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超(河南工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 河南 鄭州 451191)
?
河南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徐金超
(河南工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河南鄭州451191)
【內容摘要】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助推器。河南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推動了“富強河南”建設,但也面臨一些瓶頸和問題。為此,要推動科技創新平臺超常規發展,配置高效的創新驅動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要完善財政金融體系,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強勁動力;要優化創新環境,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良好氛圍。
【關鍵詞】創新驅動發展創業科技
*本文為2016年度河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河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現路徑與政策措施研究”(項目編號:162400410039)的研究成果。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是“十三五”時期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的關鍵驅動因素,是實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下全面發展的根本支撐和關鍵動力。近年來,河南省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決策部署,大力實施科技創新戰略,推動了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在全面推進“四個河南”建設的新時期,河南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既面臨良好的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為此,必須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確保這一戰略的實現,助推河南振興與中原崛起。
(一)取得的成績
近年來,河南科技創新工作亮點頻現,成效顯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順利推進,有望近期獲批。中原現代農業示范區正式獲得科技部批復,成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以此為契機,示范區內的鄭州、新鄉、蘭考3家被獲批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平頂山、焦作高新區正式獲批為國家高新區,河南省國家級高新區的總數達到了7家。新增4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達到14家。新增6家國家級眾創空間、3家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8個成果獲得國家獎勵,數量創歷史新高,尤其是首次獲得了企業技術創新工程獎和科技創新團隊,填補了河南省在這兩項國家獎勵上的空白,實現了河南國家科技項目獎項全覆蓋。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5.4%。截止11月底,專利申請量達到63301件,專利授權量達到42444件,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22.1%、43.3%。具體來講,取得的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全力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高層次科技創新宏觀載體取得新進展
成立了由省長任組長的示范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財政資金110億元支持示范區建設發展。在示范區創建工作的推動下,全省高新區發展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升。加強中原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建設,明確將省內7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全部歸入示范區。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進展順利,已正式開工建設。
2.大力推動大眾創新創業,培育形成了經濟發展新引擎
深入實施創新創業引領中原工程,積極促成科技部和省政府聯合啟動了“創新創業引領中原”活動,孵化場地總面積達到816萬平方米,在孵創客團隊9267個。實施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行動計劃,統籌省級科技資金1億元對眾創空間發展給予支持。新培育“科技小巨人”企業12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500家,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已達11500家。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175家,均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與招商銀行開展中小微企業“千鷹展翼”合作,已有514家企業進入“千鷹展翼庫”,獲得銀行授信額度69.75億元。
3.加快開放式創新,有效集聚了創新資源
深化與京滬等發達地區的合作,在科技部的關心支持下,河南省政府與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17家國內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簽訂了科技合作戰略協議,引進或共建了中科院過程所鄭州分所等15個研發機構和技術轉移中心。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推動省政府與美國HORMEL研究院聯合成立的荷美爾腫瘤研究院的正式運行。促成國家自然基金委與省政府簽訂了第二期聯合基金協議。
4.推動重點產業和領域創新,有力支撐了產業轉型升級
實施重大科技專項92項,總投資達到163.56億元,其中研發投入達到29.84億元,高壓大容量柔性直流輸電裝備關鍵技術、高純硅烷氣的新型關鍵技術等一批核心技術產業化實現重大突破。進一步凝練了重大裝備、智能制造等15項重點研發專題,確定了67個擬立項支持的重大科技專項,預計投入省財政資金3.78億元。實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行動計劃,組建“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等27家聯盟。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341家,總數達到1354家,重點培育了64家成長性好、創新能力強的瞪羚企業。
