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道夫
課堂教學,如何找準方向走對路?
■趙道夫
所謂課堂生態,就是在一定的教學時空內,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具有信息傳遞功能的統一體。當下的課堂生態非常不健康:師生浮躁,教學急功近利,違背規律,為考試瘋狂,為分數迷狂——只見“分數”不見“人”,只要“分數”不要“人”。在這種狀態下,有意思有意義的課堂生態難覓蹤影。所謂“有意思”,就是有情趣;所謂“有意義”,就是有高度,這是教育的責任、使命,我們要傳遞給學生真善美的品質,還要培養其公民意識與創造精神。因而,建構有意思有意義的課堂生態,非常必要,也非常緊迫,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素多,要做的工作多。我以為,教師是課堂生態的引領者、促進者,要領跑,為此教師必須找準方向走對路。
我們必須直面語文教學現實:一是語文教學浮夸,過度挖掘文本的人文內涵,進而讓語文變了味;二是語文教學理科化,過分注重字詞句篇訓練,學生埋頭題海,進而讓語文丟了味。這兩者都不是教學的正常路徑,都有所偏至,違背學科特性和規律,都要加以反對。
走教學正常路,語文教學就是要回到讀寫訓練的本原上來,關注核心素養,扎扎實實構建有意思有意義的課堂生態。
伴隨語文新課程標準的修訂,“核心素養”進入了中學一線教師的視野。語文教學強調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關注語文核心素養,在語文教學中從“滿足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這一大處著眼,是貫徹執行“立德樹人”教育方針的戰略要求。
構建有意思有意義的課堂生態是有效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培育任務的戰術保證。
關注核心素養,首先要清晰把握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與特征。學科核心素養雖然還沒有權威的明確界定和說法,但我以為,學科核心素養應具有基礎性、支撐性和可持續的發展性。現在專家們大致認同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語文核心素養是有意思有意義的課堂生態的核心和靈魂。我們既要避免出現熱熱鬧鬧走過場,認認真真搞形式,語文素養不落實的“虛化”現象,奠基固本,使學生具有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打下比較扎實的基礎;同時,又要善于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實中求活,活中求變,變中求新,讓課堂生態充滿生機活力。
情感是課堂生態流動的血脈。王崧舟說:“語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她的‘情’和她的‘美’。營造情感氛圍和審美空間,調動學生的閱讀情感,使學生置身于一個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領略作品的藝術情感,提高語文素養和生命品位,這才是詩意語文的終極關懷。”這是對詩意語文說的,也是對課堂生態說的。教師富有激情地投入,用自身的情去解讀文本,去激發學生內心的情,作者之情、文本之情、學生之情、教師之情匯流而成生命的江河。
請看《背影》的教學案例(執教者朱華賢):
走進教室,我先靜靜地在講臺前站了一會兒,隨后用平穩的語調說:“1991年,香港人舉行了唐詩評選,最受人喜愛的10首詩依次是:孟郊的《游子吟》、杜牧的《清明》、李商隱的《登樂游原》、李白的《靜夜思》、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孟浩然的《春曉》、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李紳的《憫農》、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和賀知章的《回鄉偶書》。這10首詩,同學們多數都學過,有的早在三四年級時就會背了,但列于榜首的《游子吟》卻大多沒有讀過。作者孟郊,在唐代也算不上個大詩人,為什么在香港,這首詩受到如此鐘愛呢?它到底寫的是什么?我們不妨看看。”接著,我在黑板上默寫出全詩,并解釋道:“兒子要遠游他鄉去了,年邁的母親拿著針線,正細心地為他縫補衣衫。為什么要密密縫呢?擔心的是兒子可能很遲很遲才能歸來,獨自漂泊在外,風餐露宿,衣衫破了,有誰來給他補呢?誰說一棵小小的春草,能報答陽光無私的沐浴之恩呢?這首詩表現的正是這種永恒的母愛。”
“看過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誰,都會潸然淚下,一曲《世上只有媽媽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聲。‘媽媽’,這是世界上最神圣的稱呼!那么,我們的父親如何呢?‘嚴父慈母’,根據中國的這句老話,仿佛做父親的一定非常之嚴厲。其實,我總覺得,在我們的生活中,慈父是很多很多的。我的父親,就是非常慈祥的一個。還是讓我舉個例子吧——我父親是個地道的農民,現在已經78歲了,耳聾眼花,背也有些駝了。他住在農村,離我們城廂鎮足足有50多里路,可是父親每月總要來一兩次看看我們,騎著那輛舊自行車,每次總要帶些青菜、蘿卜、嫩毛豆之類的東西來。我同他講過多次,不要送了,這些東西我們買得起,你這么大的年紀,又那么遠的路,我不放心。你要來,就乘汽車。可父親卻說,市場上賣的菜,說不定剛打過藥水,我自己種的自己知道。直至現在,他還是繼續不斷地給我送,往往是一吃完中飯就走,無論怎么留都留不住他;有時家里沒人,他就把青菜之類的在門口一放,飯不吃就走了……”
