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平
地方臺電視新聞如何恰當運用同期聲
□張榮平
恰當地使用同期聲,可以有效地烘托新聞主題、渲染現場氣氛。但是,部分地方電視臺出現同期聲運用不當的表現。針對這一問題,建議處理好同期聲與主題之間的關系、同期聲與同期聲之間的關系、同期聲與畫面的后期編輯關系,以及同期聲的時長問題,以此凸顯電視新聞的獨特魅力。
電視新聞;同期聲;新聞主題
電視同期聲是記者在拍攝畫面時,同時記錄在同一時空里的音頻信息,包括人的講話聲、背景聲和現場效果聲,也就是現場聲。同期聲生動直觀,具有真實性、現場性,是電視畫面的有力補充,在電視新聞中經常被運用。但是,由于地方電視臺特別是縣級電視臺大多數從業人員沒有經過專門嚴格的培訓,許多記者、編輯都是“半路出家”,對同期聲如何運用缺乏研究,出現一些同期聲運用不當的表現。筆者作為一名縣級電視臺的新聞從業人員,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談幾點思考。
在日常新聞寫作實踐中,電視新聞同期聲運用不當的情況多種多樣,其中最為常見的有以下幾種表現。
(一)一檔新聞十幾分鐘,從頭至尾不用同期聲。有些市、縣級臺,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縣級電視臺,由于人手少、話筒缺,又加上采編人員對同期聲在新聞真實性、現場性、關注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誤認為運用同期聲會延長時間、減少信息量,甚至以為同期聲常包含方言、外語導致觀眾聽不懂,不如播音員播講更快捷、簡便,因此,部分市縣電視臺出去采訪時常單兵作戰,不帶主持人也不帶話筒,回來制作時對著配音稿編好圖像便交差了事。結果,整檔新聞消息內容全是會議和領導活動,“販賣官話、套話”,播報方式都是男女播音員一念到底,這樣的新聞,歸根到底是制作者定位不明確。
(二)素材時間不夠,用同期聲來湊。跟不用同期聲相比,有些縣級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就是濫用同期聲。有的縣級臺盲目擴容增版,新聞節目時間拉長后又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有的采編人員便把同期聲作為一種補充,也將此作為對被采訪單位負責人的“回報”,不管內容是否需要、上下是否銜接,只關注于被采訪單位負責人在電視上露臉亮相。最后造成一檔10-15分鐘的新聞,出現了10多個同期聲。另一方面,使用的同期聲過長。這主要表現在對領導講話不剪不掐。有少數地方電視臺負責人把電視新聞作為奉迎、巴結領導人的工具,只要領導想上想說,就一概錄之,將電視新聞變成了面向大眾的“電視電話會議”。有的采編人員圖省事,把采訪到的部門負責人表態的空話、套話全盤照編,結果,同期聲冗長空洞,令人乏味。播出前,有些記者還打電話通知講話人何時收看,播出時,除了講話當事人全神貫注地觀看外,其余觀眾早已調臺。
(三)言之無物沒信息,為了同期聲而用同期聲。同期聲必須言之有物,所反映的必須是實實在在的信息,是老百姓關注的并需要傳媒反映和提示的信息。但在實踐中,有些同期聲與內容脫節。具體表現為:一是“一個問題,多人表態”;二是“理論回籠,盡講虛話、套話”,這在單位負責人表態式的同期聲中尤其多見;三是“回避矛盾,遮遮掩掩”。有時市、縣電視媒體的采編人員在抓住一些百姓群眾關心的棘手問題進行采訪時,攝錄回來的同期聲總是遮遮掩掩、閃爍其詞,不能同解說詞互相配合、互為補充,結果反惹觀眾生氣,也影響干部形象。
(四)聲音嘈雜無主次,方言土語不打字。同期聲的運用最起碼的要求是語音清晰可辨,讓人聽清,還要讓觀眾聽懂看懂,入耳入目,入心入腦。可是有些縣級臺不知是設備滯后,還是放松了對節目的要求,攝錄的同期聲常常出現背景聲太響太雜,令觀眾難以聽清采訪對象的講話。再一個突出的毛病就是不打字幕,誤認為“一方水土一方音,縣(市、區)就這么個小地方,哪個還聽不懂”。
(五)報告式同期聲,采訪對象刻板答疑。采訪中,采訪對象為了使自己的采訪更為出色,會事先準備好材料,或把內容背出來,甚至有些對著稿子說,給人感覺是在“背書”“念書”。這樣的同期聲不僅讓觀眾聽著別扭,采訪對象的表情也會不自然。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電視新聞同期聲運用不當的表現很多。在日常采編過程中,如何才能做到恰當運用好同期聲呢?
(一)要處理好同期聲與主題之間的關系。同期聲是電視新聞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構成新聞稿的重要段落,它和主播播音融為一體,相互配合,互為補充,共同完成信息傳播任務,帶給觀眾生動完整、真實樸素的視聽信息,兩者都應處于主體地位。電視新聞的同期聲,不僅僅是節目中人物的說話聲音,有時也應適當加入現場音樂聲或背景音。典型的現場同期聲,特別是人物富有個性的語言和背景音,能夠實現電視新聞的聲畫互補,產生理想的傳播效果。例如,鹽都廣播電視臺報道的《蘇北首屆里下河地區龍舞邀請賽》,鑼鼓喧天和龍舞飛揚的畫面配以現場的樂隊、舞龍、鞭炮聲,有力地渲染了現場氣氛又映襯了主題,收到了較好效果。因此,要圍繞主題運用好同期聲,有助于渲染氣氛,讓觀眾身臨其境,增強真實感。
當然,在運用同期聲時,還要處理好同期聲與主播聲之間音量的比例關系,要注意在同一時段里,只能以一種聲音為主,不能有多種聲音同時出現,不然會讓人感到嘈雜不清。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把握好主次音,讓次要聲音作陪襯,從而達到最好的宣傳效果。
(二)要處理好同期聲與同期聲之間的連續性關系。在采用人物同期聲時,要注意不同人物的講話要適合人物的年齡、職業、身份,做到每一段同期聲的運用都能為節目增添光彩,而不是簡單地堆砌同期聲,弄巧成拙。比如鹽城市有家縣級臺報道大型經貿洽談會新聞中,使用了縣領導人、負責招商的分管領導、客商三人分別講話的三個同期聲,每人的講話都長達半分多鐘,但內容大同小異,都是看字念稿的語調。結果沒有把片子做“活”,反而顯得多余。同期聲的濫用,既影響了節目的信息量,又使節目拉長,導致節目平淡無味,觀眾流失。
(三)要處理好同期聲的時長問題,運用要簡潔明了。
一般而言,市、縣級電視媒體的同期聲語速大體是每分鐘140-160個字,部分被采訪對象語速還要慢些,在有限的時間信息量太少,部分同期聲又長篇大論、缺乏重點,觀眾聽得云里霧里、不知所云。筆者認為,應盡量避免使用拖沓冗長的同期聲,采訪前要與采訪對象做好交流溝通,讓采訪者感覺記者像自己的朋友,這樣才能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如果采訪對象講話較長,可根據主題的需要對同期聲進行取舍,對確須使用的較長同期聲可以采取分段錄用,以每段不超過20秒為限達到一個聲音段落,每次都要言簡意賅、言之有物。這樣,既能節省總體時間,又能表情達意,又不會讓觀眾覺得同期聲時間太長。
(四)要處理好同期聲與畫面的后期編輯關系。電視的傳播符號有畫面、音樂、聲音、文字、圖表等多種構成元素,每一個元素都是為節目主題服務的。同期聲不是孤立的,而是構成新聞整體的一部分。因此,在采訪前要做好充分準備,調試好話筒,讓播音員、主持人盡可能一起到采訪一線,這樣一遇到好新聞,就讓其在現場出像、出同期聲。如果遇到較長的同期聲,可以在同期聲講話段落或接點地方,插入和講話內容相關的圖像、圖片或資料鏡頭,將同期聲作為畫外音處理。遇到重要的政策、公示性問題或一些枯燥的數據,還可以在屏幕上打上文字或制作一些圖表,配音是同期聲,而畫面則是醒目的文字、圖表,這樣一方面更有利于給觀眾以視覺沖擊,增強感染力;另一方面又使觀眾容易理解內容,加深印象,從而彌補同期聲時間太長顯得單調的缺陷。
在電視新聞中運用同期聲的情況千差萬別,不能一概而論。本文重在結合日常采編工作實際,針對一些常見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必須處理好同期聲與主題之間的關系、同期聲與同期聲之間的關系、同期聲與畫面的后期編輯關系,同時處理好同期聲的時長問題。只有簡潔、準確、恰當的同期聲,才能真實地表達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采訪現場的氛圍,從而凸顯電視新聞的獨特魅力,增強地方臺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力、影響力和引導力。
1.葛清華.論電視新聞中同期聲的有效運用[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2).
2.韓雅琴.地方電視臺新聞采編如何恰當運用同期聲[J].新聞世界,2009(11).
3.李劍.淺談電視同期聲的運用[J].今傳媒,2012(7).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