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揚
?
淺談HTML5技術在新媒體上的應用
□劉子揚
摘要: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將新聞傳播從以前單純的平面文字圖片傳播,轉變為文字及多種媒體形式共同傳播,新聞傳播的形式更為多樣,用戶的互動積極性更高,傳播速度也更快。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到來,一種新的技術標準——HTML5出現了。新技術的出現,將給網民帶來更為豐富的互聯網體驗,主要體現在:新媒體的終端便攜性,表現的形式更為豐富,用戶在移動數據流量下也能快速打開。
關鍵詞:新聞傳播;HTML5;互聯網體驗
HTML也叫超文本標記語言,它的出現是為“網頁創建和其它可在網頁瀏覽器中看到的信息”設計的一種標記語言。2012年12月17日,HTML5正式發布,以往的落后的技術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隨著HTML5的出現,頁面可直接播放多媒體元素,無須第三方的插件支持,Web屬性帶來的跨平臺能力,可以一次開發,各系統各終端普遍適用,滿足跨平臺的需求。
(一)響應式設計,可實時修改
傳統網站,企業中的個人是沒法用公司的網站的,因為它的管理者是網管;App的開發周期長、成本高,升級更新工作量大;傳統視頻TVC有制作周期長,不方便修改,不能互動的缺點;而更前沿的交互式視頻,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VR/AR技術,由于尚未普及、成本高、制作周期長,即使是樣板實踐,也鮮有成果。而較之于上述內容載體形式,一個HTML5,平均3-5天就能完成,更為輕便,即便需要定制,一般1-2周左右就能搞定,還能實時修改。
(二)跨操作系統,不受操作系統和瀏覽器限制
PC瀏覽網絡信息依靠瀏覽器,所以我們有超級入口百度、Google。當我們在移動設備瀏覽網絡信息時,各種場景下使用的App都可以是HTML5的介質。用HTML5制作內容,除了目前主流瀏覽器都支持的大好環境之外,也可以不用瀏覽器去瀏覽,突破瀏覽器的限制。
微信、微博、天貓、京東、新聞客戶端,所有支持Web view的App都可以很完美地使用HTML5技術。尤其是微信給了HTML5最好的支撐,H5成了最佳的移動端創意內容承載形式。
(三)跨平臺特性
大家經常在微信里看到像幻燈片一樣的很炫酷的邀請函、宣傳冊等,就是用HTML5做的。建站、產品介紹、招聘、邀請函、活動報名……可以說,H5涵蓋了所有基于移動社交商務場景中的內容載體形式。PC時代的網頁能做什么,HTML5在移動端就能做什么。
HTML5的優勢目前主要體現在終端上,它具有以下技術特點。
(一)圖片內容盡量使用PNG的網絡圖片格式,可以保證圖片的質量,同時又使得圖片的大小控制在一定范圍以內,適合網絡傳播。
(二)頁面加載的時候,通過預加載技術,同時判斷用戶手機屏幕尺寸,獲取屏幕尺寸大小后,再自動進行拉伸,從而保證了用戶的屏幕打開時,頁面的內容是全屏顯示,從而使得整個頁面滿屏展示,在不同的手機端展示效果一致。
(三)在以往的動畫實現過程中,我們都需要加裝一個叫FLASH的插件,但是HTML5技術提供了良好的交互接口,通過判斷用戶行為,實現了頁面的翻動。由于考慮到用戶的閱讀速度和理解內容的時間都各有差異,雖然使用了預加載圖片等技術,但在用戶打開頁面時,HTML5仍然將頁面的翻動時間決定權留給客戶,如同翻動紙質媒體一樣,營造良好的互動翻書效果。
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5)》的發布,標志著新媒體發展成為國家戰略、媒體發展進入新階段。在這一戰略布局下,中國成為移動互聯網大國,微傳播正成為一種主流傳播方式,各種自媒體發展迅速,媒體融合轉型加快。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日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新聞消息的主要來源之一。微軟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預測:“今后10年內,所有媒體消費都將通過互聯網渠道進行。屆時,傳統意義上的印刷版報紙、雜志將不復存在,所有東西都將以電子版的形式發行。”
