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永濤
?
淺談電視節目錯別字的社會后果和應對之策
□舒永濤
摘要:電視媒體依然是這個時代公信力最強的媒體。但是,熒屏錯別字現象卻嚴重影響了電視媒體在公眾心中的形象。而錯別字現象的出現都是因為采編播人員文化素養不高、工作不認真、不仔細造成的。要想徹底改變錯別字現象的發生,就要強化采編人員的文字規范意識,提高文化素養,并通過制度建設加大使用錯別字的成本,還電視節目一個干凈的視覺空間。
關鍵詞:電視節目;錯別字;原因;對策
在我們的電視熒屏上,無論是電視新聞節目、專題節目還是生活服務類節目、娛樂節目,經常會出現錯別字現象。無論是節目制作人員打錯的,還是主持人口播時說錯的,這些別字現象通過公信力較強的電視媒體出現在公眾視野里,其社會后果不容小覷。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視節目的制作越來越精細化,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單純解說到同期聲再到音樂渲染,從現場錄播到現場直播,包括聲畫、音樂、字幕在內的多樣化元素,使得電視節目成為一個比較真實、內容一目了然但制作卻相對復雜的新聞傳播平臺。也正因為電視節目制作的復雜性,會導致一些錯誤的出現。除了技術上的誤差,對于新聞節目來說,更多的錯誤來自于主持人讀錯字和編輯制作人員打錯字。以湖北省十堰廣播電視臺的部分欄目為例,在筆者近些年參與的節目監審中,就經常性會發現別字現象。
這些別字,有主持人或外景記者在出鏡中口播錯誤的,如:“逮捕”讀成了“逮pu”,“千里迢迢”讀成了“千里zhaozhao”,“堤壩”說成“ti壩”,“不溺水”讀成了“不ruo水”,等等。這是播音員或外景記者在配音或出鏡中完全讀錯。還有一些是發音音調錯誤,如“人才濟濟(擠擠)”說成“人才記記”,“盡(僅)快”說成“進快”,“浙(這)江”說成“哲江”,“坊(方)間”說成“房間”,“校(叫)對”說成“笑對”,等等。
也有些別字是后期編輯在串編過程中出現的。如:“嚴懲不貸”寫成“嚴懲不怠”,“狙擊手”寫成“阻擊手”,“競爭”寫成“竟爭”,“竟然”寫成“競然”,“贓款”寫成“臟款”,“不像話”寫成“不象話”,“鍛煉”寫成“鍛練”等。還有一些記者和編輯“的”“得”“地”不分,三個字濫用。比如“他做得不錯”寫成“他做的不錯”,“在波瀾壯闊的斗爭中”寫成“在波瀾壯闊地斗爭中”。還有就是“在”和“再”不分,如此簡單的字,卻經常在節目中出現錯誤。
電視節目錯別字的出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原因有:部分采編制播人員文化素質不高、學習不夠;記者、編輯寫稿、編審不認真;還有就是節目監審制度不到位,懲罰力度不夠等。
首先是部分采編制播人員文化素質不高、普通話說不好,學習不夠。這主要體現在地市級和縣級電視媒體。這些電視臺人員流動相對較大,工作人手經常出現空缺,對進人的要求不是太嚴格,“進入關”沒把嚴,這也就出現文化素養不高的人員進入電視臺工作,從而造成在具體工作中出現錯字自身卻發現不了的狀況。
其次是部分記者、編輯寫稿、編審不認真。有少數記者總是在采訪、寫稿、再采訪、再寫稿的循環中,自己寫了稿子不檢查就上交編輯,而編輯總認為記者會為自己的稿件負責,所以沒認真審看修改就交給下一個流程,而后期制作若責任心不強,或者能力有限發現不了就到了審片環節,而制片人和監審人員在節目審帶過程中,若稍一疏忽就進入播出環節了,到時即便發現了錯誤也無法挽回了。
另外就是制度不到位,懲罰力度不夠。舉個例子說,若一名主持人說錯一個字,或者采編人員寫錯一個字,均罰款100元并全臺通報批評,那他說錯字的可能性就會小很多。因為代價大,自己在工作時就會加倍認真,也會在平常的節目創作中加強學習,出錯誤的幾率就會少許多。
