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
行業外部環境更趨嚴峻銀行業深度變革悄然進行
近期,由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展研究委員會編寫的《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2016)》(以下簡稱《報告》)對外發布。《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經濟仍將持續深度調整,并呈現不均衡復蘇態勢。從國內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經濟運行仍面臨一系列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但經濟運行的積極因素正逐漸積累增多。在此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下,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將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穩健、松緊適度的貨幣政策,調控工具更趨靈活,宏觀審慎管理架構不斷完善。同時,《報告》指出,2016年下半年,隨著美國加息預期加強,為維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對沖資本外流壓力,不排除貨幣政策再次回到略偏寬松軌跡上的可能。
面對經濟新常態,我國銀行業積極進行調整,并正在經歷著一系列變化。如依托電子科技技術,傳統物理網點正在向智能化、輕型化方向轉型。2015年,手機銀行、電話銀行、微信銀行、網上銀行交易額分別同比增長了122.75%、171.64%、195.67%、28.18%;公司貸款持續增長,貸款投向不斷優化,“三農”及小微企業貸款增長較快,小微企業貸款占比持續提高。小微企業新增貸款2.11萬億元,增量占同期企業新增貸款的38.1%。同時,我國銀行業中間業務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以16家上市銀行為例,2015年共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7461億元,同比增長15%,新型中間業務收入貢獻度顯著上升。
中小銀行市場份額迅速提升。2016年第一季度末,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其他類金融機構總資產占比同比分別提高0.35、0.9和1.68個百分點,大型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占比下降2.9個百分點。
普惠金融布局進一步優化,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達95%。2015年,銀行網點經營模式實現轉型升級,依托電子科技技術,傳統物理網點向智能化、輕型化方向轉型。銀行業離柜交易達1085.74億筆,離柜交易額1762.02萬億元,同比增長31.52%,其中,手機銀行、電話銀行、微信銀行、網上銀行交易額分別同比增長了122.75%、171.64%、195.67%、28.18%。
銀行業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進程加快,協同效應逐步顯現。截至2016年3月末,16家上市商業銀行中共有12家獲準設立基金管理公司,7家獲準入股保險公司,15家獲準設立或入股金融租賃公司,5家獲準入股信托公司,4家獲準設立消費金融公司,9家入股證券公司,銀行機構與非銀行業金融機構之間實現了一定的協同效應,進一步實現了業務結構綜合化、客戶結構均衡化和收入結構多元化發展。
銀行業金融機構組織架構改革有序推進,事業部制改革穩步實施,內部管理機制更加完善。其中,大型銀行由于面臨更加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更大的改革阻力,在推行事業部制改革方面較為謹慎。多采取局部突破的方式,對部分產品和業務部門進行事業部制改革。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則采取了自上而下推動條線型事業部改革的路徑。
2015年,銀行業資產規模穩步增長,資產結構不斷優化。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規模同比增長15.7%。公司貸款持續增長,貸款投向不斷優化,“三農”及小微企業貸款增長較快,小微企業貸款占比持續提高,房地產貸款增長提速。
此外,個人貸款業務快速發展。住戶消費貸款及個人住房貸款增長較快,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持續下降。2015年,銀行業本外幣口徑境內住戶消費貸款余額達18.96萬億元,同比增長23.30%。受房地產市場回暖影響,個人住房貸款余額達14.18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66萬億元,同比增長23.20%,增速較2014年末提高5.7個百分點。
非信貸資產業務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占比穩步提高。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非信貸資產增速明顯快于大型商業銀行。買入返售業務波動式下降,各項投資穩步增長。債券市場的高速發展為上市銀行非信貸資產業務的拓展提供了良好機遇。未來,隨著直接融資的快速發展,金融創新的加快及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的拓展,“大投行”和“大資管”空間廣闊,將是非信貸資產業務發展的重要方向。
2015年受經濟增速放緩、利率市場化改革、金融脫媒等因素影響,銀行業的資金來源受到一定影響。2015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負債總額184.14萬億元,同比增長15.07%。從存款業務來看,存款規模穩步增長,增速略有放緩,存款平均成本率普遍下降,存款結構基本穩定。其中,對公存款穩步增長,非金融企業人民幣存款增長加快,政府存款增長有所放緩;個人存款平穩增長,個人活期存款占比小幅回升;外幣存款增長放緩,住戶外幣存款占比逐步上升。從非存款業務來看,同業存單發行量大幅增加,二級債發行額有所下降。2015年,共有約300家銀行類金融機構對外公布同業存單發行計劃,計劃發行總額于2015年6月末達到33486億元,相當于2014年計劃發行總額的2.22倍;實際發行量于2015年末突破5萬億元,是2014年全年發行量的5.9倍。
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居民和企業部門資金管理和金融交易的需求快速增長,衍生出越來越多的中間業務機會,加之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存在向輕型銀行轉型的內在要求,中間業務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15年,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較快增長,以16家上市銀行為例,共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7461億元,同比增長15%。傳統中間業務仍占據中間業務的主導地位,且各分項分化日益明顯。銀行卡類業務發展迅速,已經成為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主打業務,在傳統中間業務收入的占比高達27.84%;結算、清算類業務收入大幅減少,占比下降,2015年,16家上市商業銀行結算、清算類業務收入876.03億元,同比減少95.47億元,增速為-9.8%;代理類業務發展平穩,占比有所上升,2015年16家上市商業銀行代理類業務收入1272.73億元,比2014年增加365.53億元,增速達40%,主要是債券承銷、代銷基金等業務增長良好;擔保承諾類業務收入占比略有下降。
2015年,商業銀行新型中間業務發展進一步加快,新型中間業務收入貢獻度顯著上升。其中,托管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6.05%,理財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9.05%。投行(咨詢顧問)業務、托管業務、理財業務平均收入占比分別為16.36%、11.57%、24.15%,三者收入合計占中間業務收入的比重同比上升5.06個百分點。2016年,在信息科技高速發展和金融需求多樣化的態勢下,新型中間業務創新日新月異,“大投行”業務將繼續快速發展,托管服務將逐步多元化,理財業務逐步向開放式凈值型產品加快轉換,新型中間業務創新持續加速。
2016 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經濟結構調整及產能過剩治理仍將持續推進,銀行業資產質量將持續承壓。債券市場違約事件增多導致銀行業投資風險上升,利率匯率市場化深入推進將使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管理難度加大,行業外部風險加大將導致輸入性風險加大,多種風險并存要求銀行業持續提升全面風險管控能力,切實加強對重點領域的風險防范,嚴守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底線。同時,多措并舉管理不良資產風險有望成為“新常態”。 銀行業需在傳統方式之外尋求多種渠道處置不良資產,靈活運用不良資產批量化處置、信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提高不良資產回收效率和回收價值。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本原文載于《中國銀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