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愛云 蘇婷婷 劉逸群
?
現代傳播視角中的鄉土攝影
□江愛云蘇婷婷劉逸群
摘要:以鄉村為題材的鄉土攝影作為紀實攝影的重要類型之一,在紀錄鄉村面貌、見證時代變遷、傳播鄉土文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從傳播學角度分析當代鄉土攝影的現狀,并結合傳播學理論,從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和傳播效果四方面對鄉土攝影在視覺時代的推廣提出了建議。鄉土攝影應該在傳承中開拓創新,去粗取精,繼往開來,與時俱進。
關鍵詞:鄉土攝影;視覺時代;現代傳播
自攝影術傳入中國,不論是在動蕩的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和平的國家建設時期,紀實攝影始終是攝影領域的一大主戰場。紀實攝影漸漸顯現出它的重要價值,越來越受到攝影愛好者的青睞。專家學者對紀實攝影的研究也日益系統和深入。鄉土攝影作為紀實攝影的一大分支,是紀實攝影的重要組成部分。
鄉土攝影是以鄉村為拍攝對象,為紀錄普通百姓生活、反映鄉村風貌、見證時代變遷、傳播鄉土文化而進行的攝影實踐和攝影作品。
(一)鄉土攝影發展回顧
回首近年來的鄉土攝影,有四川南充攝影家楊麾對故園的守望。他用手中的相機,虔誠地紀錄著流經其故鄉的嘉陵江畔的故事。于是《嘉陵江碼頭》《嘉陵江畔的挑夫》《嘉陵江漢子》《川北老鄉》《泥濘》《挑沙工》等系列攝影作品陸續問世。還有河北保定鄉土攝影家劉向陽28年如一日,用鏡頭關注山村貧困失學兒童,幫助100多名貧困輟學兒童重返校園,還資助了10多名因貧窮看不起病的孩子看病就醫,其攝影作品展《遠山的呼喚》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更有浙江麗水鄉土攝影家葉金甫老先生對其家鄉青田縣山山水水和淳樸的父老鄉親的忠實紀錄,鐫刻下家鄉幾十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歷程。集結出版的《芝田掠影》蘊含了其畢生心血,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宋志國的攝影作品洋溢著遼東山區散發的芬芳和生機,流淌著迷人的鄉村旋律。此外,還有葉君奮、陳浩輝、馬覲伯、王世龍等一大批鄉土攝影家,他們用相機紀錄了中國廣袤的鄉村大地上時刻發生的點滴變化。正是有了這些優秀的鄉土攝影家,我國廣大農村的風貌和發展變化的歷程才得以紀錄和保存。
(二)鄉土攝影的特點
和所有的攝影一樣,鄉土攝影具有紀實性和瞬間的長駐性;也和所有的紀實攝影一樣,具有真實性、紀錄性、人文性等特征;此外,鄉土攝影還具有其獨有的特點。
1.地域性。中國地大物博,是世界第三大面積的國家,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56個民族,34個省、市、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每個地區都有廣袤的鄉村大地,民族多樣性和地域的廣闊性鑄就了各個地區豐富多彩而又風格迥異的地方風情。這些都是鄉土攝影的拍攝源泉,因此,鄉土攝影展現出了強烈的地域性特征。
2.拍攝客體的質樸無華。由于鏡頭聚焦在鄉村,拍攝對象大多是鄉村人物或景物,所以鄉土攝影沒有富麗堂皇的畫面,反映的都是鄉村原生態場景。一張張質樸的面容,表現出了中國農民的真誠善良;一片片遼闊的土地,表現出中國農村的現實風貌。
3.拍攝主體的本土性。鄉土攝影需要用心、用真情去捕捉鄉村的點點滴滴。攝影家唯有對拍攝對象飽含深情,并熱愛腳下的這片土地,才能克服惡劣的條件,不辭勞苦地深入偏遠鄉村靜心拍出佳作。縱觀優秀的鄉土攝影家,他們都是長期生活在當地,與村民為伴,深刻體味農村人的生存狀態。
4.拍攝時間的長期性。幾張作品無法全面地展現鄉村風貌,需要攝影家深入農村,長期觀察與紀錄。如楊麾拍攝的專題作品《挑沙工》共有四十多張照片,他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悉心觀察嘉陵江畔的挑沙工,選取最有代表性的場景拍攝完成,十分全面地紀錄了挑沙工挖取、運輸沙卵石工作的艱辛和繁重,流露出挑沙工為了生計不得不承受艱苦繁重的體力活的無奈。
