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蕭瀟,古安琪
(河海大學中國移民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 211100)
?
社會整合理論視角下丹江口水庫移民新村社會管理創新研究
程蕭瀟,古安琪
(河海大學中國移民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211100)
摘要:從帕森斯AGIL模式為基礎的社會整合理論出發,通過援引河南省丹江口水庫移民村社會管理創新實踐,關注移民間內部結構的再分化與社會整合,探討對移民實施政治整合、經濟整合、社會和文化整合的策略和邏輯,以期實現移民“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的目標。
關鍵詞:社會管理與社會治理;社會結構分化;社會整合;丹江口水庫;移民村
1社會整合:移民社會管理研究的新視角
當社會管理這一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初傳入中國時,便開啟了對中國社會轉型分析的新視角[1]。
移民的社會管理,是指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安置地居民和移民等多元主體對移民過程中的社會生活、社會事務和社會行為進行合作管理,從而在移民與政府、移民與企業、移民與安置地居民以及移民內部建立起協調穩定的社會關系,使得他們的利益訴求得到表達、欲望得以實現,最終構建移民社會的良好秩序[2]。從表面上看,移民只是人口在空間上的位移,但它卻能引發社會結構性的變化,這主要歸因于移民是十分復雜的“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系統”的破壞、修復、調整和重建的系統工程[3],而移民活動為這個社會結構性變遷的過程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南水北調中線水庫移民工程是中國繼三峽工程后最大的移民安遷工程,河南省丹江口水庫需搬遷水庫移民16.5萬人,整個移民工作共耗時2年多,每年平均搬遷 8 萬多人,任務難度大、強度高[4]。此外,河南省丹江口水庫移民多為整村建制安遷,這種機械式的組合導致移民內部出現了政治結構、經濟結構和觀念結構的分化,對移民的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造成強烈沖擊。當前,社會敏感性越來越強,如何讓移民能夠利用搬遷的契機實現自身的發展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現實問題[5],因此,移民的社會管理建設與機制創新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
社會整合為移民社會管理的創新提供了新的契機和視角。社會管理通過嵌入具體的社會結構來實現自身運作與實踐,后者構成了前者運作與實踐的基礎。面對搬遷后移民內部社會結構的分化,社會管理逐步與之脫嵌。欲將社會管理體制和機制再嵌入移民的社會結構中,必須要對多元化的利益進行協調,對多元化的資源進行整合,將原子化的個體整合進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中以令其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6]。從這個角度來看,移民的過程不僅是社會結構重構和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社會整合的過程[7]。
帕森斯是社會整合宏大理論的倡導者,他提出了解釋社會行動的AGIL模式[8],即把個體行動納入有機體系統、個體的人格系統、社會系統和文化系統中,并基于AGIL模式從對一般行動系統的分析邁向對宏觀社會結構的分析[9]。由此,社會被劃分成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4個子系統。在此基礎上,帕森斯闡釋了社會整合的框架,認為維持或改變一個社會系統諸力量的平衡即社會整合的目標[10],或者說社會整合就是系統內部結構協調成統一的社會整體的過程[11]。
基于此,本文將移民的社會管理放置到宏觀的社會系統框架中,關注河南省丹江口水庫移民搬遷后的內部結構分化,從社會整合的視角出發,著眼于移民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整合的具體實踐,把握河南省丹江口水庫移民村社會管理創新的具體策略與邏輯。
2移民內部社會結構的分化
對移民進行社會管理,必須抓住搬遷前后移民內部社會結構的變化。從庫區搬遷至安置區,河南省丹江口水庫的移民內部出現了政治結構、經濟結構和文化結構的分化。
2.1政治結構分化
移民村中出現的政治結構分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a. 村莊政治機會的爭奪。村莊政治機會的爭奪受到移民初級社會網絡遭受破壞與移民社區機械整合的雙重影響。搬遷導致村民之間原有的基于血緣、地緣而形成的穩定初級社會網絡部分喪失。在實地調查中,很多村莊原來在老家由宗祠、家族老人或者族譜等調節村莊內部的矛盾,通過禮俗達到社會管理的整合。但搬遷后這些凝結村民之間社會關系的紐帶喪失影響力,導致移民之間歷史矛盾與現實利益的糾紛進一步外顯甚至激化,在政治上表現為同村移民之間的政治斗爭,爭取政治機會以獲得話語權。此外,在鄉土社會中,橫向的親疏遠近彈性結構和縱向的剛性等級階序聯合構成了結構之網[12],充分表現為內外有別的特點。有部分移民新村接收來自不同村莊的移民,當原先屬于不同社區的移民被機械地整合在一個社區中,移民表現出以聚居集團為單位的孤立和隔膜。在新的社區中,當面對政治機會抉擇時,移民會傾向于為自己的老鄉爭奪政治資源,最終易產生不同派系斗爭的局面。
