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雪
?
從《跟著貝爾去冒險》看戶外真人秀節目的創新理念發展
□馬化雪
《跟著貝爾去冒險》是由SMG旗下的云集將來傳媒有限公司聯合美國Discovery亞太網攜手打造的野外求生類真人秀節目,這也是亞洲首檔自然探索類紀實真人秀節目,并且野外生存第一人貝爾·格里爾斯的加入引起了廣大受眾的強烈興趣。八位國內明星藝人追隨貝爾及助手蔣昌建,在中國貴州南部的喀斯特地貌的森林中穿行,野外歷險中展現的驚險和頑強的意志成為本節目的最大看點。《跟著貝爾去冒險》以國際合作的形式展開節目創作,貝爾領銜參與,從拼明星、游戲娛樂到拼智慧、拼毅力,兼具“素人真人秀”的特征,為當下娛樂游戲泛濫的電視真人秀節目市場提供了新的創作模式和內容,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風氣。
(一)野外生存真人秀節目在我國的發展
廣東電視臺借鑒美國《幸存者》節目的做法于2000年創作的《生存大挑戰》被視為我國最早的“真人秀”節目,應當說也是國內“野外生存類”真人秀節目的發端。而后北京維漢文化傳播公司的《走入香格里拉》、貴州電視臺在《星期四大挑戰》基礎上推出《峽谷生存營》、浙江衛視《奪寶奇兵》等節目是野外生存挑戰類真人秀的先行者,支撐起了早期真人秀節目在我國的發展。由于國內受眾尚未形成對“真人秀”節目的清醒認知,同時我國早期真人秀節目的創作尚處在學習借鑒國外經驗的起始階段創作經驗不足,再加上跨文化傳播中的接受性差異未能得到重視,國內電視文化環境也未能助力等因素,國內真人秀節目很快轉向平民選秀綜藝節目視向。2013年在經歷了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的火熱后真人秀重新走到戶外,隨后戶外體驗真人秀以井噴之勢出現,但由于娛樂游戲色彩濃厚,節目注重大制作、拼明星,忽視了文藝創作的根本內涵,真人秀節目面臨著轉型發展的難題。而2015年《跟著貝爾去冒險》的出現無疑既是野外生存類真人秀的全新回歸,同時也是新時期新的節目創作理念的展現。
(二)跨界合作的創作模式
近兩年來外國真人秀模式大批量進入中國電視市場,節目創作上也由模仿借鑒、付費購買國外節目版權模式,發展為接受國外創作團隊的指導,甚至國外團隊參與到節目中,成為節目內容的一部分。如《跟著貝爾去冒險》由中外合作策劃,表現出我國電視綜藝創作不斷向國際化拓展。美國Discovery以創作自然地理類電視內容見長,由其制作生產的紀錄片等電視內容受到全球眾多國家電視觀眾的歡迎,貝爾也因野外探險和其紀錄片《荒野求生》、同類型節目《越野千里》聞名于世,貝爾團隊可謂是“野外生存類”電視市場上的“意見領袖”,可以產生極佳的傳播效果。而SMG紀實頻道、云集將來傳媒同樣具有豐富的紀實性質節目的創作經驗,中外雙方的合作是互補雙贏的。《跟著貝爾去冒險》節目中的戶外場地考察、測試,以及節目錄制、安全保障等大多由貝爾領銜的團隊執行,節目中的核心歷險項目由貝爾親自設計并指導選手完成,并且節目中近三分之一的交流語言使用英語,節目的“國際范兒”瞬間彰顯,它將增強節目的傳播影響力,使節目自身和受眾市場的定位指向“高精尖”,同時讓該節目生產者、傳播者通過跨文化交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合作。
近年來我國真人秀節目的繁榮發展得力于電視媒體在競爭中不斷創新的媒介運作,另一方面由于受眾文化崛起,節目在內容創作時展現出了向受眾特別是年輕觀眾妥協的傾向,表現出一種文化上的媚俗姿態。“真人秀”節目在內容上拜金、炒作、虛假、媚俗,形式上大膽“雷人”,惡搞形式的大字幕、后期配音強硬植入、反串等相繼出現,寓教于樂的深度不在。對精品綜藝節目的呼喚成為主管部門、電視機構和廣大受眾的迫切期望。在此語境下,《跟著貝爾去冒險》的創新發展顯得難能可貴,是近期較有特色和出彩表現的一檔真人秀節目。
