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晶瑩
?
《奇葩說》:現代傳媒語境下的網絡自制節目范本
□孔晶瑩
摘要:《奇葩說》是互聯網視頻網站愛奇藝旗下的辯論類真人秀節目,2014年開播至今,已經播出兩季,在互聯網上引起了一定的反響。《奇葩說》的成功是互聯網自制節目的一個新起點,本文對《奇葩說》的節目形態進行深入探索,挖掘其節目價值及其成功的原因,觀察網絡自制節目的全新風向。
關鍵詞:愛奇藝;奇葩說;網絡自制節目
(一)娛樂化的現場氛圍
按照以往受眾的認知,傳統的辯論節目一般體裁嚴肅,攻辯規則十分嚴謹,西裝革履的攻辯雙方、正襟危坐的裁判和主持,營造出一種緊張、壓抑和嚴肅的競技氛圍。觀眾在這種節目氛圍下會明顯感受到一種特殊的控制力,這種辯論節目或者是傳統的辯論會無法在信息社會高度發達的傳媒條件下吸引到大量受眾的原因就是娛樂化特征不明顯。這里的意思并非是辯論節目必須要在娛樂化土壤和背景里才能夠生存,而是作為一個門戶網站的綜藝節目,制作者必須要考慮節目的收視率和受眾的觀看需求,娛樂化包裝就成為《奇葩說》這種辯論節目的出口。首先,“奇葩”是一個新興的網絡名詞,泛指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另類的人群。這種基礎的定位使得受眾會有濃烈的好奇感和探查欲,欄目對參與比賽的選手也按照“奇葩”的設定進行了獨特的包裝。比如第一季的冠軍選手馬薇薇曾經是中山大學辯論隊的職業辯論選手,通過欄目組的包裝,她變成了一個極具個性化的大齡剩女的形象,這本身并非是對人物刻意進行丑化,而是通過營造一種噱頭來吸引受眾關注節目內容本身。其次,評委和嘉賓也受到了娛樂化包裝的考量。比如在第一季的節目中,高曉松的顏值就經受了很多次調侃,蔡康永的著裝也遵循了“奇葩”的風格和標準,每一期節目都十分另類惹眼。馬東的廣告植入聰明討巧又不讓人感到乏味,完全脫離了傳統辯論節目或者辯論會中評委對于規則的把控。放松了辯論會中嚴苛的場面和節奏控制,選手可以在任何時候插科打諢,可以盡情展現自己幽默的智慧,甚至可以和評委開玩笑,這在以往了辯論節目中是根本不敢想象的。第三,節目演播室和后期的剪輯制作也迎合了娛樂化的需求。演播室的裝飾色彩鮮明、輕松活潑,后期剪輯方式模仿《康熙來了》,用娛樂化的字眼去敘述娛樂化的故事,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二)顛覆傳統的選秀模式
《奇葩說》自身定位是綜藝節目,但是隨著節目流程的進行,其呈現出的形態慢慢靠近了我們以往認知的選秀節目。以第一季為例,從海選到正式進入演播室后的錄制過程,每一期都有淘汰和競爭的意味。這種競爭的沖突似乎被娛樂化的環境淡化了,但是實際上仍然是觀眾關注的一個焦點。選手在場上的突出表現不斷為其積攢著人氣也收獲了場外超高的關注。隨著比賽的不斷進行,選手的能力對比愈發明顯。在這樣的選秀機制下,即便是一檔娛樂節目,也依舊展現出了強烈的競爭力和火藥味。觀眾在眾多的選手中一眼就可以分辨哪些選手更為出眾,這種明顯的對比和反差在節目的第二季有所放大,“新奇葩”面對已經積攢了人氣和觀眾關注度的“老奇葩”進行對決,在保證了收獲第一季鋪墊的人氣基礎的同時把競爭拉到了全新的高度。“新奇葩”除了經驗和人氣之外,還有一個很被動的設定,就是自己對面的選手全是有能力有才華的老手,如何在這些“老油條”中脫穎而出,這對新選手自然而然是一種極大的考驗。也正是因為這種獨到新穎的選秀方式,脫離了傳統電視選秀節目的固定模式,讓人們津津樂道。
(三)目的明確的受眾定位
《奇葩說》在第一季開播的時候就有了非常明確的觀眾定位,即一檔專給年輕人看的節目。在這樣的受眾定位的前提下,衍生出了節目運作的走向。選手大多數都是年輕人,有幾個歲數稍微大一點的也保持著非常年輕的心態。整個演播室里的觀眾年輕化,裝飾年輕化,所有受邀的嘉賓年輕化,每期辯論的主題也非常符合當下年輕人的思想認知,都是年輕態的熱點關注范圍。節目的話題在傳統的節目中甚至現在一般的電視節目中都無法拿出來正面討論,但是《奇葩說》充分利用了互聯網平臺的匿名性質和新生態的媒介基礎,把這些平常人不愿意在現實生活中討論的道德難題,甚至是較為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再一次通過網絡節目的形式拿到互聯網上進行二次討論。這個加工和包裝的過程本身就很吸引年輕觀眾,再加上富有才華的辯手在臺上才思敏捷地表達自身的觀點,這種全新的互動形態一方面左右了觀眾的思維模式,另一方面也吸引了觀眾濃厚的關注興趣。
