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
整合傳播理念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徑探析
□張帆
摘要:在講求“傳播合作效應”時代,整合傳播具有的統一性、整體性信息傳播特征成為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陣地。高校可通過三種途徑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其一,整合認知,提升高校教育者理想信念的教育意識;其二,整合傳播手段,建設全方位立體化教育平臺;其三,整合關系,凝聚理想信念教育合力。
關鍵詞:整合傳播;大學生;理想信念;提升路徑
隨著媒體環境發展的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也因此發生著巨大的改變,從免費的信息享受,到便捷的購物體驗,再到創新的教學方式都離不開媒體的支持。其中,大學生作為信息時代的重要參與者,在享受媒體所帶來的便利與快捷的同時,也被眼花繚亂的信息迷惑了頭腦。盲目地崇拜偶像、一味地沉迷超現實的世界、忽略學習追逐玩樂、急功近利等都是當下中國高校大學生的行為映像。所以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這是個充滿機遇又遍布挑戰的時代,高校如何有效利用起眾多媒體,引導大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辨別和有效抵制腐朽思想的能力,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是當下高校教育中的首要任務。
從傳播學分析視角出發,媒體環境的復雜直接導致了信息傳播方式與信息傳播角色的轉變。在傳統的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呈現出單向傳遞的狀態,信息傳播者與受傳者只是單向的“傳遞”與“接收”關系,信息傳播者處于主導地位。在這種傳播框架下,高校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呈現出教師灌輸信息為主、學生自主學習為輔的教學模式。當下媒體功能日益完善,信息傳播呈現出雙向共享的狀態,信息傳播者的中心地位逐漸弱化,學生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掌握著眾多信息資源可反饋交流的傳播參與者。那么高校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比如多媒體教學、微博微信平臺建設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交相呼應,他們都在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新媒體的發展不代表傳統媒體的淘汰,我們要充分利用不同媒體的特征,從不同方位傳達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整合傳播是傳播學中的重要研究范式,它的理論先驅唐·舒爾茨主張將受眾與傳播者的所有接觸點作為信息傳遞的渠道,達到影響受眾認知、強化雙向溝通、監控受眾需求的目的。簡單來說,是以受眾為核心,動用一切傳播手段進行傳播的過程。這一理論適用于信息資源豐富、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是從戰略的高度發掘整合關鍵的受眾接觸點,探求如何更高效地接觸到自己的受眾。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徑中引入整合傳播理念,借鑒這一研究范式的精髓,整合利用身邊的新舊媒體與資源,探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信息接受方式,建立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雙向溝通機制,完善學生信息數據庫建設,不僅可以增加理想信念教育傳播的廣度,更可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度。
(一)整合認知,提升高校教育者理想信念的教育意識
整合認知是整合傳播理念中所提倡的第一個層次,其中的認知即對所傳遞信息的認知以及對整合傳播理念的認知。首先,傳播者作為信息的重要源頭之一,應該對所傳遞內容有深入而全面的理解,才能做到信息準確無誤地傳達。其次,傳播人員應該要充分地認識到整合傳播在塑造主體統一形象和傳輸理念方面的重要作用,將整合傳播理念真正貫徹到信息流之中。
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最重要的教育者為教師群體,他們不僅教授專業的知識更傳達育人的道理。在朝夕相處之中他們的言論與行為對大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當務之急是提升高校教師的政治思想素質,明確高校學生培養的目標,以及詳細闡明中國社會主義接班人應具有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糾正教育主體重實用輕方向、重批判而輕贊揚的觀點,避免其在教學過程中傳遞負面消極情緒和應激行為。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政治理論課程的重要內容,也是其他專業教師言傳身教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點。統一教學主體的理想信念培養意識,將其言行在課堂及日常交流中傳遞出去,相對于零散的、不成系統的、無目的的信息傳遞,更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目的。
另外,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要求教育主體需擁有整合媒介資源的意識。網絡媒體的運用使得今天學生受教者的地位發生了轉變,他們不再是被動接受教育,而是主動去搜尋信息。在網絡中的海量信息固然豐富開放了學生的視野,但也充斥著各種反社會的消極論調和資本主義拜金思想。有學生沉迷網絡小說中,并試圖以其小說情節代替現實社會,將生活中的希望寄托于他人,在網絡中迷失了自我。所以,教師群體應該具有幫助學生篩選、辨別、整合媒體健康資源的意識和能力,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對于科學知識的深入探索之中。當然,在傳播過程中我們不可忽略意見領袖的重要影響力,他們以同輩人的視角去傳遞信息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整合先進教師、優秀學生、微博達人的理想信念教育主體意識,使他們認識到其在教育過程中承擔著更加艱巨的責任。
(二)整合傳播手段,建設全方位立體化教育平臺
