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遙
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中心區,2017年將出現一座能滑雪、能攀巖、還能吐煙圈的垃圾焚燒發電廠。
在工作室的大門上,丹麥建筑師比雅克·英格斯貼著一個巨大的標志:一個漢字的“大”。那是英格斯設計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丹麥館后的收獲。
這也是這家以他自己命名的建筑事務所的名稱:Bjarke Ingels Group(縮寫簡稱“BIG”)的中文名字。2005年,在獲得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最佳音樂廳金獅獎”后不久,他與原來的合伙人、比利時建筑師朱利安·德·斯密特分手,獨立創辦了BIG。對于這個名字,他十分得意:丹麥是歐洲甚至全世界最小的幾個國家之一,而他在這里創立了一家“大”公司。
在向來講求論資排輩的建筑界,41歲的英格斯還只能算是小朋友,但他的BIG在十年間早已從丹麥擴張到了紐約,成為了當前炙手可熱、擁有近200位建筑師的大公司,設計的項目遍布全球。
從哥本哈根的“深山住宅”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丹麥館,從樂高集團總部的“樂高之家”到紐約世貿中心2號樓……英格斯率領團隊以驚人的效率拿出了一個個看似不可思議的設計方案。在他以大構想、大手筆、大規模著稱的風格背后,是他的大創意和大野心。
或許用“創意”一詞都不足以形容他。在一些人看來,他的許多點子“腦洞大開”到甚至有幾分古怪:比如,把垃圾焚燒發電廠放在市中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中心區,2017年就將出現一座由他設計的能滑雪、能攀巖、還能吐煙圈的垃圾焚燒發電廠。
全世界最清潔的垃圾焚燒發電廠
“它可能會成為未來哥本哈根的地標性建筑——不僅是最高的,也是最大的。它將把該地區包括哥本哈根在內的5個自治市產生的垃圾轉化為電和熱。”英格斯口中的這個龐然大物正是BIG目前正在建設中的重要項目之一:一座多功能的、號稱“全世界最清潔的”垃圾焚燒發電廠。
和傳統的垃圾處理項目不同,這座由BIG設計、阿梅格爾能源中心(ARC)建造的焚燒廠被視為是集功能性與藝術性為一體的革新之作。根據設計方案,除了本身新一代的焚燒爐和技術手段,BIG在屋頂處設計了一條長達1500米的雪道,分為3段3種難度。滑雪愛好者們可以乘坐電梯直達不同賽道,而透明化的內部設計將保證大家在乘坐過程中能看到焚燒廠內垃圾處理的情況。
與此同時,建筑外側將種上綠色植被,并開辟出一條步行線路,供游客們在夏天前來郊游。由于廠房高約300英尺(約合91.5米),他們還依此設計了一面等高的攀巖壁。加上咖啡廳、兒童游樂場等設施,這座垃圾焚燒廠將成為兼具垃圾處理和市民休閑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間。
“那次競標最大的挑戰,在于怎樣把這樣一家大工廠建得漂亮,怎樣用漂亮的外形把它包起來。我們希望把這座焚燒廠變成送給哥本哈根市民的一份禮物。”英格斯這樣向記者解釋自己當初的設計理念。
但事實上,當他剛決定把滑雪場和垃圾廠聯系在一起時,這兩個似乎毫不相干的概念把BIG的CEO都嚇了一跳。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靈感不僅來源于滑雪,更來源于家鄉的生態環境。在他看來,丹麥人熱愛滑雪,但這里地勢平坦,雖然氣候適宜也有足夠多的雪,卻沒有山。每逢雪季,滑雪愛好者們只能驅車幾小時趕到瑞士的阿爾卑斯山過一把癮。“我們雖然沒有雪山,但我們有‘垃圾山!”英格斯想到,或許可以將這座垃圾焚燒廠建成一座人造雪山,讓平坦的哥本哈根也有機會成為一個滑雪勝地。
這無疑是個好玩的點子。不過,他還有個更好玩的主意。他為這座能滑雪的焚燒廠設計了一個特殊的煙囪:每排放一噸二氧化碳,就會吐出一個直徑15米大小的煙圈。經過特殊的過濾處理,這種煙圈幾乎完全由水蒸汽和一點點燃燒后產生的二氧化碳組成,無毒無害——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希望通過煙圈這種生動有趣且容易量化的形式引起人們對碳排放的重視。
作為世界上最注重環保的國家之一,丹麥一直是垃圾焚燒方面的先鋒。全國只有 4%~6%的垃圾被填埋,60%被回收再利用,35%左右進入焚燒廠轉化為電力和熱能。
2011年初,BIG以這套“滑雪場方案”一舉中標。按計劃,該廠在建成后將取代目前已經運行了40多年的舊廠。據了解,新廠配備的是號稱目前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能源利用率比原來提升了25%。建成后,每年將焚燒來自50萬~70萬居民和4.6萬個公司、機構超過40萬噸的垃圾,可為約16萬戶家庭供熱, 給6.25萬戶家庭供電。
享受型的可持續發展
有些人曾批判英格斯的許多設計理念只是為了炫酷、好玩而搞出的噱頭,他對此不以為然:“我們從來不會僅僅因為好玩而做一個設計。”
事實上,生態和可持續發展一直是貫穿在英格斯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他出版的“建筑漫畫書”《是即是多》中,英格斯曾提到了丹麥政治經濟學家比約恩·隆伯格的“哥本哈根共識”:“他以經濟學方法將地球最大的社會和環境挑戰提到了優先位置,同時也打破了人們通常認為經濟與環境勢不兩立的偏見。”
而英格斯也在這個觀點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延伸:“經濟和生態不是完全對立的,而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他將其稱之為“享受型的可持續發展”:“如果生態不是一種回歸,而是一種進步,會怎么樣?如果我們能設計出一個耗費能量越多、得到越多的社會,會怎么樣?”
在英格斯看來,“可持續發展”不一定就意味著犧牲,意味著降低生活質量做苦行僧。在脫離現實和極其務實的建筑風格之間,人們完全能夠創造“一個旨在創造社會、經濟、和環境完美結合卻又切實可行的烏托邦”。
“哥本哈根的這座垃圾焚燒廠就是最好的例子:垃圾焚燒后變成了能源,從經濟的角度說是有益的;因為焚燒減少了送往填埋場的垃圾,從環保的角度說是有益的;市民們從此可以在家門口滑雪,從社會的角度說也是有益的。”他對記者說。
相比革命,英格斯一直對演化更感興趣,他認為事物是逐漸演化的,會通過自我調整和變化來適應世界的變化,“未來的城市——城市與景觀、建筑與自然的界限會變得模糊,它們將以新的形態融為一體。”
(孟祥薦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