(三)鄉土攝影的功能
鄉土攝影是對社會生活的寫實,是記錄現實的攝影,用以記錄歷史,真實反映人情風貌。
1.社會功能。鄉土攝影能夠揭露社會問題,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迅速傳播,促進社會問題的有效解決。如劉向陽之作《遠山的呼喚》,直擊社會問題,震撼讀者心靈,感召愛心人伸出援手,讓貧困兒童重返校園。這是鄉土攝影關注農村、解決社會問題的最好詮釋。
2.記錄功能。鄉土攝影更多側重對鄉村風貌和農村生活的影像表述,是對鄉村風土人情的影像記錄。隨著攝影技術的精進、普及和傳播途徑的拓展,攝影逐漸向大眾化方向發展,加速了鄉土攝影的普及,更多的鄉土攝影得以誕生,展現著我國廣大農村的真實畫卷,成為頗具歷史文獻價值的圖像史料。
(一)視覺時代的到來
進入新世紀后,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飛速發展,數碼相機和網絡媒體迅速普及。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半數中國人已接入互聯網。①網民和攝影愛好者的增多使圖片的制作和獲取變得更加容易,圖片的直觀真實性能迅速吸引受眾的眼球。圖片在互聯網時代蓬勃發展,人們在海量的信息中會首先考慮最新鮮、最明了、最有價值的資訊,讀圖大大節省了人們的閱讀時間。在表現信息的簡潔直觀性上,“字不如表,表不如圖”,圖片影像遠比文字更加生動有趣。此外,電子屏幕化的閱讀也增強了讀者的視覺和觸覺體驗。視覺文化已成為當今一種主導性的、全面覆蓋的文化景觀。讀圖時代中,“無圖不成書”,受眾對信息的獲取和知識的接受越來越依賴圖像。為了順應讀者閱讀興趣的需要,各類媒體都加大了圖片的運用,在圖片的新穎性和趣味性上深耕細作,追求圖片的華麗和對感官的刺激。
(二)當今鄉土攝影的困境
1.攝影者
其一,攝影者創作態度浮躁。這體現在創作選題上的淺薄平庸和創作手法上的散漫隨意。鄉土攝影中的很多作品都是出自走馬觀花的城里人之手。他們來到農村,覺得一切都是新奇的,打著紀實攝影要真實的旗號,有景必攝,逢人必拍,隨心所欲,漫不經心。其二,攝影者缺乏對鄉村大地發自內心的熱愛。他們可能生長于鄉村,但是后來已在城里安家,缺乏與鄉村大地水乳交融的精神契合,在精神溝通和精神訴求上,無法做到與父老鄉親們心貼心、零距離,無法想他們之所想,憂他們之所憂。其三,攝影人社會責任感的欠缺。攝影者時常逃避現實矛盾,一味追求名利,偏離了鄉土攝影之本。
2.攝影作品
由于攝影者不能完全融入到鄉土中去,不接地氣,所拍出來的作品也很隨意、散漫、主題不明。有的作品就是雞毛蒜皮式的小風光、小掠影、小感悟、小哲理,脫離了農村生活,脫離了群眾,毫無意義可言。此外,有些優秀的攝影作品本應配以適當的文字說明,幫助受眾解讀作品深義,卻被平庸、呆板、千篇一律的文字說明取代,使人們對圖片的欣賞僅僅停留在圖片本身的拍攝技巧上,止步于對其圖片內涵的挖掘。
3.受眾
現代社會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社會,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為了學習和工作,缺乏對鄉土攝影的重視。城里的人,遠離鄉村,自然不會關注質樸無華的鄉土攝影;而在鄉村的人們,與腳下的土地朝夕相對,“生在廬山中”卻“不識廬山真面目”,感覺不到這些場景的價值和意義,也沒有條件去拍攝和觀賞。這阻礙了鄉土攝影的發展。
鄉土攝影是對鄉土文化的記錄和傳播,是對故土的守望,是對精神家園的建構,也是生活在鄉村大地上的人們的精神訴求。在讀圖時代,怎樣繁榮和發展鄉土攝影,讓其最大范圍地傳播,讓其價值最大意義地實現,或許拉斯韋爾的“5W”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一)提升攝影家的修為
鄉土攝影家要做到兩個熱愛,即熱愛攝影,潛心鉆研,以提高自己的攝影技能;熱愛所拍攝的鄉土大地,扎根鄉土,全身心地融入到所拍攝的事物中去,要發自內心地熱愛鄉村大地,拍出真情實意的作品。此外,有志于鄉土攝影的攝影者更應該從全國高度、普世情懷的戰略大局思考:該用怎樣的光影語言,才能超越雞毛蒜皮式的小風光掠影、小感悟哲理?才能記錄下農村變遷的軌跡?才能完成一部意蘊深遠的傳世佳作?