b. 強政府-弱社會的靜態社會管理機制與村民自治組織之間的矛盾。當前農村的社會管理機制與村民自治組織之間的矛盾是導致移民政治結構分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從政治職能來說,鄉鎮基層政府仍是社會管理的絕對主體,作為村民自治組織的村民委員會并未扮演好社會管理者的角色,只是為基層政府執行大量的政治任務,這導致村民自治組織因資源約束而顯示出明顯的職能分化傾向。此外,在搬遷過程中,移民對權利的需求與社會管理的實際運作產生對抗,進而轉化為干群矛盾,引發了移民內部政治訴求的分化。可見,這種產生于總體性社會中的社會管理機制使得國家與社會合為一體[13],兩者的邊界被摧毀,移民喪失社會自主性,移民內生的自我治理能力減弱并被忽略。
2.2經濟結構分化
丹江口水庫封閉偏遠,因特殊地理位置而獲取級差地租或資源地租(資源村)的村莊幾乎沒有,集體經濟、私營企業不發達,以種植業為基本經濟來源。搬遷后移民被安置在離城、集鎮較近的平原地區,在便利的交通、稀缺的土地資源與發達的鄉鎮企業、集體經濟作用下,移民內部的經濟結構在個人、家庭層面開始分化。
從個人層面來看,從山區搬遷到平原后,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交通便利程度的增加驅使越來越多的移民在附近鄉鎮企業打工或自雇,直接導致原來同質化程度較高的移民開始出現社會角色的分化及由此帶來的收入分化。此外,年齡也是影響個人分化的重要變量。在實地調研中,當地企業只招聘年輕男士,中老年勞動力一半賦閑在家。由于社會角色和收入的分化,直接引起移民群體內部社會距離的拉大。
從家庭層面來看,年齡是經濟結構分化的重要因素。對于平均年齡偏大的家庭來說,搬遷容易產生次生性貧困,失去家庭經濟的循環能力,加之平原地區的生活、生產支出水漲船高,使其在當地社會中處于邊緣化狀態。
2.3文化結構分化
移民在搬遷出來被社區安置后,集中居住替代了原先分散居住的狀態,移民社區也處于從熟人社會向半熟人社會的發展之中,文化結構出現了嚴重的分化。一方面,移民的思維方式、心理狀態以及行為習慣還停留在傳統社會的重私德輕公德、差序格局影響下;另一方面,移民的思想觀念、社會心態及價值取向已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發生了重大改變。這種矛盾狀態的背后充分反映了移民公共精神和社區參與意識的淡薄。傳統山區的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忽視了移民公共意識和社區意識的培養,當移民被迫搬遷安置在同一個社區中,他們的生活習慣和生產生活方式仍舊按照原來的狀態進行。在訪談中發現,搬遷后初期,移民新村公共設施無人維護,村衛生狀況差。此外,由于多元價值觀的沖擊,移民內部利益觀念出現分化,相對剝奪感顯化,社會距離增加。
3整合的策略與邏輯
3.1政治整合
對移民內部進行政治整合的關鍵在于將民主選舉、決策、實施和監督還給移民,劃定國家與社會的界線,發揮移民內部內生性的自治能力。
河南省丹江口水庫移民村開展“三會兩委”的村務民主管理模式,即在村民委員會和村支部的領導下,實施“民主議事會+民主監事會+民事調解委員會”的建制。這種村務民主管理模式融實質性民主于程序性民主之中,抓住了村民自治的核心,實現了移民內部的政治整合。
民主議事會是受村民會議委托,在其授權范圍內行使村級自治事務議事權、決策權,討論決定村級日常事務的常設議事機構。民主議事會以村民小組為單位,由“一戶一票”方式選舉出的代表和縣鄉駐(包)村干部、“兩委”班子、組長、黨員代表及其他相關人員組成。民主監事會主要職能是負責監督村委會執行村民會議、民主議事會決定的事宜,以及村級財務收支運行情況。同時,縣鄉駐(包)村干部參與民主監事會,對監事會自身工作進行監督。民事調解委員會主要是調解各類矛盾。民事調解委員會成員由村里德高望重者組成。
移民村“三會兩委”村務民主管理模式,有效地解決了政治結構分化的問題,這得益于三方面的整合機制。
a. 尊重移民的利益表達機制。通過搭建“三會”平臺,實現了村級組織與移民群眾的溝通,改變了以往村級治理權力運行中行政命令為主的單向模式。重要的是,它將移民分散的訴求集中起來,使得移民訴求表達群體化和一致化,并將農民個體利益表達控制在合法的范圍內,避免不正當的利益表達而影響社會穩定。
b. 保障移民的參與協商機制。民主議事會在村民會議授權范圍內討論決定本村日常自治事務,在得到多數成員同意后方能施行,打破了以往村“兩委”封閉式決策和管理的局限,使移民村的社會治理更具開放、平等和對話精神。
c. 實現移民的監督與制衡。民主監事會強化了移民間、移民與鄉村自治組織、移民與基層政府之間的溝通形式,形成一種以權力控制權力的監督機制,在保證鄉村公共信息透明化和村民參與村治協商積極性的同時,實現村民對基層權力的有效監督。
3.2經濟整合
移民內部經濟結構分化的根源在于未能將移民的經濟利益捆綁和連接在一起,因而經濟整合的具體目標應落實在移民經濟利益共同體的構建上。
3.2.1經濟組織管理模式
河南省丹江口水庫移民新村采取了專業大戶引導、農村合作社和農村工業園等3種經濟組織管理模式,是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一種有效實現形式。3種經濟組織管理模式重構了混合性的多元化集體產權和特色化的村級產業發展戰略,將集體成員連接在一起成為一個經濟利益共同體,有效地解決了移民內部經濟結構分化的難題。
a. 專業大戶引導模式就是由專業突出、生產規模大、以戶為單位的家庭生產引導的、就近雇傭人員進行大規模農業生產的模式。這些專業大戶通過政府扶持或者自身努力,不僅給自身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收益,而且也能實現土地等生產要素的高效利用。通過示范效應,帶動周圍群眾主動以土地互換等方式,共同參與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產業區域化、規模化發展,促進村民的增收。
