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煒
?
以聲動人以情感人
——淺論廣播情感節目創作
□吳煒
廣播情感節目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在全國興起,可以說是“如火如荼”,甚至有人認為,電臺的情感節目撐起了廣播節目的“半壁江山”。
廣播以其方便快捷的手段向受眾傳遞信息,既有隨意性,又有局限性。說它隨意是指聽眾在收聽節目時是處在一種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狀態中,說它局限是因為聽眾受廣播這種傳媒自身特點的限制——“稍縱即逝”。所以,節目從策劃包裝、話題選材、音樂(歌曲)選配、語言技巧、情感把握乃至播控技術等方面都給節目主持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筆者曾主持的廣播情感節目《夜渡心河》為例,從三個方面來探討如何對情感節目進行創作。
所謂“節目設計”就是要“度身定做”。設計一個節目應該先從該節目主持人的特點、風格上加以思索。節目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定位,也就是節目的宗旨和取向以及節目將要面對的是哪一類受眾群體;其次要考慮節目的版頭、小欄目、宣傳詞的設計,這是一個節目的門面,就像一個產品的外部包裝一樣。節目設置的定位和取向應該是在節目與主持人之間相互靠近、相互補充的。節目要根據主持人的風格特點進行設計,主持人要遵循節目的定位方向引導節目播出。
筆者主持的《夜渡心河》節目多次更換主持人,有的主持人在聽眾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聽眾“先入為主”的心理是很自然的,但筆者和其他幾位主持人有著共性之處,也有個性特點——“以誠待人、動之以情”是我們的共性,而筆者的生活閱歷、生活感受卻為這檔節目增添了新的風格和個性。筆者首先在欄目的開始曲、宣傳帶、間奏帶等外部形象宣傳上滲入與以往不同的風格,給聽眾帶來了全新的感受。然后,筆者將主持此檔節目分為三個時期,即磨合期、穩定期、提高期,在不同的階段做不同的嘗試。
(一)磨合期
每個地域的聽眾都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人文環境、文化層次,因此存在著不同的收聽習慣,全國的聽眾不可能都是“千篇一律”的收聽心態。要讓聽眾接受一個主持人,首先要在聲音和語言上被聽眾認可。當然,主持人對聽眾的“引導”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個主持人在接手一檔新節目時都必須有一個與聽眾“磨合”的過程,但這個過程必須是短暫的,否則,聽眾將會對主持人、對節目都產生厭倦感。
(二)穩定期
聽眾從聽覺上接受了主持人之后,主持人就該對聽眾進行“服務和引導”,以使聽眾能從心理上接受并“依賴”于節目主持人,也能更加適應新主持人的主持風格。筆者在主持《夜渡心河》節目的時候,除了吸取外臺情感談話類節目成功的經驗之外,還堅持自己的風格與個性。長期以來人們對夜話的感覺就是語言低沉、情緒憂郁、音樂哀訴,筆者在節目中不用低沉的語調和心態去一味地迎合聽眾,好像是刻意要營造這種所謂的“夜話氛圍”,而是以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真誠熱情的話語去感染聽眾。一方面理解聽眾,同情聽眾,另一方面也能一針見血地指出聽眾思維的“誤區”,有時的語言甚至是“尖銳”的。因為光有“理解和同情”是不夠的,不能讓聽眾“孤寂的心靈更加孤寂,傷心的情感更加傷心”,主持人既要當好他(她)的聽眾,讓他(她)“一吐為快”,又要恰到好處地插入自己的觀點觸動聽眾的心靈和情感,為聽眾撥開云霧,還要讓主持人的情緒感染聽眾,做到“快樂要分享會加倍快樂,寂寞要分擔就不會再寂寞”,使聽眾不僅在聽覺上接受新主持人,更在情感和心靈上與新主持人產生共鳴。
(三)提高期
