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俊濤
?
如何進一步提高紀錄片的藝術性
□房俊濤
摘要:隨著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紀錄片事業成長起來,成為人們最喜愛的一類節目。近幾年,文化產業領域對于紀錄片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如何進一步提高紀錄片的藝術性,是所有創作者們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本文通過鏡頭的運用、剪輯以及真實情景再現三個角度淺析了提高紀錄片藝術性的方法途徑。
關鍵詞:紀錄片;藝術性;鏡頭;剪輯;情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已經進入了新階段,對人們的思維習慣產生了重要影響。在這種形勢下,文化產業迅速發展起來,成為社會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用文化產業帶動經濟發展,說明我國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取得進展,經濟發展模式正在轉變之中。紀錄片是文化產業中的活躍部分,深受人們喜愛。研究紀錄片創作的藝術化,可以進一步提高紀錄片質量,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鏡頭運用有很多種方式,每種方式都有自身的藝術特征。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要合理運用鏡頭,以彰顯藝術性特征。
(一)長鏡頭的運用
長鏡頭是對某個場景進行連續拍攝,中間沒有間斷。長鏡頭拍攝出來的情景相對完整,具體需要拍攝多長時間并沒有硬性規定。長鏡頭的使用可以使紀錄片的藝術性更強。第一,畫面中包含的內容比較多,鏡頭沒有經過剪輯,將畫面直接呈現給觀眾,真實感非常強;第二,長鏡頭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講求統一性,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事件的經過,這是任何一種剪輯方式都無法做到的。攝影師可以適當采取推、拉等手段,同時也可以適當改變焦距,在不轉換鏡頭的前提下改變構圖,使鏡頭下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將長鏡頭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①
(二)主觀鏡頭的運用
關于主觀鏡頭的使用,在紀錄片領域一直存在爭議,但是實際上這種鏡頭的使用并沒有違背紀錄片的創作原則,即真實性原則。它只是拍攝視角的一種轉換,使紀錄片的觀賞性更強。拍攝過程中采用擬人化的手法,能夠對觀眾產生一種獨特的吸引力,感覺自己好像參與其中。與其他鏡頭相比,主觀鏡頭的藝術性更強,因為無論最終呈現出來的畫面多么客觀,其中都會摻雜創作者的主觀情感。為了在保證紀錄片真實性的前提下增強畫面的藝術性,可以適當使用主觀鏡頭,但是要注意拍攝過程中盡量不要對被攝主體產生影響。
(三)固定鏡頭、運動鏡頭的運用
所謂的固定鏡頭,就是拍攝過程中不改變攝影機的位置,觀看藝術片的人相當于站在一個固定位置,與人們常規的視覺感受相符。這種鏡頭最大的特征就是客觀性較強,好像直接將紀錄片觀看者帶入到當時、當地,對發生的事情進行直接觀察。運動鏡頭與固定鏡頭相反,需要不斷變化攝影機位置,采用多種手段對攝影機的位置、角度進行控制。變化著的鏡頭會給人一種跳躍感,對觀眾的視覺產生一種強烈的沖擊,留下深刻的印象。經典紀錄片《最后的馬幫》在拍攝過程中就運用了大量運動鏡頭,取得了理想的藝術效果。②
紀錄片中哪種鏡頭的藝術性最強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每種鏡頭都有各自的優勢,要根據紀錄片內容、被攝主體的特征合理選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這幾種鏡頭進行合理組合,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
畫面的剪輯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作品最終是否能夠達到理想的表現效果與剪輯手法有直接關系。目前在紀錄片領域應用最廣的是蒙太奇剪輯。對于這種剪輯手法至今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庫里肖夫對蒙太奇剪輯概括如下:把動作的各個鏡頭在一定順序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這就是蒙太奇。這種剪輯手法會使紀錄片的愉悅性更強,剪輯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增強畫面的匹配程度