b. 農村合作社模式是由從事同類產品生產經營的農戶、販銷大戶、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自愿組織起來,在勞動、技術、資金、信息、購銷、加工等環節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一種運作模式。該模式上聯市場、下聯農戶,融產供銷于一體,它能夠以其市場信息的優勢,降低投資決策的盲目性,不僅可以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而且還能增加村集體收入,增強村莊的組織化水平與凝聚力。農村合作社模式主要有以下3種組織形式:①合作社+農民模式,主要是指由“兩委”組建的各種產業合作社,其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投入的各種后期扶持資金、獎勵補償資金和各種惠農資金。農民需向集體繳納一定的租金,租金作為村集體經濟的收入來源。②公司+農戶模式,對村土地等生產要素進行集約化經營,土地承包人仍享有一定的租金,村民采取入股的方式加入,收益和風險按照入股比例分攤。③農機服務合作社模式,針對種植專業戶使用國家的農機補貼政策和移民部門對農機的補貼政策,自己再投入一部分購買大型農機用具,在移民村內外開展社會化經營。
c. 農村工業園模式是以區域特色產業或優勢產業為基礎,由各地政府引導和扶持,或者通過招商引資,集中布局,形成現代產業分工協作的專業化產業園區。這種模式政策主導性強,立足于發掘優勢產業潛力,充分利用自身的某些地域優勢,把培育特色經濟、提高本地區居民的收入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
3.2.2經濟整合內容
a. 生產要素的整合。通過土地流轉機制的運作,實現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和高效化經營。移民村通過后期扶持項目、獎勵補償、惠農等資金的籌措,緩解了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改善了移民村的基礎設施,也促進了移民村村民的收入水平、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社會轉型。此外,招商引資發展工業園、移民大戶的帶動提高了移民的生產技能和文化資本,增強了村莊的整體競爭力,實現了移民村致富渠道的多元化。
b. 經濟組織的管理。通過政府的扶持與經濟能人的帶動作用,增強了經濟抗風險的能力,移民村逐漸向專業化、集約化的產業方向發展;充分發揮“以點帶面”的致富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移民加入致富大軍中;同時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制定村莊發展規劃,逐步完善村莊集體財務管理制度,促進移民村經濟社會轉型,為完善移民村的經濟組織管理機制奠定了基礎。
c. 收益分配與風險承擔機制。移民村按照“入股多、收益多;入股少、收益少”的收益分配原則和“多投入、高風險;低投入、低風險”的風險承擔原則,實現利益與風險相互銜接、經濟合作組織的合理有序運行,促進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且有利于提高移民村集體經濟的實力。
3.3社會與文化整合
在帕森斯劃分的宏觀社會4個子系統的框架中,小的社會系統體現為“確立和應用一套共享調控規范的安排”[14],進一步說,通過社區形成制度化的規范,協調行動、避免沖突;而文化系統則執行潛在模式維持的功能,即通過提供共同的規范和價值,保持行動者的精神狀態與系統其他成員的一致性,維持系統的穩定性。事實上,社會系統和文化系統在“共享同一種社會價值和道德規范以避免系統失衡”這一點上殊途同歸,其目的皆在于回歸到“人的社會化過程”這一核心議題上。
河南省丹江口水庫移民村社會管理實踐采取了建立自發性社會組織及物業管理模式的方式,彌合移民搬遷前后斷裂的文化和社會規范,培育移民內部的公共文化與公共意識。
3.3.1以社會組織模式增強移民公共生活意識
河南省丹江口水庫移民村共成立了500余個自發性的社會組織,如紅白理事會、慈孝協會、理財小組、婦聯會、文體協會等。它們在發揮優良傳統文化、移風易俗、倡導節約、活躍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它增強了移民公共生活意識,在相互學習和交流中習得新的行為規范和文化習俗,平衡因被迫搬遷造成的文化震蕩,滿足移民文化和心態上的安全需求,彌合移民內部的觀念結構分化。
通過社會組織的連帶作用,移民內部進行了有效的文化整合,通過舉辦民間組織各種活動,創造公共生活機會,將移民生產生活的恢復從消極的同化過程變成一個積極的社會整合過程[15]。
3.3.2以物業管理模式引導移民公共意識的建立和培育
丹江口水庫移民過去主要生活在山區,分散居住,幾乎沒有公共的生活領域,因而基本不需要統一垃圾處理、統一供水、公共設施維護、園林綠化維護等基本的公共服務。如今,丹江口水庫移民村推行物業管理制度建設,根據市場化和社會化程度,將移民村的物業管理分為4種模式:
a. 引入物業公司模式,基本實現公共服務市場化運作。該模式類似于合同外包(合同出租)的公共服務市場化模式,政府通過采取招標承包的途徑將其承包給私營部門或者非營利部門,然后再與政府簽署供給合同。
