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 潘柏申
當拿到化驗單時,很多人總會特別糾結于上升或下降的小箭頭,覺得一有箭頭出現,就代表指標異常,提心吊膽的。其實,出現小箭頭并不能絕對地表示有疾病存在,因為很多情況都會影響到檢驗結果。
檢驗結果并不是一成不變的,24小時之內都會發生變化。比如血糖,下午比上午高,餐后比餐前高;血鉀,白天比晚上高;生長激素,晚上比白天高。這都是非常正常的生理波動。因此,有的項目(如某些激素)需要上午8點和下午4點各檢測一次,所測結果一個是最高峰、一個是相對低峰。
在不同季節、不同時段,檢驗結果也會發生變化。比如,冬天血脂容易增高;女性處于妊娠期時,常常呈現紅細胞減少,這是因為妊娠中后期時體內血液重新分布,使母親血管內血容量(包括紅細胞)相對減少,血管外的水分就會轉移到血管內,造成稀釋性貧血;當女性處于排卵期或黃體期時,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也各有不同,因此在相關檢驗時醫生會關注女性月經周期,以便做出準確的判斷。
站著和坐著的檢測結果也不一樣,其差異最大可達15%。站立位抽血,全身血液分布在下半身的較多,血管內的水分容易轉移到血管外,血液相對濃縮,結果可能引起血脂偏高。但處于平臥位時,血管內血容量相對減少,血管外的水分轉移到血管內,造成相對稀釋。
曾經就有患者在門診采血后發現血脂偏高,進了病房血脂卻降低了,這是因為體位改變造成的差異。有時血小板、白細胞較低(處于邊緣狀態)時,與其糾結是否采取治療方式,不如考慮站位或臥位的問題。掌握了這個情況,會使分析指標、判斷病情更加全面。
飲食結構、空腹與否也會造成檢驗結果的不同。通常,檢測血糖、血脂水平,尤其是三酰甘油,都在空腹時進行。
另外,采血之前不建議特意改變生活方式,更加不提倡采血之前忽然轉變成清淡飲食,這樣刻意改變了生活習慣,就不能反映真實情況,只會給醫生傳達錯誤的信息。
跑步或劇烈運動后,會引起某些檢測指標異常,如氨基轉移酶異常,但是休息片刻后就會恢復正常。
不同年齡段參考的數值并不相同,目前供參考的數據基本是針對成人的,有些項目不完全適合于老年人,兒童則基本沿用另外一套參考標準。
以前的參考數值范圍基本借鑒國外。近幾年,在原衛生部和科技部的共同支持下,完成了中國人群的檢查項目參考范圍,結果發現雖然很多數據與國外相差并不很大,但有些數據依舊存在差異。
但美中不足的是,參考對象依舊主要針對成人(包括老年人)。兒童的參考數據由于采血困難,采集的標本量較少,而且還要分各個年齡段,因此國內外這方面的工作進展都比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