整合傳播手段是整合傳播理念中的第二個層次,它有著較為深刻的內涵,一方面指的是運用不同的傳播手段傳達一致的信息,以求反復地加深其在受眾心目中的印象;另一方面要求信息與媒體傳達具備一致性,即信息表達方式與媒體特性之間的一致,從而達到更高效傳遞信息的目的。整合高校媒體與資源是提升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另一重要途徑。
首先,主動運用傳統媒體,唱響理想信念教育主旋律。這里的傳統媒體覆蓋范圍較為廣泛,指的是獨立于網絡之外的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包括傳統的課堂載體和新聞媒體。比如,高校校報、廣播、雜志、電視,戶外宣傳欄,宣傳手冊,課本,多媒體設備等。這類媒體具備較高的權威性、嚴謹性和廣泛性,適用于大規模、高深度的文字宣傳。高校應充分把握傳統媒體的傳播特點及導向力,主動編撰和解析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相關理論知識和案例文章,用事實和邏輯的方式深度解析共產主義科學內涵、社會發展觀,使大學生從內心真正地接受這一理念,并內化為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其次,高度重視新媒體,開創理想信念教育新方式。與傳統媒體相對應,借助于互聯網承載信息的載體都屬于新媒體的范疇,包括微博、微信、QQ、網站等,信息傳遞迅速、互動性強、方式多樣、推廣方便是其突出的傳播特點。面對年輕的大學生群體,尋求利用新媒體建設理想信念教育新平臺是貼近他們的重要方式,目前已有成功典范。比如南開大學的覺悟網,不僅有政治思想課程而且匯集了大量的馬列經典論著、實時更新中國共產黨全體會議精神、連接國內外輿情調查。采用理論宣傳、征文活動、交流互動的方式實現了全員的思想政治教育覆蓋。建立校級、院級、班級的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眾號、微博公眾號、QQ群,充分利用其群聊、對講、濾鏡、定位、推送、朋友圈等功能了解學生思想狀態、加強學生間及與教師的互動,整合網絡優質資源,實現理想信念教育渠道建設的立體化與規范化。
最后,大力開發校園環境,營造信念教育的濃厚氛圍。除了要利用校園新舊媒體之外,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不可忽視對于校園環境的運用。教學樓、辦公樓、圖書館、校園街道、公共設施等軟環境建設中也可以突出理想信念的主要內容,營造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校園環境。當然,環境載體具有流動性、強制性的特點,適合采用色彩豐富、文字簡潔、設計新穎的信息傳播方式。將校園軟環境建設與社會宏觀環境建設鏈接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
(三)整合關系,凝聚理想信念教育合力
整合關系是整合傳播理念中的最高層次,它是建立在受眾需求基礎之上的關系整合,強調受眾在關系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只有了解了受眾的興趣與愛好、媒體接觸習慣與時機,才能建立與受眾長期良好的互動溝通關系。除此之外,關系管理中還要求與其他內部機構和外部組織之間保持一種積極健康關系,從而構建起組織對外信息傳播及對內溝通機制。在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處理好高校教育者、高校媒體、大學生、外部相關機構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塑造新型師生關系,關注學生最新動向。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但是師生之間不再是遙遠的、公開的,而可以成為親切的、私密的關系,這得益于今天新媒體的發展,也就是說在新媒體環境中師生之間以一種更加平等的方式互動交流,這使得教師更加能夠了解學生真實的思想狀態,增進師生之間的信任感,更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同其他的信息傳播一樣,教育無法脫離學生而教授,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總結學生日常的學習習慣、信息接觸的方式、感興趣的學習模式來指導我們做信息傳播模式的構建。我們可以借鑒國家為推廣傳統文化所采用的方式,比如由中央電視臺、中央新影集團組織拍攝的《唐代詩詞故事108部微電影》,既貼合了年輕群體的口味又引發了人們對它的提前關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雖不能如此大張旗鼓,但只要方式新穎、貼合受眾,也能夠出奇制勝。
第二,整合高校內部教育機制,協調與外部相關機構關系。從學校內部思想政治教育運行來看,教師只是教育主體的一部分,學校的其他非教學部門也應該參與其中。學校黨群機構,比如黨委辦公室、校團委、統戰部、宣傳部、組織部等,負責引導正確的辦學方向、宣傳理論教育、把握學生思想動向、抓好政治理論學習、組織學校政治實踐等工作,這些部門與教學部門相配合,自下而上地用實踐感化學生,自上而下地用理論武裝頭腦;科技產業處是思想政治理論成果的大本營,但是這些成果不是憑空而來的,它們是建立在長期的教學實踐基礎之上的理論升華;學校資產管理處等部門完善相關課堂教育設施,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接受教育。所以,整合高校內部教育機制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有序進行的重要條件。當然,社會、家庭這些外部因素也對學生價值觀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學校應該加強與相關外部組織之間的關系構建,比如與福利機構共建校外實踐基地,與博物館共同舉辦參觀教育活動,與家長共享教學資源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教育、增長才干、培養品格,加深對馬列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努力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黃德林,邱杰.新媒體視野下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4(02).
2.鄭元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1).
3. [美]舒爾茨.全球整合營銷傳播[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作者系淮海工學院文學院講師)
基金項目:2014年度淮海工學院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DS201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