b. 個人承包模式,模擬市場完成公共服務的生產和提供。個人承包主要是村民與村(社區)簽訂服務協議并支付一定承包費用,為村(社區)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該模式以內部市場運作的方式,建立模擬市場,用明晰的委托代理關系來限制公共服務提供者的權力,并對其施加壓力,使其不斷提高效率,增強對用戶的回應性。
c. 成立移民村物業公司,半市場化模式提供物業服務。這里的物業公司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司,它既不屬于集體也不屬于個人, 組織形式與社區自治組織較為相似。
d. 專人保潔員負責公共服務的模式。公共衛生服務實行專人保潔、全面負責,這在河南省丹江口水庫移民村是一個普遍的形式。保潔員崗位由政府出資開發,崗位工作人員從就業專項資金中被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保潔員模式更多運用了政府和社會公益組織的資源,采取政社合作的方式承擔移民村(社區)公共衛生等公共服務的職能,突出了公共服務的社會性、公共性。
可見,社會組織的建立不僅共享了移民共同的社區生活,更是通過一系列規范性的儀式化活動保持移民文化生活的一致性和多樣性;物業模式的開發和運作在培育移民公共意識的同時,也承擔了維持移民公共文化共享場所清潔和穩定的職責。
社會和文化的整合離不開政府-社會-市場3個主體的協同作用。政府的引導主要體現在制度的設計、引導和資金的投入等。社會的主導主要在于提供各類社會服務及資金。一方面,自發性的社會組織為移民思想道德建設、文化教育、信息咨詢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提供服務,這些社會服務通過群眾性社會組織開展,便于移民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等。另一方面,搬遷安置初的物業管理費用主要依靠各級政府提供的各種補貼,之后主要通過村集體經濟或收入來滿足,這樣可以緩解移民對于公共消費的支出。市場的調節立足于解決村居環境差、公共設施缺乏維護等問題。在實際調研中,移民村的物業管理發展到一定規模以后,有條件的村莊開始成立物業公司或聘請社會上的物業公司加強移民村物業服務,由移民村自主互助服務向專業化市場物業服務過渡,這樣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移民的自我發展。
4結語
移民的社會管理鑲嵌于移民所處的社會結構中,后者構成了前者運作的實踐與基礎。河南省丹江口水庫移民村建制的村治模式,使移民內部的異質與矛盾成為社會管理的重點。具體來說,搬遷后的丹江口移民在政治結構、經濟結構以及文化結構上產生了分化,原來同質性較高的群體異質性外顯,致使當前社會管理與移民內部的社會結構出現了脫嵌,社會管理表現出明顯的滯后性。當社會分化達到一定程度時,社會整合就成為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16]。為了使社會管理再嵌入移民內部分化后的社會結構中,河南省丹江口水庫移民村通過政治、經濟、社會、文化4個子系統間的社會整合,為解決移民社會管理問題提供了新視角和契機。
河南省丹江口水庫移民村社會整合的具體實踐基本涵蓋了對移民內部進行有效社會管理的策略和再結構措施。政治整合的核心在于明確國家與社會的界線,還村民自治以實質性的民主和程序性的民主;經濟整合的策略在于重構混合性多元化的集體產權和特色化的村級產業發展戰略,將集體成員連接在一起成為一個經濟利益共同體,同時發揮家庭經營的創造力和活力;社會和文化整合在于培育移民內部的公共文化與公共意識,共享統一的社會規范,彌合移民觀念上的原子化。3種整合方式遏制了移民內部出現的社會結構性分化,有效地實施了移民的社會管理,變被動管理為主動管理[17]。
此外,就河南省丹江口移民的社會管理實施主體來說,可以隱約看見小政府模式的影子。政府作為行政管理的主體,逐漸退出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市場和社會組織取而代之。在移民村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是一個頂層制度設計與基層實踐上下互動、有機融合的互構過程[18],政府承擔了頂層制度設計的角色,市場起到了輔助集體產業和移民村公共衛生維護的作用,而社會組織更是以絕對的主體參與到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整合當中。在這個過程中,國家、市場與社會的關系被重構,從靜態的強政府-弱社會的社會管理模式轉向國家、市場與社會共同參與的社會治理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狄金華,鐘漲寶.中國農村社會管理機制的嬗變:基于整合視角的分析[J].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55(3):147-152.
[2] 伊慶山,施國慶,嚴登才.水利水電工程移民社會管理研究:基于訴求組織化表達的視角[J].西北人口,2013,34(1):73-78.
[3] 朱東愷,施國慶. 水利水電移民制度研究:問題分析、制度透視與創新構想[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4] 河南省水庫移民創新社會管理理論體系及實施效果評價研究[R].北京:國家水電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2013.
[5] 施國慶,嚴登才,孫中艮.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移民社會系統的影響與重建[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7(2):36-41.
