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孫一元
老廠房變身時尚創意園 訪上海紡織集團不動產開發經營事業部總經理助理童曙林
文‖《上海國資》記者 孫一元
上海國際時尚中心的發展正勾勒出一條新的產業鏈
上海國際時尚中心被謂為老廠房轉型時尚創意園區的典范。在修舊如舊的前提下,紡織集團對原先的老廠房內部作了保護性開發,保留了有歷史文脈價值的廠房,將其打造成了亞洲規模最大的、以紡織概念為主的時尚創意園區。
“轉型順應了上海市政府要將上海打造成繼紐約、巴黎、倫敦、米蘭和東京后的第六大時尚之都的需求,上海國際時尚中心目前已經是上海東區的時尚地標之一。這是城市更新的成功運用。”童曙林表示。
《上海國資》:紡織集團是如何把一個老廠房變身為時尚創意園區的?
童曙林:上海國際時尚中心原為上海第十七棉紡織總廠,前身為裕豐紡績株式會社裕豐紗廠,是1922年日商大阪東洋株式會社在上海開辦的早期紗廠。其鋸齒型廠房、辦公樓及附屬配套設施等建筑由日本著名建筑設計師平野勇造設計,跨越了近一個世紀的優秀歷史保護建筑,記錄了上海紡織乃至中國紡織業的發展和變遷,是歷史留下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十七棉這個廠的調整改造,在上海紡織集團里屬于比較晚的。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由于市場、政策以及上海自身產業定位的原因,上海紡織集團即開始進行調整,十七棉是上海紡織集團在本市最后關停的大型企業。
2004年-2006年,時任上海紡織集團領導決策大力發展時尚產業。
上海國際時尚中心項目正是上海紡織集團秉承“科技與時尚”這一發展理念打造的一個巨大作品。2007年3月起,十七棉全面停工,設備和人員陸續搬至江蘇大豐異地重新生產。
因為改造比較晚,所以更好保留了原貌。關停后十七棉和隔壁的楊樹浦發電廠共同被列為楊浦的重要工業遺存,不能開發,只能進行保護性利用。
該項目由上海紡織集團斥資約4億元進行保護性開發。總體概念設計委托設計過上海大劇院的法國夏邦杰建筑設計機構,這是夏邦杰去世前的作品之一,獲得過2014年法國海外優秀建筑設計獎以及入圍了2016亞洲建筑協會建筑獎等一系列獎項。
鋸齒型廠房的一個特點,是可最大程度利用自然光。在修舊如舊的前提下,我們對老廠房內部作保護性開發,保留了有歷史文脈價值的廠房,拆除了部分解放以后建造的辦公樓作為廣場。目前上海國際時尚中心內現存各種建筑物及構筑物200多棟,其中上海市三、四類保護建筑不在少數,面積近8萬平方米,約占總面積的54%。
《上海國資》:上海國際時尚中心城市更新的特點有哪些?
童曙林:更新改造后,上海國際時尚中心一期工程包括時尚接待會所、多功能秀場和有400多米長岸線的游輪碼頭三大塊。其中,多功能秀場有一個可容納800人的主秀場和多個分秀場。二期工程包括創意辦公、精品酒店、時尚精品倉等功能區。多功能秀場2010年正式對外營業,已承辦過大大小小的活動逾400多場。
我們還在上海國際時尚中心成立了本土品牌設計師推廣平臺。一方面是為了展示本土設計師的設計作品,將設計師作品更為直觀地展現給終端消費者,加深消費者對設計師作品的認知和記憶,推廣本土民族品牌。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本土設計師打通末端市場,為本土設計師設計作品轉化為商品提供銷售通路,也增加了國際時尚中心服飾設計定制的功能性。
應該說,上海國際時尚中心的發展正勾勒出一條新的產業鏈,原來的工業廠房和土地變成了商業熱地,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時尚創意的無限空間,成為創意的策源地、時尚的承載地、休閑的體驗地、品牌的發布地和旅游的觀光地,受到來自政府和市場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