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雪
?
淺析中國電視劇的“雅”“俗”關系
□湯雪
摘要:伴隨著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的日益興盛,與之相共生的電視劇創作、電視劇理論和電視劇批評亦逐漸崛起并呈旺盛的發展勢頭。本文就目前中國電視劇的創作情況,結合電視劇理論研究成果對中國電視劇發展現狀進行探討;并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從雅俗關系的角度對其進行探討,希望以此對中國電視劇發展提供學理探索。
關鍵詞:電視劇;雅;俗
雅和俗是一對非常重要的美學命題,兩者內涵十分豐富而且關系復雜。其實早在《詩經》中的《風》《雅》《頌》就已經將雅和俗區分開來。一直以來,雅俗問題總是隨著時代的變革而不斷交融共生,影響到文學藝術創作和批評的各個環節。可以說,雅俗辯證觀歷來受到批評家的重視,時常出現于各類批評文獻中,當然電視劇理論和評論也不例外。
現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視劇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電視劇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電視劇涵蓋面之廣、電視劇類型之多、電視劇吸引力之大,是其他藝術門類望塵莫及的。而隨著電視劇數量和質量的提升,關于中國電視劇的學理研究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重視,其重要性越來越為各界所認同。而在相關研究中,有很重要的一支是將中國電視劇同文藝理論和美學研究的相關理論結合,從文藝理論中截取可借用的知識點用于中國電視劇的理論研究和分析。本文承繼這一研究方法,從雅俗關系的角度探析中國電視劇的發展,以此推進中國電視劇審美體系的構建。
雅與俗互相對立而又辯證統一,在文藝理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而關于“雅俗”的論述在中國古已有之,最早可見于《后漢書》,后來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文藝實踐的探索,這對詞語逐漸被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在對文學藝術作品的評述中最常出現。由此可以看出,雅俗觀深深影響著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使其慢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判斷標準,崇雅貶俗、雅俗之辯、雅俗共融等觀念對于文藝作品的創作和評價具有重要的意義。
誠然,雅和俗代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取向。“俗”有通俗、世俗、庸俗、媚俗、粗俗等多種涵義,它更多地指向民間,貼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并以大眾喜聞樂見以及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現,表達著人民大眾的思想情感和人文情懷,最大程度地契合廣大群眾的審美心理和價值需求,具有鮮明的民間民俗屬性。俗天然帶有褒貶各異的價值內涵,而“雅”則有高雅、典雅、文雅等多種內涵,它往往離大眾較遠,而且高于生活,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和審美價值,表達和反映著知識階層和精英階層的審美趣味,能夠傳達較為深度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屬性,具有獨特幽深的審美屬性。表面上看,雅和俗是兩種完全對立的評述標準,然而,雅和俗的對立關系又不是絕對的,而是存在著相互轉化、相互融合的關系。有些最初屬于帶有俗屬性的文藝,伴隨社會的變革和時代的發展,有可能變為雅的文藝。而有些雅文藝也會因為歷史的演變轉化為俗文藝。而且,隨著社會歷史的進步,現代各藝術門類逐漸呈現出雅和俗共生共榮、相互促進并相互融合的發展趨勢。
事實上,電視劇藝術其實就是經歷過雅俗轉變的,最初受到電視技術和藝術的限制,電視機數量也有限,此時的電視劇大都帶有雅文藝的屬性。但是隨著電視的普及,為了適應當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關注社會底層和平民生活成為了電視劇創作的主流,電視劇藝術也逐漸貼近俗文藝,其內容和形式呈現出由雅向俗轉變抑或雅俗融合的新特征,深深地影響著電視劇創作實踐和批評體系的建構。電視劇藝術由雅入俗固然具有其積極意義,能夠滿足人民大眾的審美心理,做到最大程度地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但是就目前電視熒屏的現狀來看,電視劇藝術過于偏俗而失雅,雅和俗之間出現明顯的失衡和偏差,由此帶來了極為消極的影響,甚至是錯誤的價值導向。鑒于此,筆者將著重就當下中國電視劇中的“俗”現象進行辨析,從而提出雅俗共賞的中國電視劇審美模式構建。