如果同一景別中采用畫面組接,就會給人一種重復之感。如果受到條件限制必須要采取這種組接方式,最好做出相應處理,增強畫面的藝術感,例如可以采取疊化處理手法。同時,鏡頭在對接時一定要注意色彩上的匹配性,如果色差非常大,從視覺上就會帶給人一種不舒適的感覺。另外,為了避免畫面呆板,使畫面活起來,銜接過程中一定要選擇多個角度的鏡頭,增強畫面的表現力。③
(二)控制好節奏
剪輯會對紀錄片的節奏產生直接影響,進而影響紀錄片的藝術表現力。例如,如果鏡頭較短,紀錄片的節奏就比較快,觀眾會產生一種緊張感。相反,如果一個鏡頭持續的時間比較長,節奏就相對舒緩,給觀眾一種輕松之感。節奏的快慢要根據內容以及畫面風格來確定,用鏡頭的時間長短對節奏進行合理調整。
(三)將觀眾的視覺習慣以及藝術創作原則作為參考
首先,從觀眾的視覺習慣上來說,攝影是根據人類的視覺殘留原理發明的,因此剪輯過程要充分考慮人類的視覺習慣。一些紀錄片的剪輯者為了追求藝術效果,突破了人類的視覺習慣,剪輯出來的畫面給人一種眼花繚亂之感,反而達不到理想的效果。鏡頭不要太長,否則會給人拖沓的感覺;當然也不能太短,否則會感覺畫面混亂,個別特殊畫面可以使用快切鏡頭。其次就是要將藝術創作規律作為參考依據,蒙太奇剪輯手法本身就是對真實情景的藝術化再現,剪輯過程就相當于藝術再創造過程。一是要把握住主題,抓住重點,不能“跑題”,二是遵循典型化和形象化的原則。④
(一)在情景紀實中展現文化淵源
紀錄片本身就是文化產業的組成部分,其目的不僅是再現事實,更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追思。近幾年熱播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關注度一直居高不下,絕不僅僅是因為片中為我們展現了各地美食,更是因為其引發了人們的思鄉情緣,這是對美食背后蘊含文化的一種關注和認同。紀錄片采用紀實方式對美食的制作過程進行錄制,在介紹查干湖冬捕這一期節目中,為人們展示了冬捕前的儀式以及魚的各種做法和吃法。在錄制這些情景時,攝像師十分注意不去干擾主體,為人們再現了真實的藝術。
(二)真實再現的原則
紀錄片中的被拍攝主體并不一定都是本人,所有的場景也并非都是當時的真實情景。有些事件可能發生在過去,由于條件限制,這些場景沒有被記錄下來。為了將當時的場景展現出來,可以使用多元化的影視語言,如新聞、紀實以及藝術創作等,對當時的情景進行描述,這既可以采用主觀鏡頭,也可以對場景進行模擬,還可以邀請演員進行表演。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要遵循客觀實際的原則,將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完整、全面、客觀地呈現給觀眾。這種真實再現的方式已經成為紀錄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其也對敘事電影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⑤
(三)如何通過真實再現增強藝術片的表現力
真實再現雖然是對真實場景或者故事的真實呈現,但是也屬于一種再創作過程,表現效果與創作者個人情感因素和對這一事件的理解角度有直接關系。為了在遵循紀錄片真實性的基礎上加強藝術表現力,真實再現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紀錄片中的哪些情景采用了真實再現手法,要直接告訴觀眾,防止觀眾產生誤解,認為這些場景都是真實的??梢栽诋嬅嬗疑戏阶龊脴擞?,這樣觀眾就可以將真實部分和真實再現部分劃分清楚,更好地理解紀錄片主題。
其次,要合理處理真實再現場景中的畫面色彩。由于這些情景大多都發生在過去,具有一定的回憶性特征,因此可以在色彩上對這些畫面進行單獨處理,一般都是處理成黑白色。如果有彩色畫面,則可以對這部分畫面進行模糊或者是進行虛化處理。一方面可以提醒觀眾將這部分畫面與紀實畫面區分開來,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種特殊的意境,提升藝術表現力。⑥
紀錄片是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觀眾最喜愛的文化節目之一。紀錄片的拍攝雖然是基于事實,但是無論是鏡頭的選擇組合、剪輯還是真實再現,都屬于一種再創作過程,因此具有一定的藝術性特征。將這些藝術表現手法合理運用和巧妙組合,能夠進一步提升紀錄片的藝術性。
注釋:
①佘為.CG技術與紀錄片視覺藝術化[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1 (2):64-65.
②蔣雅婷.論紀錄片藝術性的重要性及有效藝術化[J].大眾文藝:文藝版,2011(23):202-203.
③趙志剛.當代國際獲獎紀錄片對我國紀錄片創作的啟示[J].電視研究,2008(06):47-50.
④劉峰.歷史題材紀錄片中動畫藝術語言的真實性探討[J].東南傳播,2012(06):111-113.
⑤王遲.動畫紀錄片的爭議與直接電影霸權——對聶欣如教授的回應之四[J].南方電視學刊,2015(02):70-73.
⑥仇蓓蓓.“大片化”時代的敘事——近十年中國紀錄片創作分析[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154-160.
(作者單位:菏澤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