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最后一課》拓展閱讀
——
(節選)
老舍
鈴聲,對于一個做慣了教員的,有時候很好聽,有時候很不悅耳。瑞宣向來不討厭鈴聲,因為他只要決定上課,他必定已經把應教的功課或該發還的卷子準備得好好的。他不怕學生質問,所以也不怕鈴聲。今天,他可是怕聽那個管轄著全校的人的行動的鈴聲,像一個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綁赴刑場的號聲或鼓聲似的。他一向鎮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課堂講書的時節,他的手也沒有發顫。現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顫起來。
鈴聲響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腳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曉得往哪里走呢。憑著幾年的習慣,他的腳把他領到講堂上去。低著頭,他進了課堂。屋里極靜,他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講臺,把顫動著的右手放在講桌上,他慢慢地抬起頭來。學生們坐得很齊,一致地豎直了背,揚著臉,在看他。他們的臉都是白的,沒有任何表情,像是石頭刻的。一點辣味兒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兩聲。淚開始在他的眼眶里轉。
他應當安慰他們,但是怎樣安慰呢?他應當鼓舞起他們的愛國心,告訴他們抵抗敵人,但是他自己怎么還在這里裝聾賣傻地教書,而不到戰場上去呢?他應當勸告他們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們忍受亡國的恥辱嗎?
他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著他的身體,他用極大的力量張開了口。他的聲音,好像一根細魚刺似的橫在了喉中。張了幾次嘴,他并沒說出話來。他希望學生們問他點什么。可是,學生們沒有任何動作;除了有幾個年紀較大的把淚在臉上流成很長很亮的道子,沒有人出聲。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變成了木頭。
糊里糊涂的,他從嗓子里擠出兩句話來:“明天上課。今天,今天,不上了!”
學生們的眼睛開始活動,似乎都希望他說點與國事有關的消息或意見。他也很想說,好使他們或者能夠得著一點點安慰。可是,他說不出來。真正的苦痛是說不出來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講臺。大家的眼失望地追著他。極快的,他走到了屋門;他聽到屋中有人嘆氣。他邁門檻,沒邁利落,幾乎絆了一跤。屋里開始有人活動,聲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腳的那樣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長吸了一口氣,沒再到休息室去,沒等和別的班的學生會面,他一氣跑回家中,像有個什么鬼追著似的。
(選自《四世同堂》,老舍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版,本刊有改動)
法國小說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以普法戰爭為背景,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手法,借助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學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課”中的見聞和感受,表現了韓麥爾先生等法國人民在國土淪喪時的悲憤心情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告訴我們:“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類似的情境出現在我國的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某學校老師祁瑞宣上第一堂課的情景。《最后一課》和《四世同堂》,雖然兩篇小說所反映的時代不同、國家不同、人民不同,但在課堂氣氛、人物的描寫手法上卻又有類似之處,正是因為小說所要反映的主題是相同的:表現出淪陷區人民在敵人鐵蹄下屈辱悲憤的生活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里,“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他告訴學生“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而本文中的祁瑞宣老師在“第一堂課”上,只“擠出兩句話來:‘明天上課。今天,今天,不上了!’”你如何看待這兩個人截然不同的表現?
【本文】
他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著他的身體,他用極大的力量張開了口。他的聲音,好像一根細魚刺似的橫在了喉中。張了幾次嘴,他并沒說出話來。他希望學生們問他點什么。可是,學生們沒有任何動作;除了有幾個年紀較大的把淚在臉上流成很長很亮的道子,沒有人出聲。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變成了木頭。
糊里糊涂的,他從嗓子里擠出兩句話來:“明天上課。今天,今天,不上了!”
——《四世同堂》節選
【鏈接文】
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然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散學了,——你們走吧。”
——《最后一課》節選
閱讀以上兩段文字,說說人物描寫手法上的相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