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新聞還需要冷思考


去年的央視春晚小品《喜樂街》,用劇情反轉的手法讓演員在“女神”和“女漢子”之間來回切換,笑料不斷。而近期引發熱議的幾則新聞,隨著事件細節和完整視頻的陸續披露,網友對當事人的態度發生了大逆轉,就像上演了一出現實版的《喜樂街》,只是反轉的結果讓人并不那么“喜樂”,甚至令人有些擔憂。這不禁讓我們深深思考:面對頻頻上演的“反轉新聞”,我們要有怎樣的“第一反應”?
中國老人日本“碰瓷”事件:日前,一則“中國老人在京都碰瓷,日本機構發通告警示”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瘋傳。隨后,某衛視駐日記者發布“獨家消息”稱,經核實網絡傳聞屬實。于是,不少網友將這起事件當作“中國人素質低”的最新證據,并指責涉事老人“丟臉丟到國外”。然而,這起風波馬上出現反轉——京都祇園町南側地區協議會承認之前的通告有“不符事實之處”,并向當事人“表示衷心的歉意”。
網友熱評:
網友“風之谷”:“中國老人在京都碰瓷”風波,看似小事一樁,實質上對中國人形象的傷害是巨大的。就算如今真相已經大白,但不實傳聞所帶來的惡劣影響難以消除。
網友“喂魚的羊”:從一開始就有懂日語的網友指出,網傳的那份通告中有多處語法錯誤,真實性值得懷疑。然而,有些媒體為了搶所謂的“獨家新聞”,連當事人都沒采訪到,就草率地宣布傳聞屬實,這種做法實在不嚴謹。
“中國老人京都碰瓷”,這樣的新聞為什么會火?是因為我們自以為我們“懂”——在過去的媒體報道的基礎上,結合日常生活經驗,我們甚至不需要看視頻,從標題上就能得出如下的結論:“中國老人京都碰瓷”,肯定是老人素質低下。很多時候,影響我們判斷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我們的思維定勢和頭腦中的刻板印象。既定的思維模式和不完整的信息,導致了我們在上述新聞反轉劇中坐了情緒的“過山車”。這提醒我們,盡管現在信息鋪天蓋地,盡管新聞隨手可得,但事件的“真相”依然稀缺。
結語:古人云,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今人道,有圖未必有真相。眼見都不一定為實,更別提那些“道聽途說”的消息了。通常,很多事件發生之初,真相并不會全部呈現。而新媒體傳播的特殊性,讓我們每一個人既有可能成為真相的“傳播者”,也有可能淪為謠言的“散布者”。因此,我們作為旁觀者,需對新聞事件心存一份理性質疑,少一些標簽化的偏見,不要急于跟風盲從,還請三思而行,越是敏感復雜的“熱新聞”,越需要我們“冷思考”。
本刊編輯部整理
(本文配圖來源于網格)
欄目主持人:向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