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建國
“研究性學習+”理念下學科教學的方法革新
■嚴建國
在個案大量細節的啟發下,作者提出了“研究性學習+”的概念,闡述了這一概念下學科教學應具有“完整任務、教在學中、專項訓練”的核心要素,并分析了大班額集體授課制中實施這一方式的現實困難,提出學科教學跨時空整合的想法,以期推動學科教學方法的根本變革。
研究性學習+教學方法
1.緣起。
我的孩子是一個中等生,主要有這樣一些典型的學習癥狀。時間上,整天處于忙碌地完成任務;內容上,他有很多的知識點不理解,簡單地重復著學習;方式上,遵守學校的時間安排,認真完成老師的任務,只是按部就班地學習著,沒有好的辦法來理解得更深、學得更好,所以每次考完了唯一的想法是“再認真些吧”;心理上,表現為比較固執己見……
通過交流我發現,身邊的化學同行,他們的資質優秀的孩子也常有化學學不好的現象。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化學學科里隱藏著很多化學學科特有的常識,這些常識在初三快節奏的教學中學生是沒有機會觸及的,更沒有機會深入,這樣,學生對龐大的化學知識體系缺乏系統了解,就會頻繁遇到學習障礙。
也正是基于這兩點,讓我迫切感覺到需要改進方式,和孩子一起,創造一次非凡的學習經歷。
2.化學研究性學習的歷程。
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把初三化學分成了“化學常識入門”“物質的分類和性質”“實驗與計算”三部分,讓孩子展開綜合性的研究性學習。
(1)化學常識入門。孩子自己閱讀緒言部分,他花了不少時間,問了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是化學呢?”又看了幾遍化學的概念,慢慢悟出了其中的關鍵詞——“在分子和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然后他開始了一系列的追問:“什么是分子、原子?不同的原子間是什么區別?”只一個晚上兩個小時的時間,他就基本理清了在校學生需要半個學期學習的物質結構方面的知識。這一塊的學習,孩子主要是看書、提問、師生對話、解釋、進一步提問……不斷的循環往復,直至他完全理解。
(2)物質的分類與性質。我經常帶他到化學實驗室去,反復地去做書本上的幾個重要實驗,熟悉之后,他自己找來了一本趣味實驗書,照著做了一些;我稍做指導,讓孩子理解物質的分類體系,以及同一類物質性質上相似的道理,再由他做些作業。他很快也就入了門道,學得津津有味。
(3)化學計算與實驗。這是化學考試的重點和難點,題目類型眾多,方法龐雜,我采取了小專題綜合、整體訓練的思路,編寫了“初中化學80題”,讓其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總體來看,孩子的化學學習經歷了“感受問題、定義問題、假設、嘗試、初步解決、重新檢視”,從本質上看這就是研究性學習。
3.學習的時間與成效。
(1)消耗的時間。
孩子從初二寒假開始學習化學,花了10天左右,每天約2小時;在初二第二學期期間,他自己在腦中運轉一些化學的東西,花些零碎的時間,探索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初二暑假較為系統地理了一下,也花了10天左右,每天約2小時,前后合計起來學習時間約60小時,就基本完成了初三化學的學習,相當于在校學生2個月學習化學的總時間,所以,從時間來看,這是極其高效的。
(2)學習的成效。
第一,這是孩子生命中一段傾向于專注、自我主導、隨時隨地、不斷發現、驚喜、成功的學習歷程。就以“隨時隨地”來說吧,在他接觸化學后,我帶他去超市,他拿到商品,總是先看商標里說了什么物質,介紹了怎樣的性質,以此來豐富自己的化學知識。再從他后來在初三階段的考試成績來看,整體上處于一流學生的水平,有兩次居然是全年級650多位學生中的第一名。
第二,獲得了一種不凡的化學專業學習力。2016年3月的一個晚自習,他決定做一下2015年度江蘇省金鑰匙杯化學競賽的決賽試卷,自己批了88分,相當于省一等獎的成績!之后,他和我極興奮地談論這份考卷及一些學習體驗達45分鐘之久。他說,真正學習是這樣的,在做這樣的考卷時,精力集中(可能是他前所未有的),動了很多腦筋,思維好像被題目激發了,對之前學過的知識有了新的領悟,而且有一些全新的體驗……對某些題目有絕對的把握,強烈體驗到了這樣學習的快樂,忘記了周圍的一切。
一個資質平凡的學生,因為學習方式的改變,在他身上發生了極其不平凡的變化,這難道不足以讓任何一個教師震撼和思考嗎?
當前,一些涉及學科研究性學習的論述很多,主要側重于單元內容或單一課時,筆者探索的“研究性學習+”是應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與學科課程深度整合,以學生獨立思考和個人經歷為基礎,形成他們自己的對學科的理解和進步方式。這樣的學科教學特質主要有以下三點:
1.面向完整任務。
面向完整任務學習時,學習者從學習活動一開始就要面臨著多種不同的技能要求,通常情況下,可以讓學生一開始先接觸相對容易的完整任務,逐漸過渡到難度大的完整任務,當學生不能獨立協調使用綜合能力時,有必要對完整任務本身做出簡化。
2.教在學中。
目前,學科教學有兩種流派,一是先教后學,這是傳統的;二是先學后教,這是一些課改名校的做法。而研究性學習的特質,因為它涉及的不是單純知識的問題,還有能力和體驗的問題,因此,我個人的觀點是,應嘗試一種更加符合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思路,即“教在學中”。
當學習者進入新的、綜合程度更大的任務中時,重要的是必須得到支持與指導,以便能夠協調各種能力的綜合要求。當學習者慢慢地積累經驗更有勝任能力時,教師的支持和指導再逐漸撤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從對學生的高支持到無支持逐步過渡。而最大力度的支持是“參與學習”,在學生最初開始學科研究性學習時,教師要花上足夠的時間陪伴學生,在學生對完整任務展開探索中,隨時應對學生的問題,高密度地開展師生對話,實現“在學習中指導學習”。中等力度的支持可以是“不完整的案例學習示范”,此時,教師向學生布置一個研究題目,提供一些可能的學習資源,要求他們據此學會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方法。最后,是沒有力度的支持,即學生面對“常見學習任務”,此時學生必須獨立自主地完成全部的解題過程。
3.專項練習。
專項練習是在已經引入整體的、有意義的學習任務情境之后,為讓學生達到較高的熟練程度而由進行的作業性練習,也可分為“非自主專項任務練習”和“自主專項任務練習”兩種。非自主專項任務是由教師直接提供的專項練習,例如本文案例中由教師編寫的“初中化學80題”,自主專項任務是學生自己選擇的一些課外輔導書等。當學習者已經培養起良好的自導學習能力,有了學科領域性、全局性認識后,他們就能夠對學習的內容作出自我定向,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和學習任務,調整和評估自身的學習水平,獲得一種專業的學習力。
1.“研究性學習+”與班級授課制的矛盾。
目前,不少學校還是一種大班額的班級授課體制,這種師生比決定了只能采取統一步調的學習,“研究性學習+”這樣的偏個性化的教學會受到很大的限制。本質上來看,學科研究性學習最關鍵的是要求教師從“主動提供學習支持”過渡到“響應學生提供支持的請求”,學生從“適應教師的教學”過渡到“自導的資源型學習”。在改革的初期,學生因多項能力準備不足,需要教師的高支持,教師可能會在同一時間里面臨不同學生極其紛繁的支持請求,又需要和學生一起深度界定問題、提供復雜程度適宜的任務、充分的專項變式練習、精準的激勵支持等,如果固守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對教師的時間和精力而言,都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旦突破最初的困難階段,學生的能力和方法有了初步的提高,教師的工作就變得非常的舒適輕松。
2.“研究性學習+”呼喚跨時空的教學整合。
首先,從時間角度來說,“研究性學習+”需要進行更大的時間統籌。一般而言,開始階段學生花的時間需要足夠充分,而這個階段對于學生最后達到課程的目標特別關鍵,我們不能根據常規教學內容的多少平均分配時間。其次,這種學習方式應該用在整門學科上,而不是用于單一課時上,偶然一次采取研究性學習的方式來組織和管理教學,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再次,“研究性學習+”還需要老師深度整合學科資源,根據不同學生的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總之,“研究性學習+”既幫助學生掌握具體領域的知識,又培育自我指導的探索能力,這些正是當今社會和未來所需要的。
(作者為江蘇省無錫市洛社初級中學教師)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主動學習導向的初中助學案開發研究”(批準文號E-b/2013/002)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