[6] 何增科.論改革完善我國社會管理體制的必要性和意義:中國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與社會工作發展研究之一[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7(8):52-60.
[7] 陳阿江,施國慶,吳宗法.非志愿移民的社會整合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00(6):81-85.
[8] PARSONS T,SHILS E. Theory of society[M].New York: Free Press,1961.
[9] 袁君剛.系統整合與社會整合:分析現代社會秩序的兩種邏輯[J].理論月刊,2011(7):143-147.
[10] 吳曉林.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分化與整合[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2(3):28-33.
[11]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2] 鐘漲寶,狄金華.社會轉型與農村社會管理機制創新[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13.
[13] 孫立平,王漢生,王思斌,等.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J].中國社會科學,1994(2):47-62.
[14] 馬爾科姆沃特斯.現代社會學理論[M]. 楊善華,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15] 夏明勇,程軍,劉玉珍.水庫移民經濟類社會組織的重構分析:以丹江口水庫外遷移民H社區為例[J].水利經濟,2013,31(3):63-67.
[16] 于景輝.社會轉型期的社會整合機制創新[C]//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新”論壇論文集.南昌:[s.n.],2011.
[17] 劉先琴.一搬就成小康之家:河南破解移民穩定發展難題[N].光明日報,2013-02-19(3).
[18] 周全德.河南省南水北調庫區移民村社會管理創新研究[J].管理學刊,2013,26(6):52-57.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resettlement village in 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 of Henan Province from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gration theory/
CHENG Xiaoxiao, GU Anqi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Resettlement of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resettlement village in 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 of Henan Province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gration theory based on T. Parsons’ AGIL model, the redifferentiation of internal structure and social integration among the immigrants are highlighted. The strategies and logics for immigrants’ political integration, economic integration, social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are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tatus of “being moveable, stable, evolvable and rich”.
Key words:social management and social governance; differenti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social integration; Danjiangkou Reservoir; resettlement village
(收稿日期:2015-07-15編輯:胡新宇)
中圖分類號:C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511(2016)02-0078-05
DOI:10.3880/j.issn.1003-9511.2016.02.018
作者簡介:程蕭瀟(1991—),男,浙江金華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移民社會學研究。E-mail:chengxiaoxiao_hhu@163.com
基金項目:北京鄭杭生學子(博士)項目(12ZHFD10);江蘇省研究生創新課題(CXLX12_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