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娟
?
從新聞失實看媒體從業者職業操守的失范
□仇娟
摘要:進入“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渠道的多樣化賦予公眾更多發聲的權力。傳播技術的提升不僅加快了信息交互流通的速度,也擴大了滋生虛假新聞的可能性。一部分缺失了職業操守的新聞從業者無疑充當了虛假新聞的炮制者和傳播者。但新聞工作作為一種崇高的工作,要求從業者要牢記自己的職業天職,恪守職業操守。本文從新聞失實的幾種典型類型和具體表現出發,剖析當下媒體從業者職業操守失范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虛假新聞;新聞職業操守;把關人;傳播責任
2016年1月4日14時35分,央視新聞以及澎湃新聞等多家媒體相繼發布“2016年1月4日14時30分3秒,江西九江市潯陽區發生6.9級地震”的消息。隨后九江市防震減災局稱此消息為謠言,澎湃新聞隨即發布更正聲明,承認之前發布的消息不實。這是2016年開年的第一條假新聞,卻由我國最有影響力的幾家新聞媒體發布。盡管這幾家媒體都第一時間在各自的官網上發布了更正聲明,但仍然會在不明真相的社會公眾中引發集體性恐慌。這些虛假新聞的存在不僅折射出我國新聞媒體內部的種種亂象,更是對廣大媒體從業者一次次的良心大拷問。真實是新聞賴以生存的生命源泉,媒體從業者身為信息的加工者和發布者理應事先檢驗信息的真偽。但現實情況是一些新聞媒體和媒體從業者卻成為“謠言”的間接傳播者和推動者,忘卻了新聞媒體的本質和作為從業者的職業底線。
(一)東拼西湊型
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的信息獲得渠道比較單一,主要采用記者實地采訪編輯的稿件,有時電視或廣播也會轉播紙媒的報道。如現在一些衛視推出的“讀報”類節目,對新聞報道進行再次加工編輯。但進入新媒體時代后,許多媒體慢慢養成了一種從網絡或者網友爆料等渠道獲取信息的習慣。2014年4月8日,國內部分紙媒和權威媒體網站,以“網傳”為依據,轉發了來自香港媒體的報道,稱某追債網頁上有一位1991年出生的湖南女子“郭美美”拖欠2.6億元賭債。①這則新聞一出再次將郭美美推向輿論熱議的高點。但隨后警方調查后證實該則新聞純粹是炒作。媒體人要時刻牢記自己肩負的神圣職責,嚴格行使公眾賦予的“把關人”的權利,對于新聞素材和新聞線索進行仔細核查與確認。在這一新聞事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媒體無疑直接或間接地充當了那些別有用心之人吸睛、提升社會曝光度、知名度的工具。刊登未經核驗的新聞信息,短期內或許會為媒體帶來許多所謂的便利,但長此以往損傷的只能是廣大媒體自身的元氣。
(二)轉移嫁接型
嫁接用在新聞產生的過程中就是指將不同的新聞素材進行有選擇的雜糅從而形成一個看似完整的新聞。這種轉移嫁接的方法有多重表現形式,如將兩個完全不相關的事件進行圖文組合等,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用真實的新聞配上虛假的圖片。圖片新聞往往因其直觀、真實地記錄了某個時間節點,還原了新聞事件的生動瞬間,更容易令人印象深刻。如今受眾已漸漸從“讀字時代”進入“讀圖時代”,為了使普通的新聞事件可以產生轟動效果或是擴大新聞信息的影響力,一些媒體從業者不顧職業道德利用圖像處理軟件對新聞圖片素材進行夸大成分的加工。這種行為是對原始素材做“加減法”,即加入素材本身沒有的元素包括后期更換圖片背景、多圖重合拼接以及改變原始素材的色調等,減去會影響受眾判斷的部分,如對素材大小進行裁剪并突出某一局部等。這些經過特殊處理的圖片往往比單純的文字介紹更具有煽動性與迷惑性,容易引發受眾的誤解,從而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三)斷章取義型