(一)創作理念上對紀實性的強調
有關真人秀節目嘉賓表現“真實性”的問題常為人詬病,一些節目中的明星不斷地被找出“炒作”“假”等問題,“秀”的成分過多,節目剛開始收視就出現滑坡。
反觀《跟著貝爾去冒險》,由于其題材的特殊性,而首先強化紀實性。不同于“劇情植入”“游戲”等真人秀,該節目中從一開始上路出發就是一場面對未知的探索,以紀錄片創作為專長的創作團隊實則是在以制作紀錄片的模式制作節目,對選手們野外生吃、做任務時的勇敢與冒險等過程做全程記錄。野外生存的不可操控性和危險性剝奪了選手“秀”的空間,取而代之的是意外、膽怯和掙扎的本能反應。劉語熙在尚未做足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被貝爾“推下”直升機,跳入湖中,張丹峰在攀爬瀑布中被滑落的石塊砸到頭部,指責節目組,甚至要退出節目,直接的表達全然不顧及自己在鏡頭前的形象。但正是這種無遮蔽的紀實傳遞出節目“真”的觀念,著名紀錄片導演陳為軍在談到該節目時評價道:“該節目是以紀錄片的手法,關注人與人在極限環境里的互助與沖突,人與自然之間的妥協與搏擊;用紀錄片人的擔當,對當下真人秀‘娛樂至死’進行反擊。”
其次,該節目注重挖掘參與者心靈的真實。真人秀節目中“秀”的過多,集中體現為選手的外在表現與內心真實不一。在《跟著貝爾去冒險》中貝爾任務的設計、懲罰等剝離了選手“娛樂”“游玩”的想法,剩下無可逃離的真實。選手在野外的探險由一開始的不適應到抗拒、掙扎,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去克服、完成任務,這是一個心靈動態變化的真實過程。比如選手韓雪一開始對臟、對吃蟲的排斥,在經歷過懲罰與鼓勵后開始接受;大張偉一開始的“玩世不恭”在艱難的洗禮和隊友的鼓勵中變得堅持;白敬亭在溜索中,那種無奈的掙扎與咆哮,讓人感到來自靈魂深處的真實情感。由“被動”到“主動”不僅是一個字的差別,而是節目激發了選手們的真實情感,于選手而言節目已不再是節目,而是自己人生歷程的一部分。因此,節目最后即便是“喝尿”選手也主動去完成,自然探索的過程實則是對“人性”的探索,這一過程的真實帶動的情感真實,在當下游戲居多的節目中是不多見的。
(二)內容表現上以本土化為中心的內容宣導
在節目制作跨界合作的同時,西方人的文化理念也必然會帶進電視節目中影響觀眾,如節目中貝爾對冒險和戰勝自我的強調,艱難的歷險項目設計,“不近人情、屢破心理底線”的懲罰等都向選手和觀眾暗示著該節目是一個“西式”的節目。文化全球化往往相伴著“本土化”的概念,國內學者所說的文化全球化主要是指超越本土文化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或者說倡導一種所謂的“全球文化”。①也因此,該節目從一開始就考慮到了以“本土化”為中心的內容創作。首先,在選手的選擇上,蔣昌建角色安排,類似于中國式的“政委”角色,“是智慧導師,他會站在貝爾身邊,做一個中西文化的溝通者,傳播介紹自然探索的知識,做好隊員的心理建設。”②“小眾化”的明星藝人,使該節目近乎接近于素人秀,眾多觀眾在觀看后,在互聯網上都表現出渴望參與的呼聲,極大地提高了節目后續創作的空間。其次,與《幸存者》等野外生存節目不同的是該節目拋卻了競爭性生存、高額獎金等展示人性丑的負面設計,轉而強調團隊協作、永不放棄的上進精神,注重表現個人的堅強意志和自我改造,以及個體情感的真實表現,塑造的是個體和團隊不斷進步完善的過程和形象。對比貝爾以往的節目可以發現,通過適當地降低難度、改良懲罰措施等舉措,《跟著貝爾去冒險》也在盡可能地消除中國人可能產生的接受不適。“中國當前的電視真人秀節目也必須經過符合中國人認同的欣賞心理和民族精神的改造,這種欣賞心理和民族精神和市場規律的合理融合才是節目良好運營的文化參照,才是其真正成功的必要前提。”③《跟著貝爾去冒險》在本土化中尤其注重人文精神、集體主義、拼搏與勇氣、友誼與情感認同,這是中國受眾普遍渴望和接受的。每期節目都會在一天的歷險完成后舉行一個篝火晚餐,選手錄制自己的一天的心得。這既是一種根植于拼搏精神的狂歡,也是一種源自內心的真情流露,患難與共的友誼凝結成為一種精神向心力,進而讓觀眾產生情感認同和共鳴,喚醒心理的參與機制,最終使節目完成育人的使命。
