化和涉及部門法的多維性上。該書從靜態的環境法擴及到其他部門法等多個部門法的維度、從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等法治運行多個環節的維度對法治生態化進行考察。“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保障要超越依靠建構法律制度的單一做法,走向通過法律運行全過程的多維保障,不僅需要依靠完善的環境法,更需要融貫生態保障要求的整個法律體系的多維革新,這些正是‘法治生態化’命題的內涵。只有多維展開的‘法治生態化’,才能真正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最嚴密的法治保障。”*李愛年,肖愛.法治保障生態化:從單一到多維[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2.這就是“多維”的內涵。此外,這種多維性還表現在主體的多維性(即政府、企業、民眾的共治)和措施的多維性(即從行政管理措施到經濟刺激制度)等多方面。
從時間順序看,我國先提出生態文明建設而后才重申法治。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特別是法制建設近年來日臻完善,可以說法制已對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回應。但這種回應現在還只停留在立法層面,還沒有擴及執法、司法和守法等層面,也就是說整個法治層面還沒有對生態文明建設做出回應。這本《法治保障生態化:從單一到多維》,至少在理論層面做出了法治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回應,即實現法治生態化。
2016-07-02
屈振輝,男,湖南女子學院教育與法學系副教授、法學碩士,湖南省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環境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