(二)提煉攝影作品的內涵
不斷提升圖片的優異構思和圖片本身的拍攝質量,即用好光,構好圖,善于捕捉精彩瞬間;還要讓圖片說話,也就是將圖片賦予感情。如劉向陽拍攝的作品《遠山的呼喚》,無言地表現出農村貧困兒童對上學的渴望,直擊每一個讀者的心靈,感召愛心人士伸出援手,發揮了鄉土攝影的社會功能。圖片的文字說明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幅內涵豐富、構思新穎的圖片,要配上恰到好處的文字說明,以達到錦上添花、如虎添翼的效果,加深受眾的印象。在大眾傳播環境下,圖片作為熱媒介,在做好影像符號表達的同時,再附加其他種類的符號(聲音、文字)相得益彰,才能在傳播過程中被注意進而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三)拓寬傳播渠道
鄉土攝影作品不應局限于在報紙期刊上發表,更應該向其他媒體進軍。比如圖書和網絡。現有關于鄉土攝影的圖書,不論是作品集還是理論專著,數量和種類都屈指可數,如果能填補這一空白,鄉土攝影的研究將會全面系統地推進。除圖書外,其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具有巨大的潛力,特別是新媒體,覆蓋面極其廣泛,潛藏的影響力不可估量。我們要用好、用活這些傳播渠道,讓更多的受眾了解鄉土攝影,熱愛鄉土攝影。
(四)加強對傳播效果的監控和分析
要讓公眾關心和重視鄉土攝影,那么大眾傳媒就要合理設置議程,加大對鄉土攝影的宣傳和報道力度,讓廣大受眾產生認知層面的改變,進而影響他們在態度和行動層面上的改變。此外,我們還要普及攝影知識,提高公眾的審美水平,消除知溝和數字鴻溝,防止和解決專業的攝影家和普通民眾對鄉土攝影的認知和審美上的兩極分化。
鄉土攝影隸屬于紀實攝影,以鄉村為題材,真實地記錄鄉村面貌,見證時代變遷,傳播鄉土文化,是一種以影像為主要載體的藝術創作手法。鄉土攝影具有地方風情濃郁、拍攝對象樸實無華、拍攝主體本土化、拍攝時間長期性等特點。在互聯網時代,精美新穎、內涵豐富的圖片更有可能在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在新的挑戰下,我們要繼往開來,不僅要弘揚以往鄉土攝影中的優良傳統,繼承優秀鄉土攝影家身上高尚的人文主義精神,樹立起崇高的社會責任意識,用心去拍攝腳下的這片熱土,還要充分結合新聞傳播運行規律,提高鄉土攝影家的修為,提煉鄉土攝影作品的精華,拓寬傳播渠道,從而擴大鄉土攝影的傳播效果,促進鄉土攝影的大發展、大繁榮。
注釋:
①中文互聯網數據資訊中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6-01-22]. http://www. 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 t20160122_53271.htm
參考文獻:
1.張秉政,趙昊.攝影視界——影像的文化訴求[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
3.馮岳輝.紀實攝影圖片的傳播機制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4.孫振軍.當前鄉土攝影中存在的幾個問題[J].采寫編, 2008(2).
5.張秉政,李鑫.當代傳播環境下的紀實攝影[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
(作者系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