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第一中學(226500)
許宏霞●
?
基于課堂時效性的高中化學教學探析
江蘇省如皋市第一中學(226500)
許宏霞●
隨著新課程的開展,高中化學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如何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時效性已經成為廣大教師研究的重點.本文以高中化學教學現狀為基礎,探究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提高時效性.
課堂時效性;高中化學;教學
隨著新課程的開展,教育理念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課堂時效性成為了教師和學生追求的目標.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提高課堂時效性能夠提高課堂效率,優化課程結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課堂的開展過程中,預習的作用不可忽視,通過有效的預習,學生能夠對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有一個了解,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開展教學,提高課堂時效性.針對于《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一課,教師為學生設計的預習方案如下:
1.搜集資料,研究海水中的重要元素有哪些,了解海水制鹽的過程.研究氯化鈉的化學性質和應用價值.
2.閱讀課本,了解氯堿工業的過程和主要用途.
3.分析氯堿工業的產品圖,分析氯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4.通過氯堿工業產品圖,分析氯的化合價變化,化合價的變化體現了氯氣的那些性質.
5.研究氯水的成分和作用,試用你了解的知識猜想漂白粉的制作過程.
6.分析氯水的用途和危害.
化學是一個理論和實踐并重的學科,在高中階段化學的理論知識較為抽象,學生對于新知識接受起來較難,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實驗探究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度,提高課堂的效率.如在進行《金屬鈉》的教學時教師設計的實驗過程如下:
情境引入:引入一則新聞,在2001年7月廣州珠江河段上,驚現了神秘的“水雷”.在其中有6個鐵桶浮現在水面上,其中有三個發生了爆炸.據在目擊者陳述,其中一個鐵桶內首先冒出了白煙,隨后竄起了亮紅色火苗,接下來就從水中爆發出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專家初步斷定,在鐵桶內的東西是金屬鈉.請同學們分析場景,回憶鈉的性質.
實驗設計:教師為學生提供實驗器材,學生自行設計實驗,驗證鈉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實驗1:取出金屬鈉,觀察它的顏色和光澤,一段時間后,再次進行觀察.將金屬鈉點燃,觀察實驗現象.實驗目的,幫助學生探究鈉的物理性質,并分析在不同條件下的氧化反應的區別.
實驗2:指導學生完成金屬鈉和水的反應,將一小塊金屬鈉放在水中,發現金屬鈉浮到水面上,并熔化,發出“嘶嘶”的聲音,反應結束后,加入酚酞試劑,呈現紅色.實驗目的,探究鈉的化學性質和保存方式.
高中化學的知識點較多,知識結構較為復雜,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借用框圖的形式來展示知識點,能夠將知識進行歸類,在學生心中形成系統的知識框架,提高對于知識的掌握度.例如在進行《二氧化硫》一課的教學時,本課的學習目標有三點,分別是: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了解二氧化硫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治.教師可以按照教學目標將框架設計為三個部分:
部分一(物理性質):
1.氣味:有刺激性氣味(掌握如何聞二氧化硫的氣味);2.顏色:無色;3.密度:比空氣大;4.水溶性:易溶于水(設計實驗證明,將裝有二氧化硫氣體的試管倒立在水中,觀察試管液位變化;進行噴泉實驗;嘗試能否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硫等)
部分二(化學性質):1.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重點掌握其與水的反應;與堿和堿性氧化物的反應;如何制備二氧化硫);2.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注意漂白性是可恢復的;從化學性質的角度分析其與氯水漂白的區別);3.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硫化氫與二氧化硫的反應);4.二氧化硫具有還原性(與高錳酸鉀溶液、溴水、新制氯水的反應).
部分三(危害與應用)1.危害:屬于大氣污染物;2.應用:漂白殺菌,工業制硫酸原料.
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教師越來越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起引導者的作用.教師要對自己的角色有明確的定位,在教學的開展的過程中,要進行有效的引導,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提高他們思辨能力.如在進行探究氯水中的漂白物質這一節時,教學過程如下:
設計情境:將紫色石蕊試液滴入到新制氯水中,發現試液先變紅后褪色,分析原理.
學生回答:試液變紅是因為溶液呈酸性,后褪色應該是氯水中有漂白物質.
教師提問:猜想氯水中的漂白物質.
學生回答:氯水中的物質有氫離子、氯離子、氯分子、氯化氫、次氯酸根,水分子.可以確定的是,漂白性應該是由氯離子或氯分子或者次氯酸根產生的.
教師提問:同學們可以通過互相討論或設計實驗的方式來確定.
學生回答:將帶色的布條放入鹽酸溶液,布條不褪色;放入氯氣瓶內,布條不褪色;通過排除法確定具有漂白作用的應該是次氯酸.
通過合理的問題引導,學生自行探究明確了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質.合理的問題引導能夠給學生提供正確的思維導向,培養他們的化學思維.
[1]陳永輝. 高中化學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時效性的方法[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22:22.
[2]蔡偉東. 高中化學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時效性的路徑研究[J]. 高考(綜合版),2016,01:44.
G632
B
1008-0333(2016)33-00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