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浪河南”微博文本的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瓊
?
“掏鳥案”微博輿論中公眾同情的影響
——基于“@新浪河南”微博文本的分析
□劉瓊
摘要:隨著媒體的發展特別是自媒體的出現,公眾對社會公共事件的參與度大大提高。在“掏鳥案”中,閆嘯天形象的變化引發公眾情緒的轉變,進而影響到微博輿論進程。事件引起關注后,公眾大多從道德層面出發,認為閆嘯天是無知者,表達了對其不知情而受罰的同情。隨著事件的發展,公眾由“掏鳥案”聯想到司法制度和社會現實,在社會大環境下閆嘯天變成弱者。公眾借對弱勢群體的同情,表達了對司法不公、社會不公的不滿。在事件大白后,公眾才知閆嘯天是玩鳥者,因此紛紛同情受害動物。
關鍵詞:掏鳥案;微博輿論;公眾同情
進入新媒體時代后,越來越多司法案件受到公眾的審視。2015年12月1日,《鄭州晚報》刊登了一篇題為《掏鳥16只,獲刑10年半——啥鳥這么寶貴?燕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報道,河南大學生閆嘯天和朋友王亞軍,因掏鳥窩并售賣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燕隼,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半和10年。事件經媒體轉載后引起廣泛關注,掀起輿論風波。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網民微博使用率為33.5%。作為典型社交應用之一,微博是用戶獲取和分享“輿論導向”的重要平臺。①微博是網絡事件高發區,也是公眾意見表達地,因此研究有關“掏鳥案”的微博文本,是揭示該事件發生過程和原因的重要手段。筆者2016年1月17日搜索新浪河南網官方微博(@新浪河南),發現它針對“掏鳥案”相繼發布了7條微博,其中2條評論過萬。鑒于“@新浪河南”較強的傳播力和互動性,本文選擇分析其微博文本,探究公眾同情在“掏鳥案”微博輿論中的影響。
情感在日常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生活中的情感力量使網絡事件帶上感情色彩。在“掏鳥案”中,公眾同情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事件的前期,公眾大多表達了對不知者受罰的同情。公眾同情帶動微博轉發和評論,加快傳播速度,引爆網絡輿論。在輿論壓力下,司法部門出面解釋。公眾在了解基本案情后,情緒轉變為對弱勢群體的同情。隨著事件逐漸明朗,公眾情緒轉變為對受害國家保護動物的同情,并紛紛指責閆嘯天和媒體。
依據《鄭州晚報》對“掏鳥案”的報道,@新浪河南發布標題為“河南大學生在家沒事,掏鳥16只獲刑10年半”的微博,并鏈接上《鄭州晚報》的報道。該微博轉發數為4379,評論數為10565。此微博使用“在校大學生”“大門外”等詞語,把“掏鳥案”敘述成閆嘯天一時貪玩,掏了家門口的一窩鳥,轉賣獲利,被判10年半有期徒刑的無知民眾。公眾一邊倒地認為,閆嘯天在不知道鳥是國家保護動物的情況下,掏鳥、賣鳥可以諒解,并對其被判重刑抱以同情。比如,網友“總有刁民想害朕flx”表示:“不知者無罪好吧,這樣就判10多年。呵呵,年紀輕輕就毀了。”閆嘯天的大學生身份在公眾對“不知者無罪”的認同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公眾對已進入社會的王亞軍鮮有問津,更多地關注大學生閆嘯天。大學生正值青春年華卻要遭受牢獄之災,前途無望,著實令人同情。比如,網友“helly31621”說:“這太過了吧!一個大學生的十年青春?就這樣?”網友“Mr_不想一個人”回復也表示:“不知者無罪,一個剛開始的青春就這樣被扼殺了!”也有網民設身處地地為他辯護。比如,網友“妲己雖牛終是妃”感嘆道:“我也是大學生啊!可是我同時也不認識這些保護鳥類啊!”
