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景樂
?
從《兄弟連》看中國抗日“神劇”的差距
□孫景樂
摘要:“抗日神劇”已經成為觀眾茶余飯后談論的話題,對于這種“神劇”觀眾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神劇”的娛樂因素,在這個娛樂至上的社會中需要這種娛樂大眾的調劑品;恨是現在各大電視臺爭相播出抗日題材的電視電影,質量參差不齊,有些作品過于夸張,令人反感。其背后的原因不少學者都已給出,可根本的問題在哪以及應該如何解決,卻未能給出詳細解答。本文旨在將中國抗日劇與美國《兄弟連》做比較,找出根本問題以及提出對策。
關鍵詞:抗日劇;兄弟連;過度包裝;文化狂歡
近年來一系列故事情節頗為神奇的抗日題材電視劇,悄然風靡熒屏。雷人橋段層出不窮,抗日題材電視劇不斷“類型化”。“抗日劇”為什么會演變成為“抗日神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很簡單,電視成為大眾娛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電視劇成為電視節目的頂梁柱,已有題材類型原本有限,古裝劇和涉案劇的經典劇目少之又少,極少能登入黃金檔,宮斗和穿越劇這股流行風已過,剩下家庭斗爭和諜戰片又被太多的政策調控,相對于這些高風險的投資題材來說,抗日劇屬于主旋律范疇,題材穩妥,而且每年的電視臺需求量很大,有相對穩定的收視率,對于投資者來說,性價比和安全性都很高,最重要的是能出入于黃金檔,老百姓愛看。眾多導演和投資方紛紛看好這塊“肥肉”。
在后現代社會背景下,“新奇”“拼貼”文化也悄然出現在抗戰劇中。“抗日”逐漸簡化為一種故事背景,其本質核心已被悄然替換成武俠劇、愛情劇、偶像劇,即使主線仍是抗日、武打、槍戰,然而愛情、時尚、性感等類型元素也統統裹挾進來,于是乎“菜名”未曾改變,可是其中的“滋味”卻是千差萬別了。
現代社會網絡的發達,許多年輕人都翻墻看美劇、英劇、韓劇等,使得中國電視劇流失了一大批觀眾。“抗日劇”并非是中國獨有的一種電視劇類型,與美國的抗日劇《兄弟連》進行對比,中國的神劇被觀眾唾棄和批判的原因就顯而易見了。《兄弟連》描寫的是美國101陸軍空降師部隊E連的真實故事,他們參與了盟軍進攻首日的任務,以及其后整個歐洲的戰事。
(一)抗戰英雄描寫對比
提到中國的抗日神劇,很多人都會不禁想起膾炙人口的“經典”片段,例如:我方戰士都是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徒手撕鬼子、徒手取鬼子心臟,八路軍女戰士受到凌辱后小宇宙爆發,數箭齊發使幾十個鬼子斃命等等,觀眾在嬉笑怒罵間,收視率成倍增加。
有戰爭的地方必定會成就英雄,《兄弟連》講述的故事不煽情不做作,立足真實,還原歷史,展現了二戰中一個英勇的連隊全貌。電視劇在每集開始前都會有一段老兵的訪談,從老兵的自述開始記憶重現,使得人們以一種尊敬、敬畏之心了解這段歷史、敬重這些老兵,感情真摯,耐人尋味。
(二)情感表達對比
在中國電視劇中,一個英雄的誕生必定會牽扯出許多“感情債”。如果沒有戰地女護士、女醫生、女記者的出現,也會有英雄的老母親或者是女兒的出現,她們為了戰爭的勝利犧牲小我成就大我。感情糾葛成為抗日劇的發展主線,其初衷是為了表達英雄不僅是鋼鐵戰士還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出發點是人之常情,可得到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同為戰爭題材的《兄弟連》整部劇中沒有完整的女性形象,這是中國電視劇完全做不到的。在《兄弟連》中也有美國大兵處處留情的情節,例如在荷蘭那段,荷蘭婦女熱情地向美國軍人獻吻,還有一位漂亮的婦女坐在魯茲的腿上,旁若無人地進行親密接觸。不過結局是,這個女人被地方組織抓走,并且被剪掉了頭發,原因是她是陪德國人睡過覺的女人。這種短暫的肌膚之親不能稱之為革命情誼,根本都不會出現在抗日神劇中。然而這些將人性釋放、對人類本性貪婪的真實描寫,符合歷史,并不會對鐵血英雄的形象造成貶低或侮辱,反而更能走進英雄內心世界。