說到這里,我的眼睛有點濕潤了。停了一會兒,我說:“同學們,你們的父親呢?我可以肯定,你們的父親也一定是可敬的慈父,下面請大家想想,然后具體地說一說。”
三分鐘后,一個男同學站了起來,他說:“我父親煙癮很大,我們家房子小,他一抽煙,我就咳嗽。這樣,每當我在家時,父親就悄悄地站在屋外抽,過了癮后,再回到屋里,待會兒癮上來了,他就又出去。天熱倒還可以,天冷就不好辦了。后來,我對父親說,你就在屋里抽吧,我現在大了,不會咳嗽了。他說,在屋里抽,我直接受害,你們間接受害,不行!看來,只好戒掉了。后來父親真的戒了??此錈煏r難受的樣子,我真想哭?!?/p>
一位叫王捷的同學接著說,他父親是收雞毛鴨毛的,以前都是騎著自行車,騎車既方便又快,毛也收得多,自從他進城廂鎮讀初中后,父親就把自行車讓給了他,而自己挑著擔步行收購。
接著,另一個女同學講了她父親生前,特別是在病重時如何關心她的事,她講著講著,泣不成聲了,同學們聽了,個個都動了容。
至此,我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絕大多數對自己的子女都充滿著愛,而且這種愛是無私的、真摯的、深沉的,完全是發自內心的一種無與倫比的愛。今天我們要學的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篇表現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p>
說完,我按下了錄音機的按鈕,同學們屏聲斂氣,一邊盯著課文,一邊聽著錄音,整個教室沉浸在情感的海洋里。
我們知道,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含有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功能,但這種陶冶與凈化過程并不是自然完成的,尤其對青少年學生,必須通過教師的中介,文學作品才能成為陶冶與凈化的載體,成為學生的一筆精神財富。《背影》便是這樣,要求教師感受教材中情感的豐富性,并努力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我認為,相對于對教材知識要點的把握,這種情感體驗更重要。
朱老師之所以較為成功,除了教學嚴謹、功底深厚,還在于他融入了作為一個人的全部情感,有情有味地構建了課堂生態。他不僅僅教知識,而且還與學生進行心的交流,產生情的共鳴。在師生交流中開啟了學生的情感閘門,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還學會了怎樣用自己的心靈去接近優秀的心靈,讓自己的情感與偉大的情感發生共鳴。讓情感流動了起來,讓情感穿行于學生、作者、教師、文本、生活、課內課外之間,從而建構起有情有味的課堂生態,產生了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學生是主體,離開學生談課堂生態,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構建課堂生態,必須以人的發展為本,尊重主體,尊重個性,倡導寬容,激發創造,平等對話。民主不僅僅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內容,更是教育目的。走教學民主路,平等對話,師生共建課堂生態,培養學生的平等、自由、寬容等民主素養,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是時代賦予語文教育的重大使命和現實責任。傳統的課堂生態,教師主宰一切,漠視主體。民主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教育者必須融進教育對象之中,避免師生在精神上的分離。換句話說,教師和學生必須共同在場,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共同分享。師生之間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靈的理解,以及讀者與作者之間、與文本之間的心靈對話,構建起了健康的課堂生態。教為外因,學為內因,外因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內因外因同向發力,才能實現教育的最優發展。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師生民主平等,教師在肩負其教育責任的同時,又尊重學生,和學生一起發力,同心同德,共同發展,才能共建良好的課堂生態。
請看《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教學案例(執教者李鎮西):
(第三段的第一句話:“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
師:我先問問你,你對這個段落的意思理解不理解?