在道德體系內,一般認為“不知者無罪”,而在法律體系內“不知法不免責”的觀念根深蒂固。中國政法大學阮齊林教授對此表示,法律認識錯誤是不免責的,理由是公民應當知法守法。因為是法盲而要求免除罪責,這是不可以接受的。些許網民也認同,法律不同情無知。如網友“涼拌黑木耳汁”評論道:“中國人法律意識太淡薄了,該怎么判就怎么判,不會因為你無知就免罪。”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儒家思想被長期奉為正統思想,現今在人們心中依然具有巨大的潛在影響力。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重視人的同情心,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做出違法犯罪作為,具有道德合理性。網民純粹以道德觀念發表著自己的意見,表示應該對其從寬處理。
網民們的評論主要使用了反問、排比句,讓表達充滿同情。同情具有可蔓延性和感染性,能在微博上迅速聚積并引起網民的情緒共振,導致網上輿論大嘩。感情是道德倫理的溫度計,在日常生活中,正是當人們的感情受到傷害時,他們才起來反抗。②“掏鳥案”一味地依照法律判案與人情相悖,有違一般人的道德感。因此,網民對10年半的量刑提出質疑,要求法院出示判罰依據。次日,司法部門開始對“掏鳥案”作出回應。@新浪河南連發兩條微博表明,河南省高院介入此案,對判決進行專題研究。12月3日,@新浪河南發布題為“檢察院回應:10年不算重判”的微博,微博內容包括當地檢察院給出的閆嘯天明知故犯的證據,在判決書中表明應對其施以重罰。盡管閆嘯天的掏鳥行為被大加報道,但爭論的焦點并不在野生動物保護上,相反大量的注意力集中在案件判決上。處于由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的過渡期,公眾對“掏鳥案”的爭議,實際上是主觀的人治與客觀的法治之間的矛盾沖突。
12月4日@新浪河南發起了“如果當事人知道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你覺得判罰重嗎?”的投票。參與投票的有4萬余人,認為判罰過重的有48.2%,認為判罰可以理解的有47.1%,認為說不好的有4.7%。@新浪河南假設當事人知情,讓網民做出選擇。結果顯示,過半公眾即便了解了相關的法律及量刑原則,依然會覺得10年半的刑罰過重。“掏鳥案”中的控方是司法部門,被告人閆嘯天和王亞軍明顯處于弱勢。在心理定勢下,人們心中的天平自然地向弱者傾斜。同時,對弱者的同情,讓公眾脫離就事論事的層面,把事件放大到社會語境下來討論。有不少網民把“掏鳥案”與強奸、拐賣婦女兒童、貪污受賄等事件相比較。比如,網友“時光盡處風吹雪”道:“是該判,但是感覺他如果不知道這是保護動物的話,就感覺有點量刑過重了,如果是明知故犯的話,就另說了。之所以感覺重是因為感覺人的權益不如動物權益受到尊重,拐賣婦女兒童才判五年以上十年以下,強奸婦女的才判三年以上十年以下。這就是司法不公正的地方。”網友“水靜齋主人”也說:“判斷一個刑罰是不是太重,不僅要看法律是怎么規定的,還要看是否罰當其罪。十年是個什么概念呢?貪官的事兒咱就不說了,隨便舉幾個別的例子。駐馬店某派出所原所長酒駕致五人死亡三人受傷,判了十年。北京一個團伙非法吸儲26億,主犯也只判了十年。冷水灘一位干警販毒,判了十年半。”有些網民甚至拿人與鳥比較,感嘆人不如鳥。比如,網友“吖九200611”感嘆道:“咦!不知什么世道,人不如鳥喔!我想問一下,牛和狗是國家第幾級保護動物呢。牛幫助農民耕田,狗為農民守著家園,試問領導,殺一頭牛,該判多少年,殺一條狗又判多少年。”諸如此類的表達,表明了網友對官方的不信任。河南高院介入調查,正是為了提高司法部門的可信度。
