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興市第一高級中學(225400)
毛中峰●
?
淺談高中物理蘇科版力學的解題方法
江蘇省泰興市第一高級中學(225400)
毛中峰●
力學是高中物理的難點,也是高考的重點,因此學生要對力學引起足夠的重視.而針對實際教學中,學生對于力學題的解答誤區.本文就提出解題三步驟:審題、構建模型、排除干擾,來探討力學的解答方法.
高中物理;力學;解題方法
力學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每年的高考中,力學題占了很大一部分分值,因此它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點.但是,對于許多學生來說,力學題非常的困難,即使教師進行講解剖析,他們依舊感覺到吃力,因此力學又是教學難點.那么如何破解這個教學難題呢?最關鍵的就是要讓學生掌握住解題技巧.因為對于物理學科而言,力學題是有規律可循的,只要學生找到了其中的解題規律和思路,就能做到舉一反三,許多類似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高中物理力學題,主要分為選擇題、填空題和綜合題,選擇題的文字描述一般很少,所以針對少量文字的題干,學生需要進行仔細推敲,因為每一個關鍵詞都可能隱藏著信息.而針對文字描述較多的填空題和綜合題,有時就需要從眾多雜亂無章的信息中找到最有用的那一個,因此針對物理力學題,第一個要做的就是你審題:
1.找關鍵詞語.學生在進行力學題解答時,對于題干中出現的信息,不能只注意到特殊性的條件和字母,對于某些看似是可讀不可讀的文字描述,同樣要進行研讀.因為中間可能隱藏著整道題的關鍵線索.而力學的關鍵詞語大致可以分為限制類、物理變化類和變化過程類等等,因此對于這些關鍵詞,學生要仔細推敲.例如:質量為M的鉛塊被長為L的鐵絲懸掛靜止,這時,一個質量為m的水平飛行的子彈擊中鉛塊,問子彈要以多大的速度擊中鉛塊,才能使鐵絲在鉛塊運動過程中始終繃緊?在解答這個問題時,學生應該仔細閱讀題干,找到關鍵詞語.由題中可以看出“始終繃緊”就是關鍵詞,它表示鉛塊M與子彈m必須一起繞懸點做圓周運動,由此可以分析出可能的情況.
2.挖隱含條件.高中物理之所以非常困難,除了物理變化過程復雜多變之外,還有就是隱含條件的存在.這常常使學生感覺條件不足,而陷入解題困境.因此,在審題的時候挖出隱含條件,是每個學生應該掌握的解題要點,比如比較常見的“光滑平面”也就是表示摩擦可以忽略不計,即物體所受的摩擦力為零.又比如“一顆子彈在空中自由飛行”,那么這里的“自由”就表示子彈僅僅只受重力作用.因此,對于一些隱含條件,學生要找準,這樣才能有效地完成題目解答.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力學題目中,有時要考慮客觀條件,比如一個重力98牛,體積0.05立方米的救生圈,是否能夠托起體重500牛的人?許多學生在解答這個問題時,就生搬硬套公式,結果當然是不能托起.但是這個答案是錯誤的,因為在題中還有一個隱含條件“人使用救生圈”,在實際生活中,人使用救生圈時,人的大部分身體是在水里的,所以人是不會沉沒的.
構建正確的模型是解答物理力學題目的關鍵,其主要考驗的就是學生的抽象思維.學生要根據題干給出的信息,正確的畫出直觀形象的圖形,以充分利用信息,解答問題.因此,構建物理模型就成為審題的關鍵手段,它能展示清晰有序的物理過程,并確定物理量間的關系,將抽象問題形象化、具體化,物理模型既可以是運動的過程圖、狀態變化圖、受力分析圖等等,也可以是通過投影法、等效法得到的示意圖.例如:一物體靜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現用水平恒力A推動此物體,作用一段時間后換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B來推物體,當恒力B作用時間與恒力A的作用時間相同時,物體恰好回到原處,此時物體的動能為43J,則恒力A和恒力B所做的功各是多少?這道題解答的關鍵,就在與要弄清楚恒力A和恒力B的位移、大小關系和各自做功的情況,因此在審題過程中,學生要養成畫示意圖或構建物理模型的習慣,解答物理問題,如果能進行畫圖示意,就一定要畫圖.因為直觀的模型能幫助自己更準確的理解題意,并分析和探討整個過程中各個物理量的變化.因此不僅是受力圖,電路圖、光路圖等,幾乎無一例外不是用畫圖來加強認識聯系的.在畫圖的過程中,自己能夠重新理解一遍題意,對物理過程的變化了然于胸.
在力學題目中,學生常常會遇到一些故意多出的已知條件,這些條件可能會讓學生判斷錯誤.因此在進行題目解答時,應該準確的判斷出哪些是干擾條件,哪些是多余條件,哪些是錯誤條件,因此應該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謹防以假亂真.物理力學題目經常會利用一些顯而易見的條件來迷惑考生,考生以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正確的解答思路,但是需要結合條件進行分析之后,才能進行答題.例如:某人向空中發射一物體,不計空氣阻力,當物體的速度恰好沿水平方向時,物體炸裂為a,b兩塊,若質量較大的a塊的速度方向仍沿原來的方向,則從炸裂到落地這段時間里,a飛行的水平距離一定比b的大,這個結論是對還是錯?有學生看到題干中“質量較大的a塊”之后,就憑感覺認為結論是對的.但事實上,是沒有掌握力的獨立原則和運動獨立性原則.
2.謹防干擾條件.在力學題目中,出題者往往會用一些多余的條件,來誤導學生.或者安排一些巧妙的歧義和一些是而非的判斷,來考察學生的抗干擾能力.這些因素的迷惑程度愈大,愈容易在解題過程中犯錯誤,在審題過程中,只有迅速地排除這些干擾因素,解題才能迅速而正確.例如:從同樣高度落下的陶瓷花瓶,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打碎,而掉在草地上不容易打碎,其原因是什么?在解答這個問題時,有學生往往受到慣性思維的干擾,認為水泥地比草地堅硬,給陶瓷花瓶的作用力就大.也就是說掉在水泥地上的陶瓷花瓶動量改變大,掉在草地上的陶瓷花瓶動量改變小.但這種說法顯然是錯誤的,應該表述為“掉在水泥地上的陶瓷花瓶動量改變快,掉在草地上的陶瓷花瓶動量改變慢”.
力學之所以一直是高中物理的重點考查內容,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力學題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重要的檢驗作用.因此,對于學生來說,掌握好力學知識,能有效提升學習物理的信心.而針對力學題的解答,主要就要通過審題、構建模型、排除干擾條件三個方面來入手,正確運用定理規律,選擇合適的解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破除學生對力學題的恐懼癥.
[1]孟德聰.淺談高中物理習題教學中常見的解題方法[J].學周刊,2011,33:134-135.
[2]熊繼土.高中力學復習初探[J].社科與經濟信息,2000,06:107-108.
[3]劉鵬.淺談高中力學的解題思路及技巧[J].亞太教育,2015,25:23.
[4]袁志紅.淺談如何克服高中力學中的學習困難[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S2:35-37.
G632
B
1008-0333(2016)33-00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