目前學界關于電視劇中“俗”現象的探討主要集中于通俗和媚俗兩個方面。中國現如今的電視熒屏上出現的電視劇大都是以契合廣大受眾的心理需要和審美需求為主的通俗電視劇,此類電視劇創作手法平和,多反映群眾的心聲,比如早期的《牽手》《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金婚》等,抑或是現如今風生水起的家庭倫理劇,無論是人物語言、敘事手法、演員表演還是劇本創作、社會文化內涵的表述都極力追求通俗化,避免創作的貴族化和奢華化,盡量做到平易近人,滿足廣大普通觀眾的審美情緒,反映世俗生活。而這些都不是對雅的完全否定,而是采用了觀眾較容易理解的內容和形式來表達,使其更符合觀眾的欣賞趣味,集中體現了通俗電視劇之大“俗”。
然而,除了通俗以外,媚俗現象是中國電視劇發展現存的又一現狀。特別是近年來電視劇為搶占收視率而粗制濫造的情況頻繁發生,電視劇庸俗化、粗俗化、惡俗化的討論之聲日漸強烈,鑒于此,筆者將電視劇文本中出現的庸俗、粗俗等全部統歸于媚俗,并對這一類型進行論述。“媚俗”一詞來源于19世紀的德文詞匯“Kitsch”,意思是草率的拼湊,后被引申為花哨、低俗,通常是指有意迎合流行口味和傷感情調的作品。①現代著名思想家米蘭·昆德拉對媚俗這種社會現象給予了更為豐富的闡述。他指出,“媚俗”描述了那些想要不惜一切地取悅最大多數人的人們的態度。媚俗就是把公認思想的愚蠢翻譯為美麗的語言和情感,它感動我們,令我們為自己,為我們想到和感覺到的那些東西的平庸拋灑同情之淚。②毋庸置疑,大眾傳媒時代下,受到市場化的影響,追求商業利潤和收視市場的最大化導致中國電視劇創作勢必會產生媚俗現象。由此,電視劇創作類型化、同質化、模式化;電視劇創作脫離實際、曲解現實、歪曲歷史;電視劇理論和批評一味地追求市場和商業性,忽視對文化藝術價值屬性的深度挖掘和探索,電視劇創作、電視劇理論和電視劇批評或多或少都受此影響。如此一味地追求媚俗,勢必會帶來中國電視劇發展的停滯。面對這一發展難題,越來越多的學者呼吁電視劇與觀眾拉近距離,保持密切的關系,表達群眾的話語,但是電視劇走向觀眾的同時更應該提升觀眾的審美品位,注重對觀眾的價值引導,提升其文化品格。
作為大眾文化時代產物的電視劇在中國擁有龐大的收視群,面對這一客觀現實,電視劇創作首先要考慮的是不同年齡段和不同知識階層觀眾的收看需求,所以電視劇往往呈現出思想內容上的平面化、追求感官刺激、崇尚滑稽逗樂等藝術效果。再加上高壓力、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生活使得電視劇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消遣品,消解經典和崇高更使電視劇逐漸淪為通俗藝術的代言。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有其深厚的積淀,這就使得一部分電視劇創作家和批評家們不安于現狀,努力尋求電視劇的藝術品格,雅俗共賞成為調和之后的結果。
中國電視劇一路走來,無論是當年的《渴望》,還是之后的《還珠格格》《亮劍》《潛伏》《媳婦的美好時代》《士兵突擊》等,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優秀電視劇無不是實現了雅俗共賞的審美構建。可見,不管是何種形式的電視劇——歷史題材、武俠題材、農村題材、軍旅題材、青春題材、家庭倫理題材,均應努力尋求雅俗共享的發展之路。再看去年的兩部年度大戲——《羋月傳》和《瑯琊榜》,亦在尋求雅和俗的雙面結合。這兩部電視劇均是古裝歷史題材電視劇,之所以形成如此大的影響,一方面是由于兩部電視劇制作都較為精良,從劇本創作、演員臺詞到拍攝手法、敘事模式與同時期的電視劇相比均勝一籌;另一方面,它們都意欲超脫于劇本,表達更深層的思想價值,引發觀眾強烈的思想共鳴。因此,中國電視劇應力求雅與俗的結合,力求實現收視率、藝術品位、文化價值的三贏,在滿足觀眾的收視興趣和審美需求的同時努力提升電視劇的思想價值和文化內涵。
總而言之,雅俗辯證觀是一個歷久彌新的美學議題,從中國電視劇的發展現狀來看,雅俗共賞確實就是電視劇創作和審美相互調和的產物,其中的“俗”就是貼近現實生活、貼近觀眾,“雅”就是于含蓄內斂中透露的文化品格和時代精神。我們的電視劇創作應該堅持在這一道路上繼續前進,在滿足不同層次觀眾審美需求的同時,保留電視藝術應有的文化藝術品格,避免曲高和寡的理論說教,也力避過度迎合市場,實現“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在電視劇中的完美呈現。
注釋:
①苗棣.電視藝術哲學[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 95.
②米蘭·昆德拉.米蘭·昆德拉如是說[M].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10.
(作者單位:山西傳媒學院制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