在現實司法實踐中,許多比“掏鳥案”社會危害性大的案件卻被輕判,網民指責法院“選擇性司法”“看人下菜”。在現實社會中,訛詐、強奸、貪污等喪失倫理道德、有失社會公允的事件頻繁出現,公眾對社會風氣的擔憂和無奈不斷聚積,對政府管理不當的抱怨也逐漸增加。在如此的社會情境下,網民對“掏鳥案”判決的普遍質疑,暴露了司法制度的不足,反映了普遍的社會問題。在我國媒介體制下,政府對商業媒體的管控制度尚不完善,媒介環境相對寬松。商業媒體不單單是政府的傳聲筒,更為大眾提供了一個討論問題、發表言論的平臺。公眾可以公開討論社會問題,發表批判性意見,微博是一種常用的表達渠道。“不理想的生存現實”使網民發出聲音,不吐不快。網民的評論主要用了對比、諷刺等修辭手法,制造出同情效果。網民借對弱勢群體的同情來表達對司法不公正、社會不公平的抱怨和不滿。網民的評論轉發過程也是情感表達和交流的過程,高頻互動把“公眾同情”詢喚出來,讓網民不僅僅是簡單地聚集起來“圍觀”,而是共同地“感受”著它。
隨著媒體的連續報道、判決書的公布,事件始末全面地呈現在公眾眼前。公眾方知閆嘯天本性殘忍、明知故犯,于是輿論反轉,從質疑法院轉向指責閆嘯天殘害國家保護動物和媒體報道失實。12月7日,@新浪河南發布微博說明閆嘯天是玩鳥界的資深玩家,其背后甚至存在著巨大的利益鏈。網民出于對受虐動物的同情,把事件責任歸咎于閆嘯天和媒體。網民開始關注保護野生動物,認為人與鳥是平等的。比如,網友“樹上的悟空”說:“不要再說人不如鳥了,每個生命都是公平的。”網友“樹上的悟空”憤慨道:“人的生命是命,動物的生命就不是命了?不要以為你現在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就可以肆意妄為。”網民認為閆嘯天殘害珍惜鳥類罪有應得,并為他受罰拍手叫好。比如,網友“HNYXYLZL”說:“不知道真相會覺得判很重,知道這樣利益鏈,覺得罪該罰!”網友“Chb說說75475”肯定道:“活該!就該這么判!”網民也把對動物的同情轉移到對媒體的指責,批評媒體的選擇性報道。比如,網友“誠實眼睛看世界”說:“新浪河南最應該道歉,選擇性報道,不把真相給大家說明,故意誤導百姓,激起大家的不滿,新浪應該向全國人民道歉!”網友“liyc-1990”質問道:“像這樣的新聞,是不是要追究媒體的責任?”
博倫認為,從宏觀上講,網絡公眾情緒既可能受到現實社會發生的經濟、文化、政治事件等的影響,反之也有可能對現實社會產生一系列“蝴蝶效應”。③在市場化的進程中,媒體的商業氣息漸濃,新聞行業風氣受染,新聞工作者歪風劣習劇增,出現了諸多新聞倫理問題。新聞工作者違反新聞真實原則,出現假新聞;抵擋不住誘惑,搞有償新聞;利用職務之便謀利,進行新聞敲詐……至此,記者形象受損,媒體公信力下降。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使公眾指責閆嘯天和媒體,更激起了公眾對受虐動物的集體同情。公眾的集體同情具有道德批判力量,能給人以道德震撼,引起受眾共鳴,網民此時的情感表達是現實情感與虛擬情感的共同抒發。“掏鳥案”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情感投入,才能達到如此高的參與度。
“掏鳥案”的情感邏輯是同情,其“道德語法”是現實社會的不滿。網民的同情本身就是道德正義的表達,這種表達能夠在媒體發達的時代,引發批判性的議論。廣大網民對“掏鳥案”的情感表達說明了公眾對弱者的同情,對溝通的渴望,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情感的表達,能產生行動。但“掏鳥案”只停留在表達層面,還沒上升到行為層面,這是因為微博使公眾的意見得以表達,消解了大部分的不滿情緒,發揮了安全閥的作用。
注釋:
①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601/P020160122469130059846.pdf,2016年1 月22日.
②楊國斌.連線力:中國網民在行動[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257.
③劉叢,謝耘耕,萬旋傲.微博情緒與微博傳播力的關系研究——基于24起公共事件相關微博的實證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9):92.
(作者系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