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口述歷史類電視欄目創作的三個維度"/>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何流
?
個人化、故事化、情感化
——當下口述歷史類電視欄目創作的三個維度
□何流
摘要:口述歷史類電視欄目是近年來在國內熒屏上常見的一種節目類型。編導往往借助史學家與歷史親歷者的敘述和回憶展現歷史,而非遵循歷史教科書上的史料。這樣的藝術處理使得口述歷史類的欄目普遍呈現出個人化、故事化、情感化的特點,創作者試圖去挖掘隱藏在歷史背后的故事,從而實現以小人物的視角去觀照大的歷史時代。本文從三個維度對當下口述歷史類電視欄目的創作進行歸納與總結,并試圖為未來該類型欄目的創作與發展提供可借鑒的思路。
關鍵詞:個人化;故事化;情感化;口述歷史;電視欄目
盡管作為人類實踐,口述歷史幾乎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同步的,但作為一個學術概念,它的流行始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而口述歷史類電視欄目在國內熒屏的興起,是近幾年的事情。在這類節目中,編導將最古老的“說歷史”“聽歷史”的治史方式與電視媒介的視聽語言結合起來,從而將傳統的宏大敘事轉變為第一人稱的個人化微觀敘事。創作者利用歷史親歷者的敘述、回憶取代了歷史教科書上的史料。這樣的藝術處理使得口述歷史類的欄目普遍呈現出故事化、情感化、碎片化的特點,創作者試圖去挖掘隱藏在歷史背后的故事,從而實現從小人物的視角去觀照大的歷史時代。
近年來熒屏中出現了不少較有影響力的口述歷史類欄目,如中央電視臺的《講述》《見證·親歷》、鳳凰衛視的《口述歷史》《鳳凰大視野》以及重慶衛視的《記憶》和湖北衛視的《往事》等等。這些節目不單是關注離我們相對比較遠的歷史事件,同時也關注處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歷史題材作品往往會承擔政治宣教的任務。但時過境遷,以往那種宏大敘事的主流意識形態建構,在今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已經難以再滿足觀眾的需要了。因此,尋找收視率與主流意識形態之間的平衡點,就成為了編導的核心任務。這樣一來,個人化的敘述視角成為了一種具有可行性的選擇。創作者沒有高高在上地想要去教化觀眾,而是以一種個人化的方式去呈現歷史,具體表現為平等的“講述”。在講述過程中,意識形態的因素被有意無意地淡化、消解了。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節目所呈現出的視角甚至實現了對以往主流宣傳的解構與質疑。這一點在鳳凰衛視推出的《鳳凰大視野》里表現得尤為明顯,比如在《鳳凰大視野——中國遠征軍》這幾期里,對以前鮮被提及的中國遠征軍在印度對日作戰的歷史就提供了新的切入角度,觀眾從中獲得了不同于以往正史的另一種解讀。
再苛刻的觀眾也必須承認,想要在一檔電視欄目里實現對歷史完全準確的還原是不現實的。用文字記錄的歷史尚且會遭受那么多的質疑,用電視的聲畫語言去表現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就更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客觀了。最后在節目中呈現出來的歷史形態必然是從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切入的。這里我說的個人化,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創作者自身所持有的個人化視角,另一方面則是觀眾對于歷史的個人化解讀。
對于創作者來說,個人化視角還意味著不再使那些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被掩埋在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中,而是從對人和人性的觀察中表現歷史人物。比如湖北衛視《往事》某期節目對已故功夫巨星李小龍成長經歷的回溯,就跳出了以往的窠臼。創作者沒有把他看做一個不尋常的名人,而是從普通人的角度表現了李小龍選擇功夫的心路歷程,給觀眾展現了一個更為立體與豐滿的李小龍形象。在央視《見證》欄目策劃播出的《一個時代的側影:中國1931-1945》中,編導有意選取了反映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像素材,如當時的流行歌曲、電影海報、日常飲食等,給作品賦予了一種人類學意義,讓觀眾看到個體在動蕩年代中的掙扎與堅持。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①今天的觀眾,必然會用今天的眼光去打量歷史。這種個人化的解讀,借用接受美學上的觀念,實際上有助于讓觀眾參與到節目的再創作中。它與創作者的個人化視角相互呼應,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互動。