而制定制度也要從電視臺實際情況出發,如播音員或外景記者說錯字怎么處罰,記者寫稿出現錯別字怎么辦,后期制作在上字幕中出現打錯字的情況又該怎么處理,在監審過程中審片人員沒有將錯別字檢查出來該負什么責任等等。制度到位了,在執行過程中不能心軟,要有規必依,如此,錯別字現象一定不會像現在這樣頻繁出現。
電視媒體具有不可替代的公信力。自電視新聞節目產生以來,其聲畫結合的媒體傳播方式,讓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身臨其境地看到曾經在視線之外發生的新聞鏡像,其內容和畫面真實、生動,令人信服。也正因為這不可復制的聲、畫、字的結合,讓電視媒體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公信力。相對于報紙、廣播電臺,包括現在的網絡媒體,人們更愿意相信在電視新聞上播出的一切。也正因為電視媒體公信力極強,出現錯別字后造成的社會后果也是不容小覷的。
首先是對媒體公信力的傷害。觀眾相信電視媒體,是因為電視節目的畫面現場感強,有圖有聲音,令人信服。但在主持人口播過程中,或者屏幕下方,突然出現一錯別字,那就讓觀眾有反胃的感覺了,電視的神圣感就打折扣了,其公信力受到挫傷。比如,在一則反映一名小學教師默默無聞堅守偏遠教學點的新聞中,“默默無聞”因為大意寫成了“默默無蚊”,雖然觀眾也知道這是編輯記者寫錯字了,但對于新聞報道的其他內容,你還能確信無疑嗎?
其次是對觀眾尤其是青少年錯誤的誘導。對于正在成長學習期的孩子來說,電視上的錯別字會傷害他們正確學習漢字的興趣,比如在十堰市人民小學五年級的一次課堂上,有學生把成語“刻舟求劍”寫成“咳舟求見”,老師給他糾正,他竟理直氣壯地說電視上就這么寫的。有位同學在讀課文時,把“成吉思汗(寒音)”讀成“成吉思漢”,同學們笑她讀錯了,她竟振振有詞地說:“電視主持人就這么讀的。”少年兒童是電視的忠實觀眾,由于掌握的漢字不多,辨別能力差,又正處于長知識階段,長期接觸錯別字,其危害之大可想而知。
另外是容易造成語言文字的混亂局面,影響正常的交際。我們的漢字是千百年來演變而成的,音形義不容改變,否則將無法理解。如把“清澈見底”寫成“清徹見底”,“出類拔萃”寫成“出類拔粹”,“黯然銷魂”寫成“暗然銷魂”,把“披星戴月”寫成“披星帶月”等等,這樣寫,不但意思全變了,還讓觀眾看得糊涂分不清對錯。
電視節目的播出是一種公眾行為,電視字幕中頻頻出現錯別字,有很多是粗心大意造成的。這種現象是對文化的不尊重,事情雖小,卻可能會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人們的社會責任意識有可能變弱。而對于孩子的影響可能更加嚴重,他們很可能會被這些錯別字誤導,也可能在潛意識中形成對社會甚至對自己都不認真的態度。那么該如何預防這種錯誤的發生呢?筆者認為需從三個方面做起。
一是要讓采編人員意識到錯別字的不良后果。在地市級、縣級電視臺中,許多采編人員對錯別字現象不以為然,覺得是小事。他們在潛意識里沒有認識到錯別字對電視公信力的傷害,沒有認識到可能發生的社會后果。所以,電視臺相關部門應該通過專門的會議和實際案例來強化采編人員的“不錯字”意識,讓他們了解到屏幕錯字的巨大危害和對自身節目的傷害,從而從電視節目制作的第一關開始抵制錯別字并相互監督直至安全播出。
二是加強對電視采編人員的文化素養培訓。文化素質相對低,出現錯誤發現不了,這是電視出現錯別字的主因。電視臺應該經常性組織文化知識的學習,甚至開辦夜校、周末班等,對常出現錯誤的字、詞等集中請老師講解,做到采編人員心中有數。另外也要動員員工自己加強知識培訓,主持人播音員隨身帶本小字典常看常學。只有知識水平提高了,才能最大限度防止錯別字的發生。
三是強化制度建設,加大處罰力度。記者、主持人、編輯、制片人、監審等各個環節在出現錯別字后如何追責,是通報批評還是罰款,是一人擔責還是環環擔責,應作出規定。擬定了這些制度,所有采編人員都會產生不能錯、害怕錯的意識,從而在實際工作中減少錯別字現象。
(作者單位:湖北省十堰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