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金琳
PPP盈利模式改變
文‖《上海國資》記者 金琳
促使市場化的養護體制加速形成,企業因此更注重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
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鏈的開始端和終端,“投融資”和“運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11月17日,隧道股份主辦“2016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國際大會”,在“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與運維”分論壇上,隧道股份城建投資副總經理顧春華對《上海國資》表示,“隨著基礎設施投融資模式的變化,PPP項目的周期與盈利模式正發生重要改變?!?/p>
隧道股份是行業翹楚,從已經發布PPP中標項目的上市公司數據來看,隧道股份中標PPP項目的金額超過百億元,名列前茅。
顧春華說,當前基建設施建設領域表現出兩個特點: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城市基建增速拐點已至,以建設為主的階段已過,養護時代來臨;二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的改革,尤其是PPP模式的迅速普及,正促使市場化的養護體制加速形成,重塑整個行業生態。企業因此提出“綜合服務商”概念,更注重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服務。
“建設的項目周期拉長了,項目盈利模式也發生了變化。本來我們以施工為主,現在涉足工程全生命周期,一個工程延續20年,甚至30年。這是對基礎設施項目的質量和產業鏈管控能力的考驗,市場化的養護機制會逐步形成?!?/p>
顧春華認為,新的PPP模式下帶來不少新的問題,“管養質量、成本、績效如何科學評定?基礎設施管養價值如何評定?項目如何實現順利移交?”所以,預防性的養護越來越重要,也就是實現智慧管養的理念。
據了解,隧道股份正力求在智能化基礎設施管養領域走在行業前列。以“智能化+平臺化”的理念,智能建運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數據采集智能化和平臺數據集成,建立數據輔助決策模型。“信息化管理平臺的最終目標是用一張圖的方式匯集展示整個隧道集團各類在建項目的空間信息、業務信息?!?/p>
其系統架構包括四個層面。支撐層主要是硬件設備,包括服務器、網絡設備、存儲設備等硬件?!案匾氖菙祿樱鱾€項目的進度質量、視頻、基礎地理信息等,通過對數據的整合、查詢、分析,為在建項目提供輔助決策?!?/p>
顧春華指出,智慧管養更需要社會各界一起努力。“新智慧管養應當綜合設計、施工、材料、裝備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除了養護企業的探索和實踐外,還有待于養護行業、業主管養素質的提升,智慧管養更需要智慧政策的配套支持?!?/p>
隧道股份當天公布了一批智慧城市的前瞻技術和落地項目,將著力解決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諸多“城市病”,分享新技術、新模式以及“互聯網+”等新產業,將給城市帶來的新變化及新機遇。
今年年內,由隧道股份打造的交通基礎設施智能運維管理平臺在上海部分交通設施上試運行。這一系統把上海大量設施用“物聯網”技術串聯在一起,在不用新建基礎設施的前提下,通過現有設施的智慧化運作,讓城市交通變得更加高效、快捷與便利。
“智能運維管理平臺是集快速檢測、GIS與BIM技術、物聯網技術、云技術和大數據挖掘于一體的交通基礎設施全壽命周期管理與決策支持平臺?!?/p>