5.加快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激發了科技創新活力和動力
積極推進省級財政科技計劃和資金管理改革,優化整合了財政科技專項,省科技計劃體系由32項整合為5類計劃。全面實施了以獎代補、后補助等財政科技經費支持方式,提高了財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益。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創新創業,設立了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基金,基金首期規模達到5億元,重點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以及初創期科技型企業。開展了“科技保”科技金融服務,15家企業獲得擬授信1.35億元。
(二)存在的問題
盡管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了積極成效,但與先進省市區相比,河南還存在一定差距,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一是創新意識亟待加強,創新型經濟發展不夠均衡。一些企業缺乏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忽視科技研發的現象比較普遍。正如業界專家所言,“大型企業動力不足,不想創新;中型企業怕擔風險,不敢創新;小型企業能力有限,不會創新;微型企業融資太難,不能創新”。二是創新要素需要強化,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研發投入強度不夠。創新平臺的作用發揮不夠。一些創新平臺存在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低,權責不明確、機制不完善,硬件設施差、服務能力弱等問題,無法滿足企業創新發展的綜合要求。三是創新資源集聚不夠,科技優勢尚未充分轉化為產業優勢。科研機構缺乏整合優化。一些科研機構存在管理分散、行業分割、實力不均、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科技資源未能有效利用。不同系統、部門和單位對科技資源實行封閉管理,資源共享和對外開放程度不夠,導致科技資源利用效率低下,難以形成集成優勢。產學研合作不夠緊密。由于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與企業需求存在差異,企業承載能力不強,成果轉化缺乏成熟的價格形成機制和利益共享、風險分擔機制等原因,產學研各方尚未建立長期、有效、穩定的合作關系。四是創新管理體制和機制建設滯后,創新政策執行落實有待加強。創新的管理體制不順暢。具有科技管理職能的政府部門間配合聯動不夠,有限的財政科技投入由若干部門多渠道配置,造成財力分散、項目分散和區域分散的狀況。縣(市)科技管理部門的編制、人員、經費等無法得到保障,大多數縣(市、區)機構改革撤并了科技管理部門,科技職能有弱化現象。創新的考核促進機制不健全。科技強省建設的主要目標尚未納入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對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考核缺少技術創新評價指標,致使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缺乏推進科技創新的動力和壓力。
(一)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支持新型創新創業,構建科技企業孵化育成體系
一是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制定全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規劃,支持各地區大力培育和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充分發揮新型研發機構孵化企業、服務企業、集聚人才和深化產學研合作的平臺及樞紐作用,成為科技型企業孵化的創新載體,把科技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量作為考核新型研發機構的重要指標。抓好關于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試行辦法的貫徹落實。加大對新型研發機構初期建設、研發投入、儀器購置及骨干團隊引進等方面的財政補助力度。二是加快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要落實國家級科技孵化器稅收減免政策,細化孵化器建設用地政策措施,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計劃指標作為孵化器建設用地,落實工業用地孵化器載體房屋可分割轉讓政策。制定科技孵化育成體系建設專項規劃,對孵化器區域布局、建設運營、孵化服務等進行引導。建設一批前孵化器、加速器、專業孵化器和大型綜合孵化器,建立孵化器運營績效評價機制,建設孵化器行業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全省孵化器運營機構合作與交流。三是大力支持新型創新創業。要制定關于發展眾創空間的實施方案,充分利用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和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條件,充分利用科技金融相融合的手段,在全國率先開展互聯網股權眾籌試點,加快建設一批眾創空間,給予一定的創業培訓補貼、租金補貼和優秀項目資助。鼓勵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加快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局面。
(二)推動科技創新平臺超常規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形成要素完備、配置高效的創新驅動體系
