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創新會議新聞報道,提升黨報傳播力、引導力
□張紅梅
會議新聞報道是地方黨報內容的重頭戲,是讀者了解黨政方針的一個重要窗口。筆者在一線從事會議新聞報道工作,現結合工作實踐,探討目前會議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并對《包頭日報》近年來探索會議新聞報道的方式方法進行剖析。
地方黨報;會議新聞報道;創新;傳播力;引導力
會議新聞報道是地方黨報的核心內容之一,每一次重要會議,都事關一座城市的發展走向、決策部署、民生關切,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目前各類媒體在改進會議報道和創新報道形式方面仍有明顯的不足,特別是地處西部的地市黨報,在會議報道上缺乏新意。
第一,內容上缺乏新聞性,沒能充分提煉會議主題和挖掘新聞亮點。在會議報道中,記者沒有從會議的文件和材料中提煉出會議的主題,挖掘出會議的新聞亮點,記者缺乏對相關領域問題的研究和思考,缺乏新聞的敏感度,無法找到政策主導和百姓關切的結合點,盲目地摘錄領導講話,成為會議內容的“收發員”,使報道顯得平庸枯燥。
第二,形式上缺乏創新性,語言和畫面表達生硬沉悶。當前的很多會議報道形式上千篇一律,表達方式與“新、實、活”的要求差距較大。很多關于會議的報道,無論是新聞的語境還是畫面和圖片,都缺乏鮮活生動的表達,缺乏個性化的色彩,沒有用新聞的手段把會議中最有價值、最重要、最新鮮的信息突顯出來,在形式上很少進行創新和突破。
第三,在深度上缺乏專業性,對重要會議和重要決策部署缺乏深度解讀和評論。對于一些涉及黨委政府重要工作、重大決策部署的重要會議,沒有進行延伸和深度報道,特別是缺乏專業化的解讀和評論,缺乏深度的分析和個性化的表達,沒有從新聞傳播的角度進行深入淺出的詮釋。
第四,在模式上缺乏規范化,各級各類會議報道的模式差距很大。目前會議報道模式沒有形成規范,比如,哪級哪類會議需要以會議形式報道,哪些會議不以會議形式表述而以時政新聞形式出現,不能按標準執行。再如,在擬題上,哪一級領導可以在主標題中出現名字,哪一級領導只在副題中標明,在具體操作上比較隨意。
緊跟移動互聯網時代發展形勢,保持黨報影響力是《包頭日報》一直以來的宗旨,為此會議新聞的報道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2·19”講話中所提出的“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要求,唯有這樣,才能繼續吸引讀者的目光,增加讀者粘合度,提升黨報傳播力、引導力。近幾年來,《包頭日報》在會議新聞的報道上一直求變求新,不斷改進會議新聞報道的方法與形式,少空話、有內容、找亮點、多貼近,遵循新聞規律,努力挖掘會議新聞的“靈魂”,讓讀者在其重要性之外更有“易讀”與“悅讀”的體驗感,使讀者印象深刻,于無聲處入人心。
一是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關于改進會議報道的要求,精簡會議新聞的報道次數與字數。在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的過程中,《包頭日報》制定了詳細的具體規定,對所有全市性的重要會議,如兩會、全委會、市委常委會等的報道字數有明確要求,對一般工作會議報道字數控制在500字以內等。更為重要的是,在版面安排上,《包頭日報》一版頭條位置除市委常委會及全市性特別重大會議外,一般會議消息都放側欄,將一版重要位置留給民生、經濟新聞,使會議新聞在版面上所占比重大大下降。
二是突出標題,畫龍先點睛。在這個每分鐘有數個重大新聞發生的時代,讀者看新聞有時只是快速瀏覽而過,要配合讀者的閱讀習慣,標題必須抓人眼球。《包頭日報》的會議新聞在標題上力求一語點破會議主旨。如《9位專家評審賽汗塔拉臺地公園設計方案》,這個消息是市委主要領導參加的一個會議,按慣例如有市委主要領導參加的會議,一般要寫“市委召開……評審會”,以示會議的重要性。但記者拋棄了約定俗成的寫法,直接開宗明義,讓讀者對這個消息要說什么一目了然。同時為避免標題長的累贅感,對“賽汗塔拉臺地公園”8個字美編作了疊加變色處理,使得整個新聞一改沉悶的基調而變得輕快明亮。