智能運維管理平臺的作用涉及城市交通的方方面面。單以高架橋梁監測為例,上海有上千公里的高架橋梁,傳統人工養護管理模式不但工作量巨大,效率也較低?,F在,隧道股份將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化管理模式應用于高架和橋梁管理,通過在交通設施中植入帶有信號發射功能的傳感器,實時監測每一座設施的荷載和運作狀況。
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在松江辰塔大橋試運作。大橋中植入了181個不同種類的傳感設備——設置在塔頂的GPS測量站可以監測并預警橋梁的結構變形問題;設置在路面下的動態承重儀則可監控車輛荷載,準確判斷超載車輛。這些微觀監測的實時數據首先發送到技術人員的終端上,最終匯總到隧道股份“智能化運維平臺”。數據不但為單個項目的運營養護提供依據,隧道股份還將通過數據的深度挖掘,輔助相關政府決策機構在宏觀層面分析、布局整個城市的交通系統規劃與管理。
另外,智能運維管理平臺的相關技術,也“跨界”應用在其他領域。在本輪上海交通大整治中,隧道股份“基于物聯網的路網車輛狀態監控系統”為交通部門提供了區域整治的決策依據;基于圖像識別處理技術的停車監測系統,讓車輛違停無處可躲。
目前,智能運維管理平臺的相關功能模塊已經逐步上線。未來,隨著更多新興技術融入整合進該平臺,該平臺還將引領城市交通設施管理全面進入更高一級的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城市”時代。
上海是中國綜合管廊發展的先驅,從中國第一條現代化綜合管廊工程——張楊路綜合管廊,到建成今天的臨港綜合管廊。通過有效利用地下空間,綜合管廊平均能夠為城市節省約60%的維護成本,平均每百公里管線僅需要不到10名技術人員進行保養。未來,綜合管廊+數字化管理+物聯網技術,更將幫助運維人員方實現工作效率最大化。
目前,隧道股份在上海、合肥、天津、廈門等13省18個城市正開展綜合管廊的設計及建設工作,已建總線長達500多公里。在上海綜合管廊項目建設過程中,隧道股份將把BIM等數字化技術等先進技術,應用于管廊設計、施工、運維全壽命過程,提供更多增值服務。
“近期,由隧道股份為申通集團定制的‘上海軌道交通盾構管控中心’已上線試運營。年內將有望在上海全市所有地鐵在建項目中實現智能化遠程管控。”隧道股份產業運營部總經理王敬凡表示,上海軌道交通盾構管控中心上線后,上海全市的地鐵隧道施工質量、進度、安全和設備等海量歷史和實時數據將實時匯集到中心。每一項地鐵隧道工程,都將由申通集團、隧道股份及行業資深專家組成的技術團隊24小時遠程監控管理,及時診斷,給出專業建議及各類疑難解決方案。對于施工難度大、情況復雜的項目,還將重點關注。
王敬凡表示,盾構管控中心的專家不斷向施工現場提供咨詢建議,幫助現場人員全方位掌控工程風險,及時提供預警。只有利用好大數據分析技術和多方的專家資源,才可能在軌道交通建設的高峰期中實現整個軌交網絡的把控和管理。
“智慧巡檢”管廊
作為上海綜合管廊首批三個示范項目之一的臨港北島西路綜合管廊項目,不但將治好“馬路拉鏈”等城市痼疾,還將通過“智能軌道機器人”,成為上海首個實現“智慧巡檢”的管廊。
上海臨港新城規劃了約80公里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其中,由隧道股份城建設計總院設計、隧道股份路橋集團建造的臨港北島西路綜合管廊工程率先開建,截至目前,已完成90%的結構施工,最快將于明年6月竣工。
“臨港綜合管廊擁有高度集約化和運維智能化兩大特點,長達數公里的管廊不但收納了除雨水外的所有市政管線,還將采用巡檢機器人、高精度探測儀等數字化設備提升后期運維效能。”
在集約化方面,臨港北島西路綜合管廊集中收納了電力、信息、給水、燃氣、排水等各類城市“生命管線”,統一規劃、統一排布、統一管理,有效解決了馬路“拉拉鏈”的問題。
在運維智能化方面,隧道股份為管廊開發了“無人巡檢技術”,自動檢測各種管道運作狀況。在管廊頂部設有“軌道巡檢機器人”,搭載多種精密傳感器,可以第一時間發現險情;同時,為燃氣管道量身定制燃氣艙室,減輕工程施工及地質災害對燃氣管道的破壞,并安裝燃氣濃度探測儀,利用物聯網技術監測燃氣管道的泄漏、破損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