對于媒體本身而言,媒體服務并不具有排他性,通常情況下一家媒體所能提供的觀點、報道和服務內容,其他媒體也能做到。所以媒體服務的差異化在于媒體服務商的自我定位,各家媒體定位錯開,有利于用戶將自己所需的內容服務重新自由組合,這樣比試圖壟斷某個用戶群要靠譜得多。而這種趨勢從技術的角度出發,無疑是更靠近HTML5理念的。
統一、易于試錯和改善、可擴展性強——HTML5的這些技術特點無疑非常適合媒體等內容服務商,尤其是傳統媒體移動化。
HTML5可以為不同用戶在不同場景下提供無縫對接的內容服務。在不受數據大小限制,有更好的彈性以及架構情況下,還可以將數據寫入到本機的ROM中,也可以在關閉瀏覽器后再次打開時恢復數據,減少網絡流量。同時不占用任何后臺資源,減輕設備硬件壓力,增加運行流暢性。原生開發方式對于文字和音視頻混排的多媒體內容處理相對麻煩,需要拆分開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解析對應的URL并分別用不同的方式處理。HTML5在這個方面完全不受限制,音頻視頻可滿足自由嵌入,可以完全放在一起進行處理,多媒體形式更加豐富靈活。HTML5技術的開發及維護成本很低,它使頁面變得很小,減少了用戶不必要的支出;而且性能好使,耗電量低;對于用戶來說,可以免去下載升級的麻煩,打開即可使用最新版本,使用過程中就直接更新了離線緩存。
其實HTML5的優勢可以用兩句話概括:一是跨平臺,二是開發簡單,憑這兩個優勢,HTML5有能力成為新媒體的傳播利器。
在這里,筆者以2015年端午節前夕玉林日報社基于HTML5技術,以玉林美食文化為背景,制作的一個場景式的小畫報為例,使用數據來說明HTML5在新型網絡下的傳播優勢。

背景主題:玉林飲食文化
表現形式:手機端場景式
風格:中國風
標題:這才是老玉林的味道
制作思路:通過充滿中國風的毛筆字,書寫一首童謠,引出內容,每隔一秒輸出下一行,待全部的內容顯示完成后,停留三秒鐘,主題“這才是老玉林的味道”緩緩顯示,配合背景音樂,整個動畫感瞬間展示出來。當首個場景加載完畢后,用戶需要通過手指進行屏幕滑動,展示出下一個頁面內容,提高了參與度和積極性。在內容編排方面,也盡量在一個頁面內將一個小章節的內容展現出來。同時,在制作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用戶的打開速度問題,另一方面又要考慮用戶手機屏幕尺寸不同的問題。為此,主要做了以下的優化:
(一)圖片內容盡量使用PNG的網絡圖片格式,從而保證的圖片的質量,同時又使得圖片的大小控制在一定范圍以內,適合網絡傳播。
(二)頁面加載的時候,通過預加載技術,同時判斷用戶手機屏幕尺寸,獲取屏幕尺寸大小后,再自動進行拉伸,從而保證了用戶的屏幕打開時,頁面的內容是全屏顯示,從而使得整個頁面滿屏展示,在不同的手機端展示出的效果實現一致。
(三)在以往的動畫實現過程中,我們都需要加裝一個叫FLASH的插件來實現,但是在HTML5的技術下提供了良好的交互接口,通過判斷用戶行為,實現了頁面的翻動。一方面由于網絡的因素,雖然使用了預加載圖片等技術,但是由于用戶的閱讀速度和理解內容的時間都各有差異,因此,用戶在打開頁面時,將頁面的翻動時間決定權留給客戶,如同翻動紙質媒體一樣,得到了良好的互動翻書效果。
經過多個手機客戶端和不同的網絡環境測試,作品均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該畫刊發布在玉林日報的微信公眾平臺,18時發布后,截至當晚22時,瀏覽人數就接近16000人,1000多人進行了分享,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在微信公眾號的后臺中,我們看到了很多訪問者對該畫刊的好評。
本次做的畫刊,僅僅是一個小小的嘗試,但是經過數據比對可以發現,現在的讀者對于HTML5的傳播模式更為接受,只要覺得具有分享傳播價值的資訊,讀者會在自己的群體中進行分享。
(作者單位:玉林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