《兄弟連》中之所以沒有女性形象,是戰場的現實所決定的,《兄弟連》凸顯的是軍人的鋼鐵形象,所以缺少浪漫愛情的橋段。不少人認為文藝作品都需要愛情故事為主題,剛與柔、男人與女人、愛與恨交織才能算是一部好的作品。然而《兄弟連》雖然離開了愛情故事,可還是同樣散發出強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三)戰爭態度對比
優秀的戰爭題材作品,其本質上都是反戰的。戰士對待戰爭的態度都是厭惡的消極的,是一種被動的服從。《兄弟連》中提到“戰爭就像煉獄”。在巴斯通戰役中,一個士兵為了挖躲避坑把手都磨破了,恐怖在士兵之間傳播的速度異常快,而那些血腥場面——斷肢、血肉模糊的身軀正是人們的恐懼和反戰情緒的釋放,每次新的任務來臨都會是一片沉默,戰士們都在思考生命。
抗戰神劇里的對戰爭的態度,卻是積極的。每次任務下達,總會出現“日出”“青松”“揮斥方遒”的畫面。戰士們各個整裝待發、激情洋溢、精神煥發,給人造成一種戰爭并不是可怕的、殘忍的,而是一次建功立業的機會的錯覺,這種錯覺并不能有效反映出抗日戰士艱苦卓絕所創造的偉大功績。
(四)敵人形象的對比
其實如何刻畫敵人形象在中國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不僅要尊重歷史,還要兼顧當代觀眾的感受。為了能順利通過審查,抗日劇中敵人的形象陷入了臉譜化、符號化的境地——邪惡猥瑣、丑陋愚鈍、膽小怕死,毫無軍人形象,戰斗力低下、衣冠不整、無組織無紀律。敵對角色能力的矮化并不能真正反映出日軍的殘酷血腥,也將艱苦的抗日戰爭簡單化,是對歷史的歪曲和對先烈們的不敬。
《兄弟連》與其他美國影視劇一樣,在顯現敵人形象時,流露出對敵人的欣賞,給德軍以正面的展現。通過對敵人戰斗狀態的正面描寫,突出美軍將士頑強、英勇的精神。在最后兩集中,30萬德軍投降的隊列,浩浩蕩蕩,就像《阿甘正傳》中的那些萬人空巷的大場面一樣,令人嘆為觀止。與這些兵陣相向而過的溫特斯對尼克說:“你看他們就算是戰敗還是帶著傲氣行軍。”這里,表現了美軍對同為軍人的德軍戰俘們氣質的欣賞。①
在我國,抗日劇如果能以正常視角給日軍進行形象定位的話,那么最終呈現給觀眾的也許就不會是“神劇”的效果,更能樹立我軍的英雄形象。
總的來說,《兄弟連》對人物的描寫不是一片紅潤的粉飾,反而要么是鐵青、蠟黃、古銅,要么是油彩鮮血覆面,戰場上的每個人臉上都有一種緊張感。然而正是這種真實的現場感,搭配上合適的情節,才能毫不夸張地把二戰擺在人們面前,其背后所蘊藏的感情,不同心境自有不同感受。
歷史事實和藝術表現之間的平衡掌握也能稱得上是一門藝術,單單靠荒誕的手法技法,只能達到媚俗的效果,注定流于娛樂膚淺表面。如果編劇僅憑想象力和電視特效制造看點、氛圍,以扭曲歷史來娛樂大眾,那么很快就將會被受眾淘汰。歷史本身就是一個嚴肅的話題,承載著一個民族的記憶,把歷史改編為電視劇是為了讓本民族的后代通過視聽語言來學習歷史、銘記歷史。“抗日劇”題材本身是為了起到教育和傳承作用的,可是被拼貼改編后的“抗日神劇”除了娛樂大眾,毫無意義與價值。如何扭轉這一現象?應當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真正的抗日劇要學會講故事,講好故事,尊重歷史,以一種中立的角度理性地認識歷史事實。出色的歷史劇能給人帶來思考與感悟,并不會揣測觀眾的喜好而刻意獻媚。
其次,文化“通俗”的時代并不代表著藝術創作要“追俗”,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消長的背后并不是愚弄受眾。
最后,則是避免過度包裝。現在的抗日劇大多數都是形式大于內容,“化妝”式還原歷史,而過度“包裝”是文化膚淺,以現代的裝扮去演過去的人物,絲毫沒有考究可言。
注釋:
①談談《兄弟連》中對敵人的尊重想想國產片如何?[EB/OL].http://bbs.tiexue.net/post_6876743_1.html,2013 -7-17.
參考文獻:
1.舒開智.抗日題材電視劇娛樂化現象反思與糾治[J].廣西社會科學,2015(3).
2.李松.抗日神劇、話語霸權與媚俗藝術[J].文化研究,2015(1).
3.陳波.抗日題材電視劇熱播后的冷思考[J].新聞知識,2013(9).
4.楊曉林.當代熱播電視劇賞析[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
5.陸揚.大眾文化理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