生:不理解。
師:那么其他同學有沒有理解這一段意思的?或者說大概理解,并能夠對它進行說明的?
(學生思考)
師:說錯了也不要緊,理解多少說多少。
師:好,那么讓我來說說我的理解。關于這段話,李老師先后備過三次課,每次都感到這段話的意思特別難懂。我以前只以為是我自己的理解能力有問題,我從來沒有懷疑過是它的譯文有問題,但是最近,我查閱《中學語文教學》1988年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專門說了,它是個病句。比如,“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我們怎么讀也覺得不通,是不是?好,我們看看這篇文章中關于這段話的譯文。(出示投影)當然,這段譯文也不能說就是最好的,但至少比我們的課文要好懂一些:“達爾文發現了有機界的發展規律,而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一種歷來為紛繁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某些事實……”這比前面的一句好懂吧?
(學生會意地點頭)
師:那么是什么“事實”呢?接著往下看:“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边@段話能不能理解?
生:能。
師:“因此,直接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看,這里沒有那么多“的”了,“的”字太多不好理解,就像日本話似的。(學生大笑)接著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什么構成“基礎”?是“經濟發展階段”構成“基礎”。也就是說,由“經濟發展階段”構成“基礎”之后,“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當然,它們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縱觀這個長句,它實際上說了兩個觀點:一個是“物質決定精神”,這個好不好理解?(學生點頭)一個人起碼的生活得到保障后,就自然要講究精神上的享受了,對不對?第二個觀點理解起來可能要難一些。就是說,一定的經濟發展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它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宗教等等才會得到發展。我舉個例子。我們講中國的民主發展要符合中國的國情,要符合現階段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咱不能一步登天啊!當然,關于這第二個觀點要真正解釋起來,足足可以寫一本書,我在這里只能簡單說這么幾句。我不知道同學們是不是稍微明白一點了?賈諾同學,懂沒懂?。?/p>
生:差不多。
師:能夠給你講得“差不多”,我就非常滿意了。還有什么問題?
生:但我覺得這個句子像課文上那樣翻譯,有它的好處。
師:哦?有什么“好處”?
生:您剛才提供的譯文,當然很通俗,但它畢竟是個譯文,里面可能摻雜了譯者個人的理解,我不知道恩格斯當初發表演說時,他的用語究竟是怎樣一個導向,但是如果翻譯者不追求通俗,而是盡可能地忠實于原文直譯,也許讀起來要吃力些,但可能要客觀一些?,F在的譯文,雖然通俗明白,但可能里面有譯者的思想,這樣我們讀的就不是恩格斯的作品,而是譯者的作品了。
師:好,請坐。你能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非常可貴!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既要忠于原文,又要符合我們的閱讀習慣,這二者應該能夠巧妙地統一起來。課文上的譯文我認為不好,至少是因為它不符合我的閱讀習慣,可能也不符合在座各位同學的閱讀習慣。至于現在的譯文是不是還可以翻譯得更好些,當然可以探討。如果這位同學今后能夠從事翻譯工作,希望你能夠重新翻譯這篇著名的演說,而且我相信你的譯文一定是最漂亮的!
師生關系的本質是教育性的,因而“我們相信,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會體會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關愛,同時受到激勵、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鐘啟泉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師生之間的對話不是是非之爭,更多的時候是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和互相完善,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求同存異,甚至不求同只存異,而不必非要定于一尊不可。寬容歧見,尊重多元,這也是教師應引導學生逐步具有的民主胸襟。教師應該讓自己的教接受學生的監督,師生均應保持獨立思考、不迷信權威的自由人格,寬容地對待不同意見,在爭論中尊重對方表達觀點的權利,吸納對方的合理之處,勇敢地向真理投降……這些都是最好的民主示范,都在潛移默化地培養著學生的民主情懷。有了民主情懷,才有和諧而又充滿生機的課堂生態。
(作者為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盱眙縣教研室語文教研員)
[1]周成平.中國著名特級教師課堂魅力經典解讀[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2]《語文學習》編輯部.課堂教學藝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趙道夫.警惕學生作文“文藝腔”病[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