三是內容為王,對會議主題和新聞深度的挖掘要獨到。新聞的形式無論怎么變,始終是要以內容取勝。會議新聞重要,但寫不出重要在哪里,那么依然無法找到政策主導和讀者關心的結合點,成了盲目地摘錄領導講話和會議內容的“收發員”。如《包頭工業經濟中的“惟一”與“第一”》,這篇記者寫自全市工業和信息化暨安全生產工作會議上的消息,拋開會議諸多議題,敏銳觀察到包頭經濟中的現象,消息簡短卻內容豐富,同時配發了短評《要第一,也要惟一》,受到了廣泛好評。再如《六委員詢問副市長大氣污染防治》這篇稿件,導語用“包頭市什么時候開始監測PM2.5?有時環境空氣質量日報與大家的感覺不一致是為什么?……”開頭,把一次市人大常委會的專題詢問寫得別開生面。這是一篇會議消息類的精品,也使《包頭日報》在會議新聞上第一次獲得了自治區好新聞一等獎(2013年)。
四是形式創新,多種手段表現會議新聞。會議新聞未必一律要寫消息,即使寫成消息也要讓讀者“易讀”加“悅讀”,這是《包頭日報》在會議報道上的目標。如《投入1.2億我市大幅提高民生保障標準》,這篇來自全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會上的消息,把所有重要數據都制成圖表,放在消息之上,形式新穎且彼此相得益彰,是對會議消息的一種新嘗試。又如《今年我市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鎖定12906元》在“本報訊”之前把會議要點先行提煉出來放在整篇稿件之前,而且添加了“鏈接”,不僅讓讀者第一時間了解到最主要的訊息,而且內容延伸,讓本身呆板的會議消息有了亮點。寫自全市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治理工作協調會的消息《三大領域著力祛除誠信缺失公德失范》,在正文中把“三大領域、幾個重點行業”分隔開來,并加小標題,打破了消息中沒有小標題的傳統模式,使讀者閱讀起來更方便明了,這是《包頭日報》為改變會議消息內容多且雜的辦法。為改變會議新聞就“會”而“會”的空洞無物,缺乏專業化的解讀和評論,《包頭日報》盡可能在會議消息之外配發短評和采訪手記,這也是近年來《包頭日報》運用較多的方式之一。
五是重大報道,推陳出新受贊譽。2014年“兩會”前夕,《包頭日報》聯合《包頭晚報》、包頭新聞網、包頭手機報及報社三家官方微信進行報網聯動,共同推出“兩會連著你我他”欄目。讀者可以通過熱線、微信等不同方式提出對城市發展各方面的建議意見,記者將這些建議意見收集整理后于次日在《包頭日報》《包頭晚報》重要版面及包頭新聞網、包頭手機報首頁予以刊發。這一報網聯動策劃得到了包頭市民的廣泛響應,兩周時間內,百姓通過各個熱線和平臺提出的意見建議上萬個,刊發有見地的建議意見幾千條,策劃活動結束一段時間后仍有市民撥打熱線。《包頭日報》將征集到的市民意見建議歸為環保、城建、社保、拆遷等幾大類,并將問題帶到“兩會”上,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共同呼吁,推動落實。在最終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包頭提出打造“五大幸福工程”,其中很多都是市民在“兩會連著你我他”欄目中關心關注的熱點。2015年、2016年兩會繼續完善和延續了這一品牌互動欄目。這一成功的案例,充分說明在對重大會議的宣傳上,包頭日報在積極改革創新中提高了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從市委十一屆五次全委會議至市委十一屆六次全委會議,包頭日報在做好會議消息、評論報道的同時,每次都精心策劃了整版的解讀,圖文并茂,深度分析,為讓會議精神深入人心、凝聚各方面力量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支持,屢次受到自治區黨政領導的高度表揚。
1.岑文華.城市黨報的“親民”探索[D].浙江大學,2009.
2.陸峰.黨報時政報道的創新實踐與思考[J].傳媒觀察,2010(06).
(作者單位:包頭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