新聞事件的發生具有偶然性與復雜性。在當代大眾傳播特別是新聞傳播中,把關行為的難點在于在苛刻的時間限制中對極其大量的信息進行取舍。②而新聞生產絕非流水線式作業。在新聞生產加工的過程中,對不同信息點的取舍難以脫離人為因素。一些新聞工作者可能出于某種利益及特殊立場考慮,會有選擇性地過濾掉一些關于事件本身的重要信息。2015年,在“僵尸肉”這一事件報道過程中,新華網、法制晚報網等媒體記者進行了一場關于“僵尸肉”還是“過期肉”這一概念的辯爭,有專家認為新華社記者李丹以個人觀點擅自為過期肉貼上“僵尸肉”的標簽容易引發公眾對冷凍肉整體的認知偏差。隨后這一事件爭論的焦點轉移到關于兩位記者誰更有職業操守上來。作為新聞信息的“加工者”,新聞工作者應最大限度地還原新聞事件的真相,盡力避免因加入個人立場而引發普通受眾對新聞報道的錯誤理解。在“僵尸肉”的系列報道中,記者們不僅沒有起到很好的說明與釋惑的作用,反而使公眾對冷凍肉整個行業產生了誤解。
(四)有償新聞及有償不聞
有償新聞是指新聞機構及新聞工作者,對要求刊登新聞者索取一定費用的新聞。③目前在我國有償新聞的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出賣媒體版面和播出時段。媒體通過“公開叫賣”的方式將自身的版面或某個播出時段賣給第三方。二是廣告新聞化。在傳統報紙的版面設計中,廣告曾有專屬的位置,即俗稱的廣告版。但現在某些報紙的廣告卻穿插在各類新聞之間,廣告的形式和內容也越來越類似于新聞報道,容易使人產生誤解。三是收受賄賂以及有償不聞等形式。即媒體或媒體從業者收受第三方給予的所謂“封口費”。媒體從業者是社會的瞭望者和民情民意的傳達者,其中一部分喪失新聞職業道德的人卻將自己與社會不良現象斗爭的神圣主戰場商品化,用明碼標價的方式出賣了一個媒體人、新聞人的良心。
媒體內部的種種亂象以及部分媒體從業者身上顯現出的職業操守問題不僅僅關系到一個行業的未來走向,媒體作為新聞宣傳工具和輿論引導的主陣地更加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通過對現下媒體從業者身上出現的種種問題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造成當下部分媒體從業者職業操守失范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商業利益的驅動
在新舊媒體混戰的時代背景下,各大媒體為了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各出奇招。職業道德與操守被擱置一邊,商業利益成為推動媒體競爭與發展的最主要動力。一些媒體機構和部分媒體從業者為了吸引更多受眾,不惜犧牲媒體的根本立場和作為媒體人的職業操守轉而去迎合隱藏在社會各個角落里的低級趣味。誠然,媒體的日常運轉與經營需要大量資本維持,進行商業化運作是迫于現實困境,但僅僅將媒體的資源作為賺錢牟利的工具,最終將會脫離社會公眾,失去媒體生存發展所必需的受眾基礎。
(二)責任意識的淡薄
新聞工作者應當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應該明確新聞機構和新聞工作者都是黨和人民的公仆,不論何時何地,都要對黨和人民負責,對改革開放的事業負責。④當下的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攻堅的關鍵時期,一部分媒體機構和媒體從業者急功近利,責任意識淡薄,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不能透過現象抓住事件本質,還原新聞事件的本來面貌。究其根本在于部分媒體從業者的黨性修養不高,思想和作風還不夠扎實。
(三)職業素質的缺失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無疑催生出互聯網媒體從業者這一龐大的新生群體。相比于傳統媒體,成為“網絡記者”的難度大幅降低。在這批媒體從業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接受過新聞方面的專業訓練和正規考核。因此,這部分媒體從業者自然而然缺失了關于新聞職業道德與操守方面的理論基礎和思想認識。這樣就不難理解網友口中“標題黨”的概念了——只知道用夸張和充滿歧義的新聞標題吸引受眾的注意力、盲目追求“點擊量”而不注重提升自身的新聞編輯能力和新聞報道本身的內容和質量。
(四)惡性競爭的結果
對于媒體從業者來說,新聞基本靠搶。單從新聞發布的時間節點來看,有時一秒鐘即可決定媒體機構在報道先機上的成敗。這場看似沒有硝煙的新聞爭奪戰其激烈程度往往不遜于現實戰場中的炮火紛飛。每個媒體都拼盡全力去爭奪新聞事件報道的“首發”。這本該促進媒體間的良性競爭,但現在一些新聞人沒有把心思放在做好新聞報道方面,而是不擇手段地爭奪利益,捏造新聞、剽竊他人新聞素材、惡意詆毀等手段正不斷觸及新聞行業的道德底線。
