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鄭集中學城區校區(221143)
謝 惠●
?
《化學反應原理》教學策略淺析
江蘇省徐州市鄭集中學城區校區(221143)
謝 惠●
本文以《化學反應原理》的課堂教學實踐為案例,探索并總結了化學反應原理教學的不同策略和方法,以達到提高化學反應原理理論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化學反應原理;課堂教學;探索
《化學反應原理》揭示了化學反應的本質,是基礎理論知識模塊.《化學反應原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元素化合物基礎知識,促進學生的化學反應知識系統化、結構化,能幫助學生發展邏輯推理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在化學反應原理教學實踐過程中,如何將抽象的化學反應原理理論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活靈活現具體形象地展現給學生,使學生能夠較好的掌握和理解,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呢?根據教學經驗和對教材的研究,下面來闡述筆者的觀點和看法:
在“化學平衡的移動原理”這一節的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動·探究”和“觀察·思考”等欄目來進行直觀的教學手段.在進行溫度對平衡移動規律的影響的教學時,筆者首先給學生選定了一個探究體系,就是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平衡,讓學生先分析K隨溫度的變化,這是作為一種數據給出的,讓學生認識到在放熱反應中的K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然后在這個基礎之上讓學生設計實驗,探討溫度如何影響平衡.學生會想到將其放到冷水浴與熱水浴中看有什么不同,通過實驗現象讓學生用K、Q關系解釋和分析平衡移動的原因,最后得出平衡移動的規律.實驗是提供學生學習的直觀手段之一,它對于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全面落實科學素養目標,具有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
又如,在“化學反應速率”的教學中,筆者通過播放氣體爆炸的視頻和展示鐵釘在潮濕的空氣中生銹的過程圖片,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反應的快慢,可以用化學反應速率來衡量化學反應的快慢.另外還可以配合多媒體課件、掛圖、模型、投影、幻燈片、視頻等直觀教學手段.這樣通過形象化直觀教學,能使學生對基礎理論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
在本模塊的教學中,筆者特別注意理論與實際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化學電源”的教學過程中,先從生活中的回收廢舊電池這一行動導入,“為什么要回收廢舊電池?”,“廢舊電池為什么會產生污染?”,“電池中加入這些有害物質的作用又是什么?”,然后鋅錳干電池為例加以說明,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又如,在“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學習中,可以討論潮濕的手容易觸電、電解水時需要加入少量氫氧化鈉溶液或稀硫酸等內容.水溶液體系是生產、生活、實驗室中最常見的溶液體系,這為理論學習與實際聯系搭建了很好的平臺.在鹽類的水解平衡原理的學習中,可以聯系如何制備澄清的硫酸銅、氯化鐵溶液這一實驗室中的常見問題,也可以聯系泡沫滅火器原理這一生產問題,還可以聯系為什么常用熱堿水清洗廚房的油污這一生活問題.
再如,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學習中,可以聯系石灰巖洞中鐘乳石、石筍等的形成這一自然現象,也可以聯系水垢中氫氧化鎂是怎樣形成的這一生活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設置趣味性、層次性的問題,能有效吸引學生,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例如:在學習水的電離平衡與溶液酸堿性關系時,先通過對水的電離分析可得純水中c(H+)=c(OH-),設問:酸、堿溶液中c(H+)與c(OH-)是什么關系?c(H+)與c(OH-)能否共存?此時學生可根據已有知識大致判斷出結論,但對具體原因并不清楚,此時不妨設置驅動性的問題:(1)純水中加酸,對水的電離平衡有無影響?怎樣影響?結果如何?(2)酸性溶液中的c(OH-)可能為零嗎?為什么?(3)溶液顯酸性的本質原因是什么?(4)純水中加堿又如何?(5)判斷溶液酸堿性的依據是什么?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問題,明確了水溶液中c(H+)與c(OH-)能共存而不能大量共存,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以水的電離為主線,將知識網絡逐步構建起來,而且激發學生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發展.
在探究原電池原理時,筆者演示了下列實驗:把一塊鋅片和一塊銅片同時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里時,觀察到:當兩塊金屬片不接觸時,鋅片上有無色氣泡產生,銅片上無氣泡產生;當兩塊金屬片接觸時,銅片上也出現無色氣泡.這個“特殊”的現象引起了同學的激烈討論,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1)銅可能在鋅的催化下與硫酸發生反應放出氫氣.(2)銅片和鋅片接觸后才出現“特殊”現象,因而可能僅僅由于接觸才出現該現象.(3)銅片上的氣泡是由鋅片直接轉移過去的.…從實驗現象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再根據對問題的猜想引導學生進行推理,大膽提出假設,設計探究方案,這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欲望.
總之,教師要根據本模塊內容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創設理想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積極思考,以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審視過去積累的方法和經驗,研究正在實施的方法和策略,并不斷改變、提升自己,最終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1]王磊. 化學教學研究與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高瑛.化學反應速率教學概念導入的實驗設計.化學教學,2005(5)
[3]劉知新. 化學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G632
B
1008-0333(2016)33-00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