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莉 宮京成
?
從《客從何處來》看電視娛樂節目的本土化創新
□申莉宮京成
摘要:在收視率和廣告效益的驅動下,電視娛樂節目普遍存在文化內涵不高、創新力不足、外國引進節目過多、國內同行之間相互抄襲的情況。而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CCTV-1)播出的《客從何處來》讓觀眾眼前一亮,將娛樂與明星真人尋根、追溯家族歷史相結合,使得電視娛樂節目得以創新。
關鍵詞:電視娛樂節目;客從何處來;節目創新
《客從何處來》是央視打造的國內第一檔明星真人尋根、追溯家族歷史的紀錄片。全程記錄明星尋訪祖輩生活的地方,追溯塵封已久的家族秘密。2014年4月27日第一季《客從何處來》在央視CCTV—1播出,該欄目沒有進行特別的宣傳造勢,但是它的影響力和口碑卻非常的好,幾乎做到了零差評,獲得了很好的收視率。本文試圖分析《客從何處來》的創新點,希望為當前電視娛樂節目的研發與制作提供一些參考。
關于電視娛樂節目的內涵,到今天學界也沒有達成共識。比如朱羽君、殷樂在《減壓閥:電視娛樂節目——電視節目形態研究之一》中說:“娛樂節目是通過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眾參與,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種娛樂氛圍的節目形態。可以分為娛樂資訊節目、真實娛樂節目、游戲類娛樂節目、公共舞臺式的娛樂節目。”石長順在《電視欄目解析》中把電視娛樂節目定義為:“電視娛樂節目是綜藝節目發展的新形式。較之傳統綜藝節目,它更具有純粹的娛樂性、游樂性、消遣性、商業性和大眾性。”李瑞植、邱秀桐在《我國內地娛樂節目解析》中把電視娛樂節目定義為:“電視娛樂節目是綜藝節目發展的新形式,通常人們所指的電視娛樂節目是單純以娛樂性、消遣性和趣味性為突出特點的電視節目。”綜上所述,本文認為電視娛樂節目的定義可以概括為:以電視為中介,大眾在互相交流中形成的以娛樂性、趣味性、審美性、教育性等為特點的電視節目。
(一)文化品位低
在收視率要高、廣告效益要好的思維影響下,娛樂功能逐漸遮蔽了電視的審美功能、文化認知功能和教育功能,使得電視娛樂節目為了獲得高收視率,過度追求娛樂化,從而降低自己的文化品位,來迎合觀眾人性中隱藏的偷窺欲望,在娛樂節目中將“性”設置為看點,經常使用葷段子,通過故意詆毀、惡意中傷、虛張聲勢的方式來吸引觀眾,從而將傳播真、善、美的電視變成了呈現“丑”的載體。盡管電視娛樂節目不要求具備過于強大的教化功能,但這并不等于要降低文化品位,受眾在觀看電視娛樂節目的過程中,在開心的同時,又能夠有所收獲,才是最好的境界。
(二)“復制”功能過強
在我們國家的版權制度不健全、廣播電視法沒有出臺的情況下,當一個電視娛樂節目取得高收視率時,各大電視臺都想分得這杯“高收視率羹”,于是就會出現風格雷同、內容類似、缺乏新意的節目,從而加劇觀眾的審美疲勞。它們不僅在內容上相似,連節目名字都大同小異,比如湖南衛視在2013年10月11日開始播出的《爸爸去哪兒》與浙江衛視2014年4月24日推出的《爸爸回來了》,這兩檔節目都是以明星父親們與萌娃的相處為主線,由常年不在家、不經常照顧萌娃的父親單獨照顧萌娃、和萌娃相處幾天,真實呈現父親與娃娃們互動過程中發生的一切狀況。如果不熟悉《爸爸去哪兒》與《爸爸回來了》這兩檔節目的話,會很容易讓人理解為《爸爸回來了》是《爸爸去哪兒》的續集。據央視索福瑞媒介收視率,《爸爸去哪兒》第一季首播當天全國網收視率1.1%,收視份額7.67%,城市網收視率1.46%,收視份額6.45%,力壓同時段其他綜藝節目獲得第一。第一季第八期的《爸爸去哪兒》在全國中心城市收視率達到5.2%,刷新了中國電視十點檔節目收視率紀錄。浙江衛視于第二年開播《爸爸回來了》的意圖不言而喻。
(三)海外版權比例過高
縱觀排名前10的衛視,他們熱播的電視娛樂節目中十之八九都是引進海外版權,我們國家自己創造的節目幾乎被“最小化”到了一個可以忽視的數量。比如湖南衛視熱播的《爸爸去哪兒》版權和模式購自韓國MBC電視臺的《爸爸!我們去哪兒?》;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是從韓國MBC電視臺引進的歌唱真人秀節目;湖南衛視的《中國最強音》節目母版是在全球有著強大影響力的音樂真人秀節目《X元素》;浙江衛視主打的《中國星跳躍》節目形態是從荷蘭引進的,該節目在荷蘭的名字叫做《名人四濺》;浙江衛視的《中國夢想秀》是引自于英國BBCW頻道的王牌綜藝節目《就在今夜》,這個欄目在英國創造了收視第一的好成績,所以浙江衛視斥巨資購買英國模式版權,去打造這檔由明星給普通受眾喜悅、幫助普通大眾圓夢的大型公益節目。在我國各大衛視中,電視娛樂節目做得風生水起的非湖南衛視和浙江衛視莫屬,而他們的王牌節目很大一部分是從國外花巨資引進的,這一點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一)節目名稱的創新
《客從何處來》的節目名稱來源于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這首詩傳達了賀知章久客他鄉、想念故土的情懷。《客從何處來》這檔電視娛樂節目與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想要表達的思想是一樣的,“何處來”表達了一種疑惑,一種未知。《客從何處來》的欄目名稱一來比較容易記憶,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一種親切感;二來設有疑問,這就留下了懸念,會讓觀眾產生好奇心,想一探究竟;三是表現觀眾對自己家族歷史的興趣,有一種歷史的責任感與厚重感。
(二)節目形式的創新
一檔成功的電視娛樂節目涉及到很多方面,《客從何處來》這檔節目嘉賓的選擇是一大亮點。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季的5位嘉賓,他們分別是:易中天,知名學者,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致敬作家,長時間致力于文學、美學、歷史學等眾多學科和跨學科的研究,他是央視《百家講壇》欄目的“開壇論道”的主要學者;馬未都,收藏家兼顧古董鑒賞家,央視欄目《百家講壇》的主講人,主要講解的系列節目為《馬未都說收藏》;曾寶儀,她既是一名節目主持人又是一名歌手,還是一位演員,這是一位多重身份的全能藝人;陳沖,著名國際影星,是曾經主演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華人女星;阿丘,央視新聞評論部《社會記錄》節目主持人。第二季的六位嘉賓為蕭敬騰、謝娜、佟麗婭、撒貝寧、鈕承澤、金士杰。《客從何處來》選擇的這些嘉賓都是在社會上具有知名度,并且具有良好口碑的人。通過觀看節目,筆者還發現這些嘉賓都很渴望了解自己的家族歷史,不管家族中的那個人是英雄還是“叛徒”抑或是是普通平民。
(三)提高了娛樂節目的文化內涵
娛樂功能、教育功能、文化認知功能、審美功能這是電視的四大功能,在當前的電視娛樂節目中,娛樂功能日益凸顯,蓋過了其他三項功能。隨著電視娛樂節目的媚俗化,很多有文化的受眾離開了電視,但是《客從何處來》走出了這個怪圈,該節目通過闡釋個體與家庭、宗族、民族之間的關系,還原我們對故鄉的牽掛、對祖先的追思、對國家熱愛的精神線索。這么多期節目播出后,我們就在逐漸地向“我們是誰”的含義靠近。這樣的節目充滿人文情懷,讓我們觀看完節目會思考“我從何處來,我是誰,我將要向哪里去。”
(四)敘事手法創新
通過觀看每期節目,我們可以發現這個節目的各個環節都是經過細密設置的,故事和故事之間通常用“那里,有個人在等我”來連接,這就使懸念感和戲劇性凸顯了出來,更加凸顯了真人秀節目的獨特色彩。此外,上一個環節遺留的問題工作,通常都是由下一個專家去解開,這樣做既增加了故事的考證色彩又回答了前面所設置的難題,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與可信度,很大程度上也說明了該節目的邏輯性很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講,每一個嘉賓都是按照攝制組設計好的劇情去完成尋根問祖的旅途,這樣的設計使紀實部分有力地展開,也是區別傳統紀錄片的不同的地方。
盡管《客從何處來》也有存在不完美的地方,比方說劇本有些僵硬、后期剪裁幅度過大,但是它用自己的創新方式,給我們展現了一段段有溫度的歷史和一個個有熱度的人物。在高收視率、高廣告效益的驅使下,電視娛樂節目過度娛樂化的氛圍越來越激烈,《客從何處來》的出世,說明了有文化品位的節目還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的。
參考文獻:
1.朱羽君,殷樂.減壓閥:電視娛樂節目——電視節目形態研究之一[J].現代傳播,2011(1):92.
2.石長順.電視欄目解析[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105.
3.李瑞植,邱秀桐.我國內地電視娛樂節目解析[J].新聞前哨,2004(6).
(作者單位:寧夏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