(一)敘事節奏的掌控上仍有可改進空間
戶外真人秀節目的敘事模式受眾已不陌生,對節目來講最大的問題是戶外真人秀節目眾多機位拍攝下來的鏡頭畫面太多,素材的取舍難以決定。節目中八位選手事無巨細的鏡頭展現,讓節目的紀實成了流水賬,拖慢了每期節目的敘事節奏,量少間斷時間長,是否會影響傳播效果應該是制作方下一步要考慮的。一季的節目落幕是否太匆匆,延長每季節目量擴大節目周播的量,矩陣式傳播的發力……都是制作方需要作出的新的探索。
(二)跨文化的傳播要考慮情感與文化接受的問題
貝爾被稱作“食物鏈頂端的男人”,源自其在國外的節目中對“吃”的問題的表現。在節目中,貝爾決意的“吃”讓國人從情感上難以接受,殺生方式讓選手不可思議。我國的民族傳統意識是溫順、和善,過度展現生物的弱肉強食,將這種他國文化直接引入中國,受眾在情感上能有多大的接受程度,是創作者第一步要思考的。第一季最后一期節目中的“喝尿”環節更是觸及國人底線,環節設置能否實現“本土化”,能否嘗試以“體罰”取代“心理的懲罰”?
電視文藝根本上來講是作為審美客體而存在,滿足觀眾審美需要而存在的,觀眾在收視的過程中得到悅心悅意的快感,進而實現人格與精神的提升。“審美”還是“審惡”?愉悅觀眾還是讓觀眾“胃口翻騰”進而滿足受眾的獵奇?電視作為大眾傳播的媒介,創作者應當在此方面適當改善表現方式使其更加適合受眾接受。在網絡化傳播時代,為擴大傳播效果,制作方可以通過網絡調查讓受眾參與其中來討論決定“吃與罰”的方式。如果說該節目渴望通過野外探險傳遞野外生存技能,那么在下一季節目中應當注重強化知識傳遞和引導,凸顯出節目的導向。
2015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關于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為抵制真人秀節目過度娛樂化與低俗化,引導真人秀節目健康發展作出了規范化指導。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大量引進國外模式的做法引起受眾對戶外真人秀的審美疲勞,而原創、類型題材的拓展可以開辟更多的創作道路,國際間的合作將成為未來電視真人秀發展的方向。《跟著貝爾去冒險》提升了大眾文化的審美水平,以國際化水準和內容有力地吸引了受眾,盡管未能取得收視高潮,但擺脫收視率的綁架,以品質為標準的客觀評價的共識使其獲得了優良的口碑,為后續的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未來真人秀的突破發展提供了思路。
注釋:
①胡凌霞,文智勇.電視文化的再認識:全球化、大眾化與同質化[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
②網易娛樂.《跟著貝爾去冒險》拍攝過半或將現身上海[EB/OL].http://ent.163.com/15/0922/10/B44486TP0003 4VDC.html,2015年9月22日
③張忠仁.當前電視真人秀的傳播困境與解決之道[J].現代傳播,2010(10).
(作者單位:廣西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