(一)視覺狂歡外表下的理性原則
《奇葩說》能在眾多網絡自制節目中引發熱議,除了特別的節目形式外,人們更多的則是對節目內容的關注。從表面上來看,《奇葩說》是以“奇葩”為主題的一場視覺狂歡。在一個像游樂場一樣的演播廳里,大家盡情嬉笑言談,利用互聯網的面具效應,縱情地展示自己的觀點。但在實際操作中,其實每期節目的主旨、選手的立論,都是經過主創團隊設計和深思熟慮的。《奇葩說》意在尋找最會說話的人,觀眾在最會說話的人的辯論中立場會變得搖擺不定,可能一會兒支持正方,一會兒支持反方。但是出現了道德方面的悖論的時候,我們參與辯論可能只是關注辯論本身,而并非選手自身的立場。用嚴格的道德尺度約束辯論中可能會出現的道德難題,是這個節目備受關注的原因之一。
(二)用最嘻哈的方式體現話語的力量
我們都相信語言是有力量的,這種力量可能會感染人,可能會打動人,甚至可能被語言的力量所煽動。在現代信息社會高度分工的社會化趨勢下,人們很可能會在業余生活和互聯網生活中尋求一個合乎理性的宣泄窗口。選手在辯論中,運用自己的知識、智慧和才華,充分地將論題中的矛盾和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觀點中,通過各種辯論的方式讓人感到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觀眾無不被辯論中選手的機智所打動和深深吸引,觀眾會發現,在娛樂化包裝的外表下,說話竟然也能如此有力量,一方面會感染我們,另一方面也會真正動搖我們之前所支持的觀點。面對一些有深度的哲學命題時,選手們更多的是進行一種通俗易懂的年輕化解讀,讓人覺得兩方都有道理。同時,《奇葩說》的選秀屬性也可以充分表現出每個選手自身的個性和性格。這里的選手有的是大學教師,有的是職業辯手,甚至有小電臺的主播。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年輕人用自己卓越的口才征服觀眾和評委,成就了一個個網紅的同時也真正讓人理解,原來有才華的人是那么有魅力,而這種魅力,又因為他是一個“奇葩”,而被無限放大了。
首先,在泛娛樂化的網絡平臺上想要獨樹一幟,必須讓節目具備一定的獨特的內涵。《奇葩說》的官方宣傳語是“尋找最會說話的年輕人”。用娛樂化的外殼對節目進行一定程度的包裝后,我們看到的仍是“最會說話的年輕人”。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誕生出了太多浮躁的、沒有細致思想加工的網絡節目。用低俗的娛樂形態可能會一時間吸引到部分觀眾,但是我們仍然堅信,電視節目必須是內容為王的。沒有深刻的節目內涵和運行機制,一味地采用廉價的手段去諂媚迎合觀眾,這樣的節目也必然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遭受淘汰。
其次,《奇葩說》在相較于同時期的其他互聯網自制節目,的確展現出了更多的投入。以馬東為首的主創團隊為了呈現出最好的節目效果,費盡了心思。從每期的嘉賓來看,《奇葩說》的嘉賓大多活躍在觀眾的視野當中。常駐嘉賓高曉松、金星、蔡康永也屬于當下活躍在娛樂圈的大牌明星。節目團隊人數眾多,從前期策劃、采集到拍攝、后期,實現了十分細致的分工,每個小組都盡心投入到節目的制作中。甚至為了活躍現場氣氛,每期節目都會有固定的熱場導演。這樣一個不小的團隊精心運作后帶來每周一期的節目,會相較同一時段的綜藝節目更為用心,也受到了更多廣告商的青睞。精良的制作、用心的編排,再加上討巧的廣告植入,整個節目流程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當資源不斷積累,雪球越滾越大,后面的節目也會做得更好。
第三,互聯網是全民的財富,做好受眾定位尤為關鍵。《奇葩說》將“給年輕人看的思想盛宴”這個理念貫徹得十分徹底,所以從拍攝到制作的流程中就有了一個明確的風向。的確,現在年輕人是網絡視頻消費的主流人群,但是其他的人群也在慢慢接受網絡,年輕人也在慢慢成長并向中年人的方向過渡。這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在制作網絡節目前,必須要將節目的受眾和節目自身所要傳達的理念高度結合到一起,擁有一個認真且態度嚴謹的開始,才可能收獲一個美好的結局。
(作者系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