目前國內新聞業已經暴露出諸多問題。無論是對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提升內部新聞采編隊伍的整體素質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媒體機構只能是冰冷的外艙,媒體從業者才是保證媒體生存發展的活的靈魂。只有在確定掌舵人自身廉潔公正的大前提下,才能保證廣大媒體機構這艘大船不偏離正確的航線。針對媒體從業者出現的責任意識淡薄、職業素質不高等職業操守問題,從整體來看,其應對策略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首先,加強媒體機構自身的自律意識。媒介自律從性質上為一種“微型社會契約”,根據這一契約的協定,專業組織擁有新成員加入和確定工作標準的集體控制權。⑤因此想要從根本上整治新聞行業現有的亂象就需要媒體機構的深刻自省與自律,不給“歪風邪氣”提供生存的空間和土壤。
其次,提高整體媒體從業人員的準入門檻,完善媒體從業者的監督與管理機制。不可否認,我國現有的媒體從業者在職業素質和能力水平等方面的表現參差不齊。特別是對網絡媒體從業者這一群體,行業準入門檻較低,加上政府監管薄弱,加深了網絡媒體從業環境的復雜性。只有嚴格謹慎地發放媒體從業者的準入許可,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增強媒體從業者的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鑒于新聞工作事關國家安定與團結的特殊性質,只有政治立場堅定、擁有強烈責任意識的媒體從業者才能抵制不良誘惑,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第四,加大懲處力度,填補法律空白。目前我國新聞傳播事業運行與監管機制尚不成熟,相關法律法規亟需完善。一些媒體從業者漠視規章制度,玩文字游戲、大打“擦邊球”等現象還依然存在。明確并完備現有的傳播法規不僅可以規范廣大媒體從業者的職業行為,更使懲處新聞傳播中的不法行為有了明確的參照依據。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一部分新聞工作者為現實利益脫離新聞真實性,弄虛作假、捏造新聞的現象充分揭露出我國新聞事業存在的重大隱患。媒體從業者職業道德的失范是造成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陳力丹教授曾說,“在我國新聞傳播界,追求利益,同時兼或實現正義,就顯得特別理直氣壯,首先被犧牲的便是新聞職業道德。”⑥對于新聞媒體而言,需要明白現實收益是短暫的,發布虛假新聞只會削減其社會公信力。對于媒體從業者而言,只有始終堅定自己的立場、遵守職業道德和相關法律法規,才能在新聞人和媒體人的道路上真正走得長遠。究其根本,無論是新聞媒體還是媒體從業者,都要“不忘初心”,用真心、誠心打造公正的公眾形象,卸下包裹在新聞真實外的厚厚偽裝,讓新聞自由與公正真正行走在陽光下。
注釋:
①白紅義,江海倫,陳斌.盤點2014年10大假新聞典型案例[N].新民晚報,2015-01-04.
②石慶生.傳播學原理[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142.
③藍鴻文.新聞倫理學簡明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83.
④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⑤魏倩.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媒介自律研究[EB/OL].[2008-12-11].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8502498.html.
⑥陳力丹.尊重采訪對象的正當要求——評對記者請陳道明審稿改稿的某些意見[J].新聞與寫作,2015(5).
(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