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瑜奚 艾美華
新疆農村宣傳思想文化建設問題探析
□郭瑜奚艾美華
在“十二五”規劃圓滿收官、“十三五”規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期,邊疆多民族地區的農村建設,尤其是農村的宣傳思想文化建設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在邊疆多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文化起著強有力的支撐作用。本文淺析農村宣傳思想文化建設所面臨的問題及成因,以期開創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宣傳建設;新疆地區;思想文化;問題;成因
(一)農村宣傳思想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錯位
基層的領導干部認為,發展地方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王道,致使在實際工作中很難把宣傳文化建設放到重要位置,只顧抓政績、抓經濟發展,并沒有真正把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的宣傳工作納入議事日程;致使宣傳文化工作“雷鳴電閃熱在上層,星星點點落在中層,無聲無息冷在基層”。對宣傳的投入建設少之又之,不但列不上地方的發展規劃,連原有的宣傳事業資產也在逐步流失。但實際上,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并不是互相制約,也不分先后。政府的精力和工作重心只放在經濟建設上,就會忽視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忽視宣傳工作的根本目的與價值,從而缺乏對社會心態和民眾情緒的正確引導?!盎菝裆迸c“得民心”本應兩位一體、相輔相成。
(二)政府對新疆農村宣傳思想文化建設缺乏戰略規劃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并強調意識形態工作必須全黨動手,動員各條戰線各個部門一起來做。講話指明了意識形態工作引領社會、凝聚人心、推動發展的強大支撐作用,提出了全黨參與、全黨動手這一新形勢下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重大戰略思路。然而,我國的農村宣傳工作基本還停留在老的觀念影響之下,缺乏長遠戰略規劃,沒有形成長效機制。
(三)新疆農村宣傳思想文化建設人才匱乏,素質不高
宣傳工作的中心是人,宣傳工作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疆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宣傳思想文化建設人才大量匱乏,有覺悟又有專業能力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宣傳人員往往不能領悟貫徹下達的政策規定,無法將其行之有效地傳播給基層百姓。農村的宣傳思想文化建設是一項漫長且復雜的工程,不單單工作難度高、工作量龐大,更需因地制宜、講究方法,這就對工作人員的全面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疆農村基層的調研過程中發現,宣傳專干都是身兼數職,從各單位抽調,素質參差不齊,這就使得基層的宣傳文化建設工作疲軟被動。
(一)新疆農村宣傳思想文化服務活動貧乏單調
少數民族農村宣傳工作的對象復雜,這就要求宣傳工作要做到:活動內容豐富,形式變化多樣,有號召力與感染力。然而許多地方的宣傳活動都流于表面,活動內容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許多農民所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不能與活動很好地聯系起來。一些抽象的政策路線宣傳還采用最傳統的開大會、聽報告的形式進行,在農忙時間既占用時間又浪費人力。
(二)新疆農村宣傳思想文化服務設施功能難以發揮
在我國,農村的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大體主要有鄉鎮群眾文化活動廣場、文化站(室)、廣播站、電視等相關設施。經調研發現,在新疆的一些鄉鎮地區僅建有一個文化站或活動中心,該場所集合了圖書館、網絡資源室、會議室、棋牌室等多項功能,且只配備一至兩名工作人員作為兼職管理員。布點稀疏,站室閉門,使得農民根本無法享受這些服務。
(一)農村宣傳思想文化建設體制機制不健全
在財政支持大幅占比的新疆少數民族農村地區,文體產業發展規模呈零星狀態,沒有規范化的市場運作機制。地方的文藝團體,幾乎依靠地方財政給予全額撥款,民辦文化尚在起步階段。而且政府對文化投入不作為一種剛性要求,財政投入來源不穩定、不到位、總量偏少、比例偏低,更無專項基金設立。人才隊伍也極不穩定,缺乏完善的培訓機制和人才管理機制。宣傳觀念沒有形成體系,各種與之相應的市場機制、領導機制、培訓機制、投入機制、考核機制、監督機制都不健全,加之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經濟、文化的差別使得宣傳工作發展得極不均衡。
(二)農村宣傳思想文化建設管理制度缺乏科學性