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歷史學家吳晗就提出歷史劇既是藝術,也是歷史。當然他所說的歷史劇在那個特定時期主要是指戲劇和戲曲作品。一直以來,國內的歷史題材電視欄目和紀錄片忽略了故事性的體現,不注意控制敘事節奏,致使作品“叫好不叫座”。在市場的呼喚下,這類節目以一種新的敘事方式為觀眾所接受。這種方式可以稱之為故事化,即將真實性與藝術性、故事性結合在一起,用現代的審美觀念重新審視歷史,使表面枯燥的歷史最終以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展現在觀眾面前。這種故事化的敘事方式不斷獲得市場的認可。比如《鳳凰大視野》《講述》都獲得了較好的收視率。實際上,所謂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就是在不違背基本的歷史事實基礎上,人文歷史紀錄片運用情景再現、人物扮演突出歷史中人物的方式,為紀錄片接近真實、還原歷史提供了一種方式。
歷史題材類節目本質上應該承擔傳承民族歷史、弘揚民族精神的社會責任。因此,創作者應努力使受眾了解到真實的歷史。但同時電視畢竟是視聽結合的藝術形式,創作者又必須采取適合于電視這種媒介表現的方式來還原歷史,因而節目的故事化也就成了必然選擇。如1988年央視拍攝的《讓歷史告訴未來》運用了情景再現的做法,《鳳凰大視野》有關五四運動的專題節目采用了情景再現與歷史資料結合的方式,讓觀眾與那個早已過去的激蕩年代找到了共鳴。在演員搬演的段落中,我們似乎又聽到了那群熱血青年當年的吶喊。這比傳統意義上的解說詞加資料片的組合要更具有感染力。
與當下火爆的各種真人秀相比,口述歷史電視欄目的觀眾恐怕是人數很少卻很執著的一個群體,他們不滿足于在電視上看到教科書上已經講述過的內容。顯然,作為電視藝術作品,歷史題材欄目的一大優勢在于它的個人化表達。但是,歷史絕不是冷冰冰的事件與數字。歷史事件的背后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是普遍存在于我們每個人頭腦中的無意識與潛意識。因此,口述歷史類節目的最大優勢——以情動人得以體現。
鳳凰衛視的《口述歷史》欄目開播于2005年,是國內第一檔直接以“口述歷史”命名的口述歷史類電視欄目。在情感化表達方面,該節目與一般的歷史類欄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犊谑鰵v史》的編導一改往常由一個置身事外的敘述者(類似中國古典章回體小說中說書人的角色)占據主導地位的做法,轉而將主導權交給了口述者,讓口述者的敘述在時間上占據節目內容的主體,形成了電視欄目中的歷史專業主義精神。
另外,口述歷史類電視欄目如何為現實服務,也是創作者無法回避的問題。在這類欄目中,觀眾與其說是了解歷史事實,不如說是了解歷史事實里的個體故事、個體情感。比如《口述歷史》有關中國科學家實現首次人工合成胰島素的節目,在大量的史實之外,觀眾通過當事人的回憶,也對那段歷史產生了認同。在節目中觀眾能夠體會到在那個特殊時期中國科技界打破西方封鎖、自力更生的報國情懷,實現了情感上的一種升華。這樣的處理方式,顯然是口述歷史類欄目未來仍需堅持的創作方向。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整個中國電視當前呈現出一種極強的“泛娛樂化”傾向。也就是說,包括新聞在內的各類型節目,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種盲目迎合部分觀眾的趣味、以片面的獵奇心態來娛樂的心態。這是長期以來我們對娛樂這一概念的曲解造成的。娛樂不僅僅是無厘頭搞笑或者獵奇。娛樂性與思想性、藝術性是能夠并行不悖的??谑鰵v史類節目的娛樂性應該體現在對于個體的充分尊重與平等對待上,也就是情感化。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言,“只要作者所體驗的情感感染了觀眾或聽眾,這就是藝術”,“藝術不是技藝,它是藝術家體驗了的情感的傳達”。②
綜上所述,歷史題材電視欄目的作用是通過展示真實的歷史,讓歷史之光照亮現實的社會人生,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歷史正能量。因此,在創作過程中,我們需要處理好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辯證關系,防止不當演繹損害欄目本身的公信力與影響力。
注釋:
①張阿利,唐向瑞.淺析近年來國產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創作與傳播特征——以陜西歷史題材電視紀錄片為例[J].中國電視,2013(1):72.
②列夫·托爾斯泰.藝術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87.
(作者單位:山西傳媒學院編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