一是打造牽動力強、影響力大的科技創新集聚區。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城建設,在落實現有規劃的基礎上,爭取在股權激勵、人才特區、科技金融、財稅改革、管理創新等方面取得突破。以現代農業示范區為載體,以省農科院和河南農業大學為主體,集聚全國的農業科研力量,打造在全國叫得響的農業科研洼地和產業化基地,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二是完善科技企業孵化器服務功能。通過政府自建、政策引導、配套支持等方式,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提升現有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培育能力,鼓勵高校、院所、企業多元投入,強化商務、法律、財務、貸款、人力資源、風險投資、公益中試等增值服務功能,并在產業選擇、內部服務等方面探索專業化發展的途徑,使孵化器成為培育科技企業、促進成果轉化、形成產業集群、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載體。三是推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與加速成長。動員和鼓勵骨干企業牽頭建立聯盟,制定出臺《促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快發展的意見》,在技術研發、資源共享、市場開拓、國際合作、標準化促進、人才培養引進等方面加強對聯盟的支持力度,扶植和培育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聯盟,逐步形成市場導向、產帶學研、自下而上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四是加快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圍繞河南產業結構調整,以增強自主研發、中間試驗、工業性試驗能力為目標,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按照類別和級別予以配套支持。對創新平臺實行定期評價、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支持符合條件的平臺晉級國家級創新平臺,并積極推進平臺的行業開放和資源共享。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創業共享服務平臺、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市場的運營效率,加大面向企業和高校院所的宣傳力度,更好地為創新各方提供各類專業化服務。
(三)完善財政金融支持體系,放大資金的使用效能,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強勁動力
一是加大財政科技資金投入并明確扶持重點。通過財政投入的大幅增加和穩定增長引導全社會投入,集中現有科技專項資金,重點向對產業發展具有牽動力的重大科技研發和產業化項目傾斜,向技術含量高、產學研結合、產業鏈條長、產品附加值高、節能減排的創新項目傾斜。重視對科技企業的上市引導和培育,加大對企業在股改和上市等關鍵成長期的資金支持,通過資本市場助推科技創新。二是調整財政資金存量結構。將支持高校科研項目資金調劑一部分直接用于支持企業新產品研發,對高校參與企業項目給予獎勵。調整研發資金用于保障性、競爭性和公益性類別的結構,保障性資金應對省級科研院所給予穩定支持,資金列入年度部門預算且不再進行二次分配;競爭性資金應重點用于科技競爭性項目,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對能夠推動我省經濟發展的重大、共性、關鍵性技術進行攻關;公益性資金應統籌考慮公益性科研項目的研究和轉化,對影響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公益成果積極推廣轉化。三是創新財政企業資金使用模式。改變政府資金“點對點”、“一對一”支持方式,逐步加大財政對企業間接投入比例。有計劃地增加省創業投資政府引導基金規模,幫助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孵化期、上升期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大專利權質押擔保貸款風險補償金投入力度,幫助有核心知識產權的企業緩解融資難問題。強化普惠制獎勵引導作用,加大對全省企業申請及獲得專利授權的普惠制獎勵力度,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積極性。四是以財政資金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鼓勵銀行開發更多符合科技創新融資特點的金融產品,對科技貸款達到一定規模、設立科技支行、創新科技金融產品成效顯著的銀行機構,給予貸款貼息或財政資金獎勵。通過創投、擔保、小貸、租賃、股權交易、天使基金等多種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放大政府科技資金的引導效應和使用效益。把一部分適合由政府擔保、投資公司管理的財政科技專項資金以投資經營的方式支持企業的發展,同時也以此增強政府支持企業的力量。
(四)進一步完善創新環境,強化政策、市場、人才、輿論的支撐保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力條件
一是營造良好政策環境。盡快推進《河南省企業自主創新促進辦法》出臺,爭取政策條款上有更大的突破。簡化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認定程序,降低中小企業享受政策的門檻;對科技人員留職離崗創辦科技型企業,資本注冊實行“自主認繳”或“零首付”;省級平臺在孵企業繳納稅收地方留成部分5年內全額獎勵返還企業。地方政府和省政府各相關部門應及時出臺《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強省建設的決定》的配套政策,摒棄短期行為和部門利益,拿出“只要全國其他地方有的政策我們都可以給”的勇氣和魄力,并重點在政策落實上下功夫,強力推動創新創業邁上新的臺階。二是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從司法和行政兩方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專利資產權威評估機構和專利供需服務平臺,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的懲處力度,規范、整頓知識產權服務市場秩序,強化對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代理服務機構的政策資金扶持,形成鼓勵創新、保護創新成果的良好環境。三是營造良好人才環境。采取給予高額項目啟動經費和創業資助、建設高規格人才公寓、開通就醫及子女就學“綠色通道”等有力措施,集聚各領域拔尖人才和科學家級別的高端人才;定期組織海外和省外學習交流活動,大力推進以科技領軍人才、產業領軍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為核心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建立黨委政府領導聯系高級專家制度,安排或增加科技人才專項經費,全面落實博導、博士后津貼待遇,設置“創新人才獎”等措施,做到以感情、事業和待遇留住人才。四是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加大對創新活動和創新典型的宣傳力度,定期舉辦科普展覽、講座,建設科普畫廊、科普基地,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意創業大賽,廣泛傳播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提高企業對創新聲譽的重視程度,在全社會形成創新光榮、創新有為的社會共識以及尊重創新、保護創新的良好氛圍。
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 9106(2016)06- 0028- 04
*作者簡介:徐金超(1967—),男,法學博士,河南工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