在新疆少數民族農村地區,普遍對農村宣傳思想文化建設工作缺乏重視,沒有明確的工作發展目標,都是臨時立項目,臨時派工作,且松管理,少措施,沒有完善的考核體系和健全的評價機制,考核指標也常是籠統的。在對地方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的考核中,也還沒有把農村宣傳思想文化建設納入其中,更沒有將服務農村、服務農民作為單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內容納入評價機制當中。
(一)新疆農村宣傳文化建設資金投入結構不合理
自十七大以來,中央就提出規定:“各級財政每年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目前,在新疆地區所調研的大部分鄉鎮都沒有將宣傳經費開支納入當地財政預算,投入資金的大多數都放在了硬件設施上,在思想道德建設、社會風氣治理等方面則相對較少。
(二)新疆農村宣傳文化建設資金投入總量不足且重投輕管
近五年來,國家大力扶持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科技衛生出版物捐贈工程、藝術慰問團下鄉活動,同時借助新聞媒體和志愿服務隊、宣講團下鄉進行移風易俗教育與科技文化宣傳,在農村逐步形成了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然而大量的出版物送下了鄉,受教育程度低、年齡結構老齡化村鎮的群眾卻鮮有閱讀。在新疆切木爾切克鄉和汗德尕特鄉的調研過程中,駐村文化站工作人員反映,他們都是兼任文化宣傳工作,往往想開展活動,報告遞上去,想法得到了肯定,資金卻遲遲批不下來,鄉里、市里也不會有專項資金供宣傳活動使用,甚至連工作人員應有的兼職補貼也很難到位。這種重投入輕管理的現象究其根本是資金鏈的斷裂,缺乏長期穩定的投入,資金不到位,管理不能到位,之前大量的投入建設成果也會付之東流。
(一)農村優秀民族文化遺失且民族文化認同感缺乏
新疆自治區有著悠久傳承的民族文化資源,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宗教信仰、文明禁忌、生活習俗、舞蹈藝術、倫理道德等傳統文化。然而近年來,因資源過度開發、人員外出務工人才斷層、文物販賣流失等原因,農村優秀的民族文化資源日漸枯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外部文化、市場經濟的沖擊,使得邊疆多民族地區農村文化事業建設難以準確定位。以電視、網絡為代表的媒體的便捷,也使得農民已經不能滿足于觀看鄉鎮政府組織安排的農村節目。市場經濟下的文化生產力也不僅限于農村文化站這樣的小格局,而是受到多形式多內容的文化的競爭沖擊。外部文化也在或多或少地侵蝕少數民族的思想意識和傳統文化。
(二)特色群眾性文化活動創新不足
新疆地區新農村建設中宣傳工作面臨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宣傳工作不同程度地脫離實際,方法陳舊,手段單一,基層宣傳文化載體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缺失,都是重要因素。在新疆農村地區,縣鄉組織的文化活動多以集體觀影、業余文化團體演出、文化活動室等形式進基層,文化活動方式單一,自發性活動少,內容沒有吸引力。符合農民群眾生活特點、適合農民群眾欣賞水平的文化產品匱乏,致使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從內容上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底蘊的文化作品不多,創新能力不強,許多節目重復上演,導致群眾文化活動整體處于低水平、淺層次、小規模的局面。
(三)現代文化引導力不強
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深刻地提出了“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大力弘揚新疆精神”的明確要求。然而在多民族的農村地區,受文化、經濟、地域等多重因素制約,網絡的覆蓋率依然不高,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依然有限。農村文化站的圖書、報紙也更新甚少。農村宣傳文化思想建設中現代觀念、現代知識以及現代文化管理制度的引導力,尤為甚微。當前,只有堅持以現代文化為引領,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堅持“到人、管用、有效”,才能不斷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才能讓各族群眾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藝精品,進而推進新疆由文化資源大區向文化發展大區轉變。
1.陳其南.文化的軌跡[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
2.黃小軍.邊疆對民族地區新農村文化建設研究[D].云南大學,2012.
3.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郭瑜奚: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傳播學碩士研究生;艾美華: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
本文為課題“新疆農村宣傳思想文化覆蓋面與影響力研究”(2015BXW9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