所謂“提高”,既是對自己的提高,也是對節目品味品位、聽眾品味品位的一種提高。當然這種“提高”必須結合實際,因為任何脫離實際所謂的“提高品味”“提高品位”,只會是“曲高和寡”,和聽眾產生距離,導致的結果只會是丟失聽眾。所以主持人平時的學習和積累非常重要,既要不斷地將新思想、新知識、好作品、好實例引到節目中來,又要體驗聽眾內心變化、現實環境,使自己的理性和感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達到提高節目品位的初衷。
所謂“技巧”,其實就是在掌握事物發展和變化的一般規律后能融會貫通。對于電臺節目主持人來說,播音技巧要求主持人能將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巧妙地融入到節目中并加以發揮。廣播談話類節目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節目與聽眾的距離,但也只是“拉近”而已,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廣播節目“聽與說”相分離的矛盾。然而,播音方式的變化,主持人以第一身份“我”出現,和聽眾進行“揣摩想象”的交談,卻能和聽眾達到一種心靈的默契。如果節目主持人能順利通過揣摩聽眾的收聽心理,那就在一定程度上淡化“聽與說”相分離的矛盾,可以說,這種淡化越充分,主持人與聽眾的距離就會越近,節目的感染力也會越強。所以,談話類節目除了要求節目主持人應具備敏捷的思維、豐富的知識、掌控好聽眾的收聽心理外,還要求主持人應具備良好的播音基礎,或者說是較好的語言功底。廣播節目主持人不僅要掌握廣播語言的一般規律,而且要掌握主持人節目語言的特殊規律,使自己能夠熟練地駕馭節目的變化,這對提高節目質量,增加節目對聽眾的吸引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主持節目中,筆者將自己多年的播音風格和生活閱歷融為一體。首先是對聲音的自然把握,然后是在節目的實際運作過程中對整體節奏的把握。在聽眾訴說自己的內心故事時,我當一名“聽眾”,但我必須要清醒,因為我要抓準機會找到話語的切入點。該聽下去時,我會繼續引發他(她)的思緒,該打斷他(她)時,恰到好處果斷地打斷他(她),然后引入我的觀點與見解,做到語言收放自如,節奏把握有序,同時兼顧收音機旁聽眾當時的收聽感受。
這里所謂的“控制”,一是指節目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對聲音、語言、情感的內心節奏的把握,二是指節目主持人在播出時對播控臺上各種設備的技術操作。節目主持人除了有良好的素質與業務技能外,還必須學會控制好自己聲音、語言、情感的內心節奏。既是節目的主持人,又是聽眾的“傾聽者”,切忌興奮時聲音和情感“失常”,也不能因心情不好造成節目整體“低沉”。這種有序的把握需要主持人自身具備良好素質,才能掌握好各種分寸。
除了具備好的嗓音與豐富的學識及周密的播前準備外,還應該熟悉并掌握直播室的各種設備,并能及時排除一些臨時出現的緊急故障。千萬不能忽略設備的操作和運用,如果不能運用好技術設備,就會造成節目“前功盡棄”。筆者曾見過有的主持人存在此類情況,個人的各方面條件都不錯,可一進直播室既要播音,又要操作設備就慌了神兒,結果使事先準備好的一切都泡了湯;還有的主持人不懂得美學,操作運用設備十分生硬,語言和音樂(歌曲)壓混的比例大小失衡,一段話剛說完,音樂(歌曲)就突起,沒有給聽眾一個心理準備或者說是一個心理過渡的過程。音樂(歌曲)與主持人的語言應該是互補的、遞進的、畫龍點睛甚至是錦上添花的,更應該是和聽眾收聽時的心理節奏、心靈感應相一致的。恰當的做法應該是使節目主持人的語言在音樂(歌曲)中得到升華和延續,音樂(歌曲)在節目主持人的語言中變得完美。
一檔好的廣播情感節目從節目的設計包裝、主持人的個性風格、控制的手法運用上都應該是獨具匠心、協調一致的。一個好的主持人既要貼近節目的要求,又要將自己的才華在節目中體現出來,而主持人的自我學習、自我完善更是使節目不斷提高、吸引聽眾的重要手段,這樣才能使節目真正做到以聲動人、以情感人。
(作者單位:惠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