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孫一元
經濟增速企穩可靠嗎?
——訪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執行院長張春
文‖《上海國資》記者 孫一元
《上海國資》:如何看待中國宏觀經濟趨勢?
張春:研究者比較公認的基本事實是,中國宏觀經濟過去20年的發展非常有特點。可以用計量方法區分宏觀變量的趨勢性和周期性。
從趨勢角度看,從1997年到2010年,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有幾個典型事實:第一,投資對產出比大幅上升。中國投資驅動越來越重要。與此同期,消費對產出的比值有大幅的下降;第二,勞動收入占總收入的比率有很大的下降,從1997年的53%下降到2010年的47%;第三,重工業資產總量對輕工業資產總量的比率是從1997年的2.4%上升到2010年的4%,說明中國重工業發展很快,同時,營業收入也出現同樣的變化規律。
但這些趨勢在2012年開始逆轉。
《上海國資》:逆轉主要體現在什么地方?
張春:比如中國的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占比最近幾年一直在快速增加,現在大約是52%左右,但仍然低于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未來,衛生、教育、房地產服務、租賃、商業服務、科技、技術服務等將面臨更大發展空間。這些行業的發展其實和政府的放權和體制機制改革息息相關,這是中國經濟改革中非常重要的破題機會。
《上海國資》:在您看來,中國經濟目前的企穩可以持續嗎?
張春:最近幾年,消費、進出口、投資三架馬車中,消費雖然是增長的,但增速持續放慢,進出口的增速也是在下降進程中。這兩個指標如果不企穩,經濟也很難企穩。而且,從2016年年初開始,國有資本投資開始大幅度增加,民營資本增幅則大幅度降低,國有資本投資中,基建投資占比很大。如果是用國有投資來穩增長的話,個人覺得,長期來看很難持續。
《上海國資》:國有投資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張春:金融體制或許可以解釋。中國企業過度依賴商業銀行的貸款融資,中國的發展主要通過商業銀行貸款,這使得那些有形資產的重工業,和有當地政府背書的國有企業能夠更容易獲得資金。這就造成重工業為什么發展那么快。輕資產企業,偏服務、消費、創新、運用更多人力資本,這樣的企業比較難獲得資金,發展會比較慢。
要解決中國經濟一些很重要的結構性問題,如投資過高、杠桿高、消費不足、創新少、產能過剩等,就必須要解決輕資產行業融資難的問題。從金融問題解決對中國整個經濟里面很重要的結構性的問題的解決,很有意義。包括中國的股市發展,包括中國公司治理改善。這是很重要的。(本期稿件根據2016年11月4日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主辦的“鏡鑒與前瞻年會2016:新供給·深改革”上的演講整理,有刪改,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