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打造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
專家服務基地是組織全國專家與基層需求對接、引導專家服務基層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成都市崇州現代農業和旅游業人才工作站自成立以來,在軟硬件條件、制度建設、輻射帶動等方面均走在四川省前列,多項工作得到中央、國家部委的充分肯定,是成都市唯一一家省級專家服務基地。今年2月,崇州市申報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工作推進會召開,表明崇州市建設國家級服務基地的序幕正式揭開。
崇州市以專家服務基地為平臺,走出了一條創新人才服務的新模式。
擁有成熟的對接服務體系。首先,與專家簽訂聘任協議,積極引導專家與本地企業合作,開展公益性科研項目。其次,組建了1300余人的“管家”服務團隊,負責協助專家開展技術推廣、科學實驗、數據搜集等工作。第三,建立了領導干部聯系專家制度和市級領導跟蹤服務小組,及時收集專家需求并協調解決有關具體問題。
擁有較強的綜合承載力。2008年,由崇州市財政投資800萬元建成了集科研、辦公、生活為一體的農業“專家大院”,配套建設了科研基地3000余畝和工廠化標準大棚167座。在此基礎上,逐步建成專家智力供需對接平臺1個和產學研基地4個,最終形成了“1+1+4”綜合服務載體。目前,已聘任專家達168名,合作的科研院校也由最初的3個擴大到今天的34個,覆蓋領域已從單純的農業延伸到旅游、文化、大數據等多個領域,實現了多領域專家抱團合力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擁有豐富的對接服務經驗。從探索建立崇州現代農業“專家大院”起,已擁有8年的專家服務對接經驗。截至目前,通過“協同創新走廊”建設,已與9個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簽訂協議,與34個高等院校建立項目合作關系。同時,充分整合農業、旅游、大數據等方面現有專家團隊資源,將農業和旅游進行整體規劃,成功打造了10萬畝稻香旅游環線、中國最美鄉村公路、中國最美鄉村(五星村)等10余個鄉村旅游產品,成功發展星級農家樂(鄉村酒店)30家,實現了“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產品變禮品、農民變老板”。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雖然當前崇州市人才開發取得顯著成績,但仍然面臨著嚴重的人才瓶頸問題,急需借助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這個平臺來推動人才工作向前發展。
從產業發展需求來看,人才發展總體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存在諸多不適應。主要表現在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突出,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比例偏低,重點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人才緊缺,非公組織人才發展滯后。
從歷史使命來看,成都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撐。成都處于聯動“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兩大國家戰略經濟的交匯區,加上承擔著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以獎代補”、國家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全國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國家智慧城市等多項國家級試點工作(項目),承擔著輻射帶動西部發展的艱巨任務。
從人才發展現狀來看,對人才的凝聚力還不夠強。在成都區域的普通高校有56所,專任教師近5萬人,在校大學生70多萬人,可謂人才濟濟。但由于成都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大多數人才資源向北上廣等沿海發達地區流動。
著眼長遠,崇州市將繼續拓展現代農業和旅游業人才工作站的功能,通過“三大工程一個計劃”,把該站建設成為崇州市聚集高層人才,乃至帶動全省、輻射西部人才工作的重要平臺。
一是實施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及團隊培養引進工程。圍繞產業升級和跨越發展,力爭到2020年,培養引進約200名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領軍人才、高層次創業人才和學科帶頭人。
二是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依托省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千百人計劃”,補充高端人才隊伍。到2020年,計劃以用人單位為主體,在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學科和實驗室、優勢企業、經濟開發區,引進20名以上海外高層次人才。
三是實施優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及團隊培養引進工程。圍繞建設“西部輕工名城”戰略要求,每年有計劃擇優選拔有發展潛力的成長型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重點企業高層管理人才到發達地區和知名企業考察學習或到國內外知名高校、職業經理學院、國際機構進行教育培訓。
四是實施本土人才自主培養計劃。實施“成都優秀人才培養計劃”,每年遴選10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人才,每人每年資助30萬元;實施“創業新星”計劃,每年選拔培育100名左右青年(大學生),每人每年資助20萬元;實施“產業實用人才開發五年行動計劃”,5年培育5萬名左右技術、管理和技能人才,建立20家以上市級人才實訓基地,實訓大學生10萬名以上。
崇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胡青卿