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嵐
廣播主持人的戶外活動主持與能力提升
□張嵐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電臺走出直播室,進社區、到廣場,搞活動、辦節目,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主持人的專業優勢和品牌影響力。戶外活動日益成為廣播節目的一種重要樣態,因而主持人業務實踐的落腳點不能只放在演播室里。在直播室話筒前游刃有余不代表能勝任直播室外的現場主持。主持人要清醒地認識到現場主持和平時做節目的異同,要靈活運用播音主持的功底和經驗,努力提高自己的主持能力。
廣播;戶外活動;主持人
廣播節目主持人的主要“戰場”在電臺演播室。不過任何電臺都不可能閉門辦節目。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電臺走出直播室,進社區、到廣場,搞活動、辦節目。雖然主持節目是主持人的基本技能,但戶外的現場活動主持完全不同于平時的播音主持工作,在直播室話筒前游刃有余不代表能勝任直播室外的現場主持。如何應用播音主持的功底和經驗來完成好這類工作,是值得探討的。本文所說的“戶外活動”的“戶外”,不簡單等同于“室外”,專指電臺直播室以外,可以是露天廣場,也可以是室內某個場所。
戶外現場活動,規模有大有小,主題、內容不盡相同,按不同標準,可以進行以下分類。
(一)傳播范圍:廣播不直播的活動、廣播直播的活動
廣播不直播的戶外活動,專注于現場的傳播效果,它的受眾是現場觀眾,主持人不僅僅展現聲音形象,更有外在形象和肢體語言的展示。而廣播直播的現場活動,它的受眾既有活動現場的觀眾,也有收音機前廣大的聽眾,有很高的技術要求,包括活動流程的順暢度、各個環節的銜接。整個直播期間,必須達到聲音(包括語言、音樂、歌曲等)銜接的無縫隙,避免出現空播事故。
(二)活動場合:戶外的廣場活動、室內的劇場和會議室活動
戶外廣場活動一般在人流量比較大的地方開展,如主要商業區、市民休閑廣場、居民小區中心地帶,是一個開放的空間,觀眾有流動性,可能被現場的熱烈氣氛吸引而來,也可能隨時離開。主持人能否通過現場氣氛的調節讓更多的市民成為觀眾,是考量主持人主持水平的標尺之一。而主持室內的劇場、會議室活動,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或是舞臺燈光匯聚,或是居民圍坐一旁;或是熱鬧的文藝演出,或是各種新聞信息的發布。
(三)活動內容:新聞性、服務性、娛樂性等不同活動
新聞發布會、展覽會、典禮、儀式等活動新聞性強,一般也較莊重、正式;服務性的活動有些是直播室節目的延伸,一般會依托于廣播電臺自身的民生服務欄目或聯系一些行業、職能部門為百姓市民提供幫助,如3·15前后,很多地方都會推出服務性的廣場咨詢、便民活動;娛樂性的活動一般包括文藝演出、體育賽事、紀念慶典等。有的活動也會兼有幾種特性。有的帶有商業性,有的則突出公益性,還有的主要是廣播電臺為了推介自身的節目和主持人。
戶外現場活動的主持狀態和直播室的狀態是不同的,這種不同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
(一)面對受眾不同
廣播主持人在直播室主持節目面對的是不見面的聽眾,而現場活動則是面對面的觀眾。廣播是聲音的藝術,我們常說“空中電波架起橋梁”,主持人面前只有話筒,主持人要做到“目中無人,心中有人”,要有“對象感”。聽眾也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直播室作為封閉空間,相對安靜、單一,即使是訪談,嘉賓人數也有限;而現場活動則不同,主持人在眾目睽睽之下,處于觀眾視線的焦點。
(二)語言交流的情境設定不同
廣播節目在電波那頭面對的是不特定的個體,由于廣播節目的伴隨性、分散性,語言交流的情境設定是“一對一”的狀態。而現場活動中,主持人直接面對人數眾多的現場觀眾,語言交流情境是“一對多”。這就直接決定了語態的不同。如開場的問候語,一般廣播節目中的風格是清新、親切,但在現場活動時并非如此。每個活動內容、規模、性質不同,主持人的風格、基調有差異。但一般來說,現場活動的問候語語調較高,語速較慢,同時還要配合主持人的肢體語言,留給現場觀眾反饋的時間。
(三)交流反饋不同
