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勇
?
創新“三農”報道芻議
□宋曉勇
摘要:面對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的發展局面,新聞工作者應轉變作風,改進文風,創新和改進報道方式。要站在新農村建設的高度,做好主流新聞。要走進農村,挖掘素材,使“三農”報道更具生活色彩和生活氣息。要轉作風,改文風,使“三農”宣傳更可親可信,深入人心。
關鍵詞:三農;創新報道;主流新聞;貼近農民
新農村建設為新聞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鮮活新聞素材,開拓了更廣闊的報道空間。面對日新月異的新農村,面對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新現象,面對日益城鎮化的新農民,新聞工作者應走進農村,轉變作風,改進文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農民,創新和改進報道方式,增強新聞的時代感、針對性和時效性,提升新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新聞工作者應傳播最新農業政策法規,宣傳農業科技和農民致富典型,倡導健康文明的新風尚,引導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認認真真地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
廣播電視媒體以其時效快、形象直觀、參與感強、影響面廣的傳播優勢,成為農民了解國家重大政策和參與社會生活的橋梁。因此,做好主流新聞,提高權威性和公信力顯得格外重要。權威性的高低與主流新聞的有效作為成正比,如果主流新聞做得不夠深,不夠透,不夠活,媒體在農民心目中的“重量級”將下降,其權威性將減弱。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建設、改革的根本問題,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關鍵問題。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興,農村穩則社會安。黨和政府歷來非常關心“三農”問題,與時俱進地出臺了許多農業政策,推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而農村發生的新變化、新成就,黨和政府需要了解;農村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農民希望得到解決;涌現出的新典型、新經驗,農民需要學習推廣。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進行“三農”報道時,不應孤立地、靜止地報道新聞事實,而應站在新農村建設的高度,抱著對黨對農民負責的態度,聯系“三農”實際,宏觀地加以衡量,多角度、多層次地加以觀察,準確傳達信息,彈出時代的最強音,從而提高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如我臺獲獎的系列報道《唐河縣以股份制打造傳統農業》在這方面運用得十分成功。在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下,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是黨和政府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筆者在采寫時以唐河縣委、縣政府巧借外腦與中國農科院等科研單位合作為切入點,報道了引智、引人、引成果,以股份制的形式打造唐河現代化農業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從典型中挖掘典型事件的內在聯系和普遍意義,分析了農業弱質低效的原因和實現土地增效、農民增收的途徑,以及科技長入農業帶來的新變化。這些報道對于當前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節目被中央臺、省臺采用,播出后引起了國家和省農業部門的高度重視,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特別批示,要求把唐河縣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好經驗好做法進行總結推廣。實踐證明,新聞工作者只有把“三農”新聞報道放在新農村的重大戰略部署上看,放在國民經濟的全局來看,放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看,才能透徹地洞察農業、農村、農民的變化,才能更好地宣傳黨的對農政策,才能采寫出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三農”報道佳作,真正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充分發揮喉舌作用。
選擇貼近農民生活的內容采訪是“三農”報道達到良好宣傳效果的關鍵。從傳播學角度看,新聞傳播內容只有廣大觀眾接受并認可,傳播過程才算完成。而要實現這一過程,新聞工作者就必須深入農村,關注農民的生存狀態和生存環境,才能使“三農”報道更具生活色彩和生活氣息。針對當前農業得到加強、農村得到發展、農民得到實惠、部分農民向城鎮轉移以及農村生活多樣化、多元化的現實特點,新聞工作者應以時代的要求、發展的眼光、改革的精神、辯證的方法,更好地體現時代性、創造性。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深入到農民群體中,滿懷信心地發現新情況、新問題,體驗農民生活,傾聽百姓呼聲,反映群眾疾苦,敢于觸及農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并進行深入的報道。如我臺獲獎新聞《老劉賠錢賺信譽》就是一篇貼近農村生活的佳作。唐河縣張店鎮農村經紀人劉明義主動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在市場低迷賠本的情況下,依然不折不扣地兌現承諾,高于市場價收購鄉親們的土豆。筆者敏銳地抓住老劉賠本收土豆這一新聞事實,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農村經紀人不計小利重信譽,正逐漸走向成熟的可喜變化。作品以小見大,說服力強,展示了誠實可信、具有市場觀念和遠見卓識的新型農民形象。事實證明,只有把筆觸、鏡頭更多地對準普通農民生活,對準百姓的苦樂冷暖,關注樸素平凡的生活細節,聚焦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才能挖掘出有價值的農村新聞,才能使廣播電視與農民的聯系更密切。
轉變作風就是新聞工作者要深深扎根農民之中,以農民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好地代表最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樹立平民意識,以農民的身份,以農民的視角去抓取新聞。如我臺獲獎新聞《農業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的反差》就是筆者深入農村深入群眾,冒著酷暑采攝三天完成的。當時筆者在唐河縣黑龍鎮任莊采訪節水灌溉,發現地頭挨地頭的任莊、賈莊2個組的土地上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畫面:任莊的群眾都忙著在大棚里侍弄蔬菜,而賈莊的土地上卻空蕩蕩的,村民們在村頭閑談打牌。于是筆者帶著疑問去尋找答案,挖掘出“任莊群眾注重科技,舍得投入,發展高新農業,人均收入達5000元;而賈莊群眾因固守‘農忙干一季,農閑歇半年’的觀念,種植傳統農業,人均收入僅2000元”的這一實事。筆者決定以農業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的反差為主題進行現場采訪報道。筆者問任莊大棚蔬菜專業戶:“你當初也不富裕,怎么舍得投資五萬元,建這幾個蔬菜大棚呢?”通過專業戶的回答,進一步指明了“要想富,必須轉變種植觀念,發展高新農業”這一觀點,增強了報道的深度。筆者在賈莊村頭嘮嗑般地采訪打牌的群眾,詢問他們的生活、收入情況及對任莊發展大棚蔬菜的看法,群眾的觀點是:地里收成不好,一季麥一季秋,僅顧住嘴,搞大棚蔬菜,投資大,不保險,怕人偷。這些話既生動形象又有說服力地表現出賈莊群眾固守傳統種植模式,不愿接受新技術,擔心投資收不回來,種糧食牢靠等陳舊觀念。為了選取好的畫面,筆者冒著高溫,不計臟亂地趴在濕地上拍攝大棚里的蔬菜幼苗生長。這條新聞最終也被中央省市臺采用。
改進文風就是用農民熟悉的語言,聯系農民身邊的事例,采用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記錄農村生活中最生動最鮮活的畫面和聲音。如我臺獲獎新聞《馬景武與時俱進掃三盲》是以農民的語言采制的新聞佳品。筆者突出紀實風格,運用樸實的農民語言與主人翁的生活語言諧調地交融互動,給人以瑯瑯上口的語言快感。明快生動的描述中,觀眾了解到唐河縣普通農家老漢馬景武17歲開始在農村掃文盲,隨著時代的變遷,馬景武掃盲的內容與形式也與時俱進。從解放初的掃文盲到三中全會后的掃科盲,再到依法治國的掃法盲,馬老漢用知識改變著鄉親們的命運,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命運。作品生動樸素,有較強的生活氣息,展示了一個普通農民用幾十年的努力和奮斗造福一方熱土的內在追求,體現了時代精神和時代變遷。節目播出后深受農民的歡迎。
此外,也要善于運用電視畫面語言,以農民能否看懂、聽懂,是否接受、喜歡為標準,從鏡頭運用、聲音等各方面做精心設計,使“三農”報道鄉土氣息濃郁,輕松樸素自然。如我臺獲獎新聞《尹太陽和他的太陽樂隊》是一則抓攝畫面語言精彩的社會新聞。當時筆者到唐河縣少拜寺鄉采訪生豬產業,偶遇尹太陽調試樂器準備晚上為村民演出。了解到尹太陽為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自籌資金組建樂隊堅持免費為群眾表演之后,筆者決定拍攝這條新聞。演出時,臺上演員盡情表演,臺下村民陶醉其中,村民們有的坐在小板凳上,有的依著山坡席地而坐,有的半躺在架子車上,有的坐在麥秸垛上,個個神情專注,邊看邊笑。筆者深入觀眾中現場采訪,詢問樂隊免費演出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村民們神態各異,爭相說出自己的心里話。這條新聞先后被中央臺、省市臺采用,播出后效果良好。
總之,面對新農村建設蓬勃發展的新形勢,新聞工作者只有創新“三農”報道方式,才能更好地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把體現黨的意志同反映農民的心聲統一起來,更好地報道農業、農村、農民的新風貌、新觀念、新進展、新成就,才能提高引導水平和宣傳效果,為建設新農村和建成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作者單位:河南省唐河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