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王錚
臨港松江科技城:成功可以復制嗎?
文‖《上海國資》記者 王錚
最大的動力就是形成了合力,當地的農民利益、園區利益、政府需求形成了一體化
最近兩年,臨港集團-松江科技城快速躍升為上海最為炙手可熱的產業園區之一:在全市104區塊(上海市現有104個規劃工業區塊)開發區綜合評價中,發展速度指數連續2年蟬聯第一;2016年的畝均稅收排名第六;土地集約指數排名第五;資源利用、固定資產投資強度、發展質量等指數均位列前十強。
2016年,截至11月臨港松江科技城園區內企業貢獻稅收14.26億元,同比增長63.2%,營業收入有望突破350億元,同比將增長50%以上。
這家后起之秀得益于臨港集團與松江區政府默契合作。2009年,其獲批為上海市“區區合作、品牌聯動”的示范基地,園區的開發模式更被上海市領導總結為“新橋模式”。
但據《上海國資》了解,該園區的開發機制雖然簡單,復制卻不容易。
事實上,臨港松江科技城并不年輕,其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90年代漕河涇開發區的“飛地”戰略。
設立于1980年代的漕河涇開發區,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首批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但因其本部開發面積有限,經過多年發展,極需擴張資源。1995年,位于松江區新橋鎮民益路168畝的土地成為其首塊“飛地”。該地塊被漕河涇開發區看中自有原因。其屬于鄉鎮級的工業區塊,一片地處上海外環城郊的毛地,具備發揮空間。
其時的合作模式已具后來雛形。地方政府提供土地并實施一級開發,漕河涇開發區負責招商,引進制造企業,建設廠房等。這塊168畝的“飛地”當時被稱為漕河涇開發區新經濟園。
漕河涇開發區的品牌優勢在這塊“飛地”上發揮良好,新經濟園逐漸成長。2006年,漕河涇開發區和新橋鎮資產公司共同出資,各占51%和49%的股份,合作開發位于新橋的837畝土地。
這次設立合資公司的方案并不簡單,從中互見雙方胸襟。
合作機制創新的地方在于,當地集體資產成為合資的開發公司股東。
合作方新橋鎮資產公司并不是當地政府旗下企業,其屬集體所有制,為當地農民集體土地資產組成。“松江區政府鼓勵農民將集體資產量化后組建成立鎮一級資產管理平臺,各自持有份額。”杜玉梅介紹。
這樣,松江科技新興園區開發率先實現了國有資產與鎮級集體資產的捆綁。
“最大的動力就是形成了合力,當地的農民利益、園區利益、政府需求一體化。”臨港松江科技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杜玉梅對《上海國資》介紹。
機制創新的示范效應明顯。雙方將合作模式擴大至松江區其他鄉鎮,此后,松江區九亭鎮以同樣方式與漕河涇開發區合作,2011年,松江區新橋、九亭兩鎮拿出共計2700畝土地,構成了漕河涇開發區松江新興產業園的主體架構。嶄新的合作機制帶來的商業模式是,“政府招園區,園區招企業”。園區開發運營企業與當地政府的分工明確,臨港集團的管理團隊通過品牌和管理輸出,負責園區規劃、招商和服務;新橋鎮和松江區政府則卸下招商引資的部分重擔,發揮社會管理的功能優勢,著重推進土地動遷、農民安置等工作。
各司其職,界限分明。
2015年底,漕河涇開發區松江新興產業園更名為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新的臨港松江科技城擴展迅速,陸續與該區其他街道和鄉鎮合作。
據了解,臨港松江科技城規劃面積將覆蓋新橋、九亭、中山、佘山、洞涇等街鎮,全部建成后將導入6—7萬人口。
在與松江區中山街道合作時,臨港集團與中山街道政府以51:49比例成立平臺公司,平臺公司在開發具體項目時,引進了清華系啟迪控股集團,平臺公司與啟迪控股集團再以50:50比例現金出資成立運營管理公司。”杜玉梅介紹。一年時間不到,目前已招商60余家企業入駐中山街道。
鄉鎮園區的升級效應明顯。
據《上海國資》了解,“新橋模式”最為難得的結果是實現了多方利益共贏。
對于運營商來說,園區規劃執行徹底,產業集聚效應明顯。
“新橋模式的核心在于,由開發團隊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專業問題。傳統模式下的開發園區內,企業類型單一、關聯度不高,就像只種植單一作物的種植園,‘生態’不夠健康。我們的團隊是圍繞產業成鏈、企業成群、功能集聚、服務集成目標進行招商和服務。”杜玉梅介紹。
對園區的招商規劃,臨港松江科技城在進行市場摸底后會與松江區政府商量,“我們的園區要服務于區政府的產業發展大局,同時立足鄉鎮當地,研究如何把園區建設得更有活力,更有魅力。”杜玉梅表示。
她介紹,在規劃制定后,運營商對企業進園設立有門檻篩選。“主要是行業趨向和發展前景,對于符合規劃的企業,我們常主動出擊努力爭取,一旦入園,可提供全生命周期覆蓋的服務。”
目前,集聚臨港松江科技城的產業包括3D打印、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特別是3D打印產業,已落戶企業30余家,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成為國內3D打印最為集聚的園區。已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上海3D打印產業中心。”
臨港松江科技城區域內高新技術企業已達64家、科技小巨人及培育17家、掛牌上市企業12家、專精特新企業27家。這為各類產業聯盟打下基礎,更進一步吸引同類企業入園。
產業集聚的成果是,經過多年滾動式開發,臨港松江科技城目前完成土地開發面積近1000畝,建筑體量達120余萬平米。
當地政府除了得益于園區對區域財政的貢獻率增大外,更重要的是,區域經濟得以快速轉型。
比如,2016年,位于新橋區域由26棟創意寫字樓組成長約1.5公里體量近百萬平米的產業綜合體——“拉斐爾”云廊已開工建設,將崛起一座產城高度融合的科技城,為周邊產業升級創造更為完善的生態環境。此外,臨港松江科技城更將目光瞄準到園區周邊及松江區域內的存量工業用地、工業物業。“與地方政府聯手,破題老工業區地改造,加快可供二次開發的閑置土地、廠房的收購并購,盤活綜合產出效益低下的土地和物業資源。”杜玉梅介紹。
增量持續建設和存量得以改造,這是地方政府樂于看到的。
當地集體經濟組織亦跟隨園區發展獲得巨大紅利。隨著2015年臨港集團整合優質園區資產借殼上市,臨港松江科技城進入上市公司,各鄉鎮資產公司賬面價值順勢已實現大幅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