現場活動可以直接看到自己的交流對象。廣播節目中主持人與聽眾的交流渠道很多,如電話、短信、微博、微信、來信。聽眾來信是“非即時性的”,屬事后交流;短信、微博、微信基本可以做到和節目同步;熱線電話雖是即時交流,但是不見面的,不具現場性,而且只是一對一。另外,并非所有節目都和聽眾有交流。大部分情況下要體會對象感,進行情景再現,設想聽眾的反應,根據這些來把握語調、控制節奏。活動現場的交流由于是面對面的,觀眾的現場反應可以直接得到反饋。觀眾是否被吸引,是鼓掌喝彩還是無動于衷,是面露贊許還是不以為然,主持人隨時可以根據這些反饋調整自己的狀態,找到最佳的語調、語速,最合適的的情緒色彩,最恰當的重音和頓歇。
戶外現場活動主持也是主持的一種,播音主持的基本規律、技巧也適用于它。此外,還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外在形象和肢體語言
廣播節目主持人平時都以聲音形象示人,不像電視節目主持人對于化妝和鏡頭前肢體語言的運用較為專業。戶外活動展示給現場觀眾的是全方位的形象,聲音只是其中的一種,還應掌握和具備一定的化妝造型的能力,以更好的形象展示自我。根據不同的活動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服飾和妝容,一般以清新大方為主,不宜化成濃重夸張的舞臺妝。
而肢體語言方面,包括如何走、如何站、如何運用手勢語等。行走時雙肩平衡,目光平視,下顎微收,面帶微笑,雙臂自然擺動。站立時身姿挺拔而不拘謹。說話過程中可以用手勢來輔助傳遞情感,加強和現場觀眾的交流。
(二)有稿但不依賴稿件
除非不太需要稿子,以即興發揮為主的節目,對于有稿播音廣播主持人來說,平時基本沒有脫稿習慣。戶外活動一般不要求主持人脫稿,主持人不應直接拿著打印紙上場,而應制成手卡,以顯得正規、正式,也便于手持。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帶主持詞上場,但不能像在廣播直播室一樣依賴稿件,一個總在低頭看稿的主持人不會給觀眾留下好印象。手卡起到的是提示作用,主持人不會因為擔心忘詞而緊張。盡量脫稿為宜,尤其是一些以主持人自身口吻寫的串詞,脫稿說才自然。電視節目對主持人有“鏡頭感”的要求。廣播主持人的戶外活動即使沒有攝像機的鏡頭,面對廣大現場觀眾,也要有“鏡頭感”,這種“鏡頭感”就是和現場觀眾的交流感,包括語言的交流感、眼神的交流感、動作的交流感等。在不看稿的情況下,主持人目光面對廣大現場觀眾,能給人親切親和、從容自信的感覺,也便于及時獲得現場觀眾的反饋。
(三)對現場氣氛的調節控制
每一場活動開始前,主持人應對活動整體的基調心中有數。較為嚴肅的新聞類活動,語言嚴謹、簡潔、準確、大氣;服務類的活動語言、態度親切、親和;娛樂類的活動則要活躍、熱鬧。對現場氣氛的把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節奏的把握,有鋪墊、有高潮,有平實的描述,也應有情緒的渲染,如是廣播直播的節目,在調動現場觀眾情緒的同時,也讓廣播聽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尤其是一些娛樂互動性強的活動,現場氣氛的調節控制直接關系到人氣旺不旺。游戲互動、文藝表演、有獎競答這些環節最能展現主持人的機智幽默。臺下觀眾也會被請上臺來參與活動,在這種近距離的交流中,主持人不能有“架子”,不能有距離感,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其他觀眾有躍躍欲試之感。
(四)主持人的臨場應變
現場活動也是一種“現場直播”。不管事前的準備如何充分,在現場總難免會出現一些意外的狀況,如重要演員未到、嘉賓講話失誤、被采訪對象過于緊張無法表達、自己或搭檔忘詞或跳詞甚至直播器材、線路出問題等。不管何種情況,主持人都要處變不驚,及時作出相應的對策,巧妙“圓場”補臺,遮掩“紕漏”。這種現場應急反應,最能檢驗主持人思維、心理素質、涵養以及知識儲備。
在如今信息發達、新媒體普及的時代,廣播主持人早已不是埋頭在播音室里工作,而是和廣大受眾的交流機會、渠道越來越多,主持人業務實踐的落腳點不能只放在演播室里,對戶外的現場活動也要下功夫。
廣播主持人的戶外現場活動和其他社會機構組織的活動有所不同,它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主持人的專業優勢和品牌影響力,有的還是依托節目的延伸活動。有些現場觀眾可能就是神交已久的忠實粉絲,他們對于這些活動有著很高的期望值。面對他們,主持人要清醒地認識到現場主持和平時做節目的異同,努力提高主持能力。從平時人文素養的積淀、每次活動前的細致準備到在一次次的活動中不斷總結、鍛煉自己、提升能力,廣播主持人需用心感悟、用心實踐。
(